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首先,他以一个“勤”字概括其求学的一生。他认为求学贵在勤奋,历来事业有成者,都下了一番“铢积寸累”的功夫,即由极微小的数量和尺寸累积所成。在曾国藩看来,“勤”作为“立德”之首,具体表现在“手勤、口勤、仁勤”。他虽对此未作具体的规定和解释,但按照常人的看法,“手勤”即勤快,在说和做二者之间,做即动手是第一位的,只说不动手,不谓之“勤”。“口勤”,一般指向人勤请教,勤与人交流。关于“仁勤”,似乎是指人勤于自省。古代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指在自我道德修养中务必遵行“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期达到“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以上“手勤、口勤、仁勤”等,表现出了人的一种内在美德,那么“身勤、服勤”所表现的乃是整饰的外表之美。具体表现是,衣冠楚楚和人梳洗洁净(其反面是蓬头垢面)。如果人表里不一,意味着人的人格分裂,这就会为人所不齿。以上是曾国藩晚年对儿孙求学进行训导。其实,儒者历来认为“三不朽”中“立德”要谨守一个“勤”字,而且“立功”和“立言”也离不开一个“勤”字。众所周知,勤奋是人一生最高价值的体现,勤奋的反面是懒惰。懒惰历来被人鄙视,懒惰造成不劳而获,还意味着贫穷并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持家的传统,即要勤奋、勤快又要节俭。对读书人来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奋,才能畅游于学海。不勤奋就找不到前进的道路。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干何种工作和从事何种事业都离不开勤奋,曾国藩不仅把“勤”列为人生必具的德行,而且还把“勤”列为“八德”之首,并概括出历代先贤不曾言及的“勤之道”。他认为“勤之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勤之道有五”,如上所述“身勤、服勤、手勤、口勤、仁勤”。为了说明勤奋是人的一种德行,他进一步对“勤”作了阐发。他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朱子谓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3]曾国藩可谓对“勤之道”作出了最明白不过的概括:其一,“古之成大业者”,都是由一生勤奋所成的,都是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获得的。其二,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即“铢积寸累”。“铢”指极小的重量,“寸”乃指极小的丈量单位。“铢积寸累”,即成大业者,都是经过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其三,人生的吃穿住用,都有赖于勤劳。人之与其他动物有本质的区别,除了儒家所称人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道德属性之外,还在于人能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能改变人自身从而使人摆脱动物的本能性。虽然曾国藩从理论上还认识不到这一层,但他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说明他已直接感受到了这一点,或者是不自觉地猜测到了这一点。中国人民历来把勤劳、勤快、勤奋作为人之美德。由此可见,曾国藩把“勤”列为立德之首是有其根据的。
如果说“手勤、口勤、仁勤”是为了达到人的内在美,那么“身勤、服勤”所要求的则是人的一种外在美,即要求读书人像往日儒生一样,梳洗洁净,衣冠端正,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从而使内在美和外在美达到高度的统一,即表里一致。以上是曾国藩关于“勤之道有五”的解析和规定。(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张履祥认为“以敬自持”,才能“使心有主宰”,不分心,专精一思,不受“邪念之纷扰”,才能为“穷理”即认识和掌握客观法则奠定基础,所谓“穷理之基”。[39]张履祥认为“持敬”与“穷理”虽有一定的联系,“持敬”对“穷理”产生一定影响,心有主宰自然有利于“穷理”,但二者并不构成因果联系。......
2023-10-31
故,李光地说,“仁义道德,是由天及人”,不但要说明人由“理”产生,而且要说明人是人伦道德的载体,其论述涉及“天人合一”及天人互动的问题。因此,李光地提出“男女于是生”。又说“元、亨、利、贞,太极中之四体也,纯乎善者也”[23]。其三,李光地作出结论说:“自仁义礼智以上属天,自喜怒哀乐以下属人。自元亨利贞为仁义礼智,是由天以之人。自喜怒哀乐……是由人以之天。”......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对朝廷而言,要厉行道德教化,泯灭明末空谈不实的风气。其四,陆世仪认为摒弃王学应与振兴和高扬儒学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相结合,破中有立,有破有立,实现学风上以“实”代“空”,以“正”去“邪”的转变。......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二程把《大学》看作“入德之门”,把其中的“格物致知”看作为学之本。这就是说,要掌握事物本末始终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唯有“格物致知”。曾国藩秉承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论,认为要“致知”即认识掌握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必须格物。“格”即彻底探求事物之理。总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是一个修身的命题,是主观上的内省。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儒”,其“格物致知”论并无新发明,他只不过传承了宋儒的理学思想。......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