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理学与恒志-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

清代理学与恒志-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曾国藩把勤奋提到“立德”的高度,列为“八德”之首,并提出“勤之道有五”,与此同时他又进一步把“勤”与“恒”进行有机结合,这也就是说“勤”不在一时,而在永恒和一以贯之的恒久化。他说:“天道恶贰。贰者,多猜忌也,不忠诚也,无恒字也。”[4]曾国藩认为“天道”从来都是专一无二的,否则不谓其“天道”。在他看来,首先,“贰者”意味着“多猜忌”,也就是不专一而有猜疑。其次,由于贰者“多猜忌也”,所以“贰”意味着“不忠诚”。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曾国藩如此强调“天道恶贰”,这也是先贤一贯的认识和说法,并无理论上的新意,但对曾国藩一生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进行考察可知,这确是他一生为学为政的亲身感悟。曾国藩在会试道路上经历多次波折,多次受到挫折,但他从不气馁和灰心。京师会试三次失败,特别是后来以丁忧回籍徒有空名的礼部侍郎身份办团练和创立湘军,历经种种磨难,但他意志坚定,百折不回,勇往向前,最终成就了一生的伟业。曾国藩之所以被推崇为晚清时期的圣人即“末圣”,这与他为学坚守“勤”和“恒”即勤奋和一以贯之的精神分不开,这也与他早年为学时打下的基础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不间歇,事必可成。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因此,他实现了“磨折愈甚,学养愈进”,被史家称为“三不朽”的“完人”。(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