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祥是一个传统的善本论者,他对明末王学末流与佛家合流而奉持的“无善无恶”论持坚定的批判态度。纵观张履祥的人性论思想,可以看出他是“人之性无不善”论者,也就是说,他所秉持的仍是儒家的性本善论。他的理论依据是,人性本于“天”,人性善源于“天”立德。把人性等同于天性,这并不是科学的揭示,但将此点与上述人之生“莫不有乾坤之德”联系起来考察,就为“人之性无不善”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据。......
2023-10-31
道德修养是道德主体的高度自觉行为,道德修养是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李光地指出人要自觉地进行道德上的修炼并坚持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最要紧的是要立志。他说:“立志然后可与共学,致知然后可与适道,躬行然后可与立,知尽行至然后可与权。……学未有不自志始者也。”[51]在李光地看来,无论是“致知”,还是“适道”,无论是“躬行”,还是“共学”等,都取决于“立志”,即“学未有不自志始者也”。既然如此,那么“立志何也”,如何理解“立志”呢?李光地说“立志也,播种也”,“立志”和农民种地播种一样,只有播种,才有收成。学也一样,“学不先于志,犹无种也”,学不立志,犹之乎未播下种子,自然不会学有所成。李光地以孔子为例说道:“孔子之圣,自志学始,然后立,然后不惑、知命,然后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历史一再表明,确如李光地所说“立志也,播种也”,“立志”是人生建功立业的第一步。胸无大志,必然人昏昏,得过且过。反之,“立志”不但为人生埋下了创业的种子,而且也使人为此种子的开花结果付诸行动,流汗流血,奋斗一生。所以李光地说,立志是“知行之总也”,并说:“自古圣贤言学,未有不以立志存心为之地者。盖志立则心自存,心存则志益笃,然后以之穷理,而思可精,反之于身而德可据也。”这就是说,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在于立志存心,惟其如此,所以穷理则“思可精”,“反之于身”则“德可据”,效法圣贤,首要的是要以圣贤“立志存心”为榜样。
既然为学必须立志,那么,“要想其志学时,所志云何?”李光地作答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52]李光地认为为学所志在古代最具标准意义的是,“士希贤”;贤者则进了一步,“贤希圣”;圣人的为学所志最高,“圣希天”,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为学立志如此,清初之人也如此,“我辈何尝无志”,只不过是立志者“大概以古名人自期,所希者贤也”。他说理学家“程朱便锐然学圣人”。他们所希的是什么?“却是希天”。孔子之所以五十而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也”,乃是“惟天为然”。由此,李光地非常感慨地说:“万古千秋,形形色色,一丝不乱,可知圣人之志,直是志与天同。”[53]李光地作为朝廷重臣,权倾天下,在此所发感慨已是他心里所期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这也是他对清初统治者以圣人之志治国安天下,吸取明末政治腐败而亡国亡家的惨痛教训的期望。
【注释】
[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70.
[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七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2.
[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七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2.
[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七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64.
[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
[1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
[1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
[1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5.
[1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205.
[1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76.
[1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5.
[2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286.
[2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61.
[2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
[2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
[2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195.
[2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
[2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3.(www.chuimin.cn)
[2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57.
[2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5.
[2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四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87.
[3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9.
[3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9.
[3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63.
[3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71.
[3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71.
[3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52—153.
[3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53.
[3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67.
[3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96.
[3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5.
[4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87.
[4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5.
[4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7.
[4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5.
[4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92.
[4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45.
[4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45.
[4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6—217.
[4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83.
[4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
[5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35.
[5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4.
[5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2.
[5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2.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张履祥是一个传统的善本论者,他对明末王学末流与佛家合流而奉持的“无善无恶”论持坚定的批判态度。纵观张履祥的人性论思想,可以看出他是“人之性无不善”论者,也就是说,他所秉持的仍是儒家的性本善论。他的理论依据是,人性本于“天”,人性善源于“天”立德。把人性等同于天性,这并不是科学的揭示,但将此点与上述人之生“莫不有乾坤之德”联系起来考察,就为“人之性无不善”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据。......
2023-10-31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本来,“性相近”应该决定人之品性相齐同一,之所以出现“齐”与“不齐”,这是“习相远”所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一个人生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的训导,并要时时坚守。这就是张履祥为什么要重新解读“性相近,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
2023-10-31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二程把《大学》看作“入德之门”,把其中的“格物致知”看作为学之本。这就是说,要掌握事物本末始终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唯有“格物致知”。曾国藩秉承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论,认为要“致知”即认识掌握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必须格物。“格”即彻底探求事物之理。总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是一个修身的命题,是主观上的内省。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儒”,其“格物致知”论并无新发明,他只不过传承了宋儒的理学思想。......
2023-10-31
何谓“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初看起来,似乎很费解。细究之,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即指要知一个人的人生中自我道德修养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当世有一种人只重视才干,却不知“身”是经济之本,“先将这身坏了”,颠倒了德和才的关系。说到底,“修身”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须置于人生的首位。以上三点,即陆陇其“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的基本含义。......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