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理学伦理研究:学志以勤为核心

清代理学伦理研究:学志以勤为核心

【摘要】:首先,他以一个“勤”字概括其求学的一生。在曾国藩看来,“勤”作为“立德”之首,具体表现在“手勤、口勤、仁勤”。其实,儒者历来认为“三不朽”中“立德”要谨守一个“勤”字,而且“立功”和“立言”也离不开一个“勤”字。为了说明勤奋是人的一种德行,他进一步对“勤”作了阐发。由此可见,曾国藩把“勤”列为立德之首是有其根据的。

首先,他以一个“勤”字概括其求学的一生。他认为求学贵在勤奋,历来事业有成者,都下了一番“铢积寸累”的功夫,即由极微小的数量和尺寸累积所成。在曾国藩看来,“勤”作为“立德”之首,具体表现在“手勤、口勤、仁勤”。他虽对此未作具体的规定和解释,但按照常人的看法,“手勤”即勤快,在说和做二者之间,做即动手是第一位的,只说不动手,不谓之“勤”。“口勤”,一般指向人勤请教,勤与人交流。关于“仁勤”,似乎是指人勤于自省。古代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指在自我道德修养中务必遵行“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期达到“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以上“手勤、口勤、仁勤”等,表现出了人的一种内在美德,那么“身勤、服勤”所表现的乃是整饰的外表之美。具体表现是,衣冠楚楚和人梳洗洁净(其反面是蓬头垢面)。如果人表里不一,意味着人的人格分裂,这就会为人所不齿。以上是曾国藩晚年对儿孙求学进行训导。其实,儒者历来认为“三不朽”中“立德”要谨守一个“勤”字,而且“立功”和“立言”也离不开一个“勤”字。众所周知,勤奋是人一生最高价值的体现,勤奋的反面是懒惰。懒惰历来被人鄙视,懒惰造成不劳而获,还意味着贫穷并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持家的传统,即要勤奋、勤快又要节俭。对读书人来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奋,才能畅游于学海。不勤奋就找不到前进的道路。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干何种工作和从事何种事业都离不开勤奋,曾国藩不仅把“勤”列为人生必具的德行,而且还把“勤”列为“八德”之首,并概括出历代先贤不曾言及的“勤之道”。他认为“勤之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勤之道有五”,如上所述“身勤、服勤、手勤、口勤、仁勤”。为了说明勤奋是人的一种德行,他进一步对“勤”作了阐发。他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朱子谓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3]曾国藩可谓对“勤之道”作出了最明白不过的概括:其一,“古之成大业者”,都是由一生勤奋所成的,都是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获得的。其二,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即“铢积寸累”。“铢”指极小的重量,“寸”乃指极小的丈量单位。“铢积寸累”,即成大业者,都是经过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其三,人生的吃穿住用,都有赖于勤劳。人之与其他动物有本质的区别,除了儒家所称人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道德属性之外,还在于人能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能改变人自身从而使人摆脱动物的本能性。虽然曾国藩从理论上还认识不到这一层,但他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说明他已直接感受到了这一点,或者是不自觉地猜测到了这一点。中国人民历来把勤劳、勤快、勤奋作为人之美德。由此可见,曾国藩把“勤”列为立德之首是有其根据的。

如果说“手勤、口勤、仁勤”是为了达到人的内在美,那么“身勤、服勤”所要求的则是人的一种外在美,即要求读书人像往日儒生一样,梳洗洁净,衣冠端正,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从而使内在美和外在美达到高度的统一,即表里一致。以上是曾国藩关于“勤之道有五”的解析和规定。(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