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检视史实,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或思想家都有一个成长过程。一般来说,他们从幼年始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今人所称的童子功。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尚在五岁时,便“受学于庭”,进入私塾,拜师受业。七岁时,他随父到“利见斋”“锡麟斋”“百鲁斋”等有名的私塾,进行系统学习,受到良师的教育,用功甚勤,学业大有长进,受到老师和父亲的赞许。父亲称道他说:“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也就是说,曾国藩的作文中已涉及人的本性至善的内容,“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即能以中国儒家的孝道传家。十四岁时,曾国藩志学之勤已为时人所闻,父亲之好友当地大儒欧阳沧溟至家造访,当面以“共登青云梯”为题命其作诗,诗成之后欧阳沧溟极为赞许,称其为“金华殿中人语也”,认为他的诗达到了京师会试进士的水平。我们虽然找不到他当初的诗作,但这些评价出自有名的儒者当为可靠。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在第二次县学科试时被录取,仕进的大门已向这位寒门弟子敞开。道光十四年(1834),新婚不久的曾国藩只身一人,从偏僻的湘乡县山村来到省城长沙极负盛名的学府岳麓书院就读。岳麓书院为千年以来的国学重镇,弦歌不绝,人才辈出,代有闻人,“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即道光中兴时期出将入相者,十个中有九个是湖南即岳麓书院的学生。特别是宋代理学家胡宏卒开湖湘学统之后,岳麓书院形成了以张栻为代表的以“性”为本体的哲学家群体,他们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奠定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致君泽民”的湖湘文化精神。曾国藩受业于岳麓书院,深受书院千年学脉的熏陶,这对他学识的长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岳麓书院山长、一代大儒欧阳厚均对其极为关爱和栽培。入读岳麓书院第一年秋天,时值乡试,曾国藩应试中举,名列第三十六名举人,为他以后的京都会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二十三年漫长的求学道路,这在其《日记》和《家书》中多有记载,并且他把自己求学的亲身感受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呈现出来,用以教育和训导儿孙。(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本来,“性相近”应该决定人之品性相齐同一,之所以出现“齐”与“不齐”,这是“习相远”所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一个人生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的训导,并要时时坚守。这就是张履祥为什么要重新解读“性相近,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
2023-10-31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二程把《大学》看作“入德之门”,把其中的“格物致知”看作为学之本。这就是说,要掌握事物本末始终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唯有“格物致知”。曾国藩秉承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论,认为要“致知”即认识掌握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必须格物。“格”即彻底探求事物之理。总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是一个修身的命题,是主观上的内省。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儒”,其“格物致知”论并无新发明,他只不过传承了宋儒的理学思想。......
2023-10-31
何谓“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初看起来,似乎很费解。细究之,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即指要知一个人的人生中自我道德修养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当世有一种人只重视才干,却不知“身”是经济之本,“先将这身坏了”,颠倒了德和才的关系。说到底,“修身”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须置于人生的首位。以上三点,即陆陇其“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的基本含义。......
2023-10-31
诚如上述,陆陇其是清初著名的以“太极”为宇宙本原论者,为此,他对古老的“太极”概念重新作出了系统的阐发。其次,陆陇其进一步指出宇宙中呈现的所有物质与精神两大现象,溯其根源,都源于“太极”。陆陇其认为这是对前人秉持太极本原说的误解。如此论“太极”,既坚持了太极宇宙本体说,又脱却了直觉而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如此论“太极”在清初理学家中少见,反映了清初理学家理本论被修正为太极论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