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格物致知论研究-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

清代格物致知论研究-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二程把《大学》看作“入德之门”,把其中的“格物致知”看作为学之本。这就是说,要掌握事物本末始终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唯有“格物致知”。曾国藩秉承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论,认为要“致知”即认识掌握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必须格物。“格”即彻底探求事物之理。总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是一个修身的命题,是主观上的内省。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儒”,其“格物致知”论并无新发明,他只不过传承了宋儒的理学思想。

检视历史,“格物致知”历来是理学的重要命题。此命题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列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宋代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为了使《大学》列入儒家经典之目,重新编定了《大学》的章次。二程把《大学》看作“入德之门”,把其中的“格物致知”看作为学之本。二程说:“学莫大于知本末始终,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这就是说,要掌握事物本末始终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唯有“格物致知”。曾国藩秉承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论,认为要“致知”即认识掌握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必须格物。何谓格物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解析说:“格,至也,物,犹事也。”“格”即彻底探求事物之理。“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曾国藩同宋代理学家一样,坚守“格物致知”论,他说:“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8]从曾国藩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他的“格物致知”论,并不是探究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从他对“格物”所下的定义可证明之。他说“事亲定省”“即格物”,又说“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还说“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即格物也”“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等等,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实际上也是宋儒所秉持的修身论。二程说:“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同样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同一,即“非由外铄我也”。“格物致知”,说到底是一种内心自省的功夫,用曾国藩的话来说,是“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或者说是“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质言之,“格物致知”是省察人心所固有的“天理”和人伦道德。总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是一个修身的命题,是主观上的内省。追溯历史,道德修养论与认识论相结合,是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几乎为所有理学家所秉承。朱熹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相互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儒”,其“格物致知”论并无新发明,他只不过传承了宋儒的理学思想。把“居敬、穷理二事”视为学者功夫。他所阐发的“博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的所谓格物,实际上是对以往理学家“居敬”的传承和发挥,他所强调的“致知”实际上是理学家“居敬穷理”说的翻版。曾国藩是晚清理学家中由内圣开外王的典型代表。因此,他的上述“格物致知”论的思想和主张,也就为他的内圣外王的圣德王功之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或者说从理论上为他的学说开辟了道路。(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