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学习之起点在于自愿

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学习之起点在于自愿

【摘要】:[51]在李光地看来,无论是“致知”,还是“适道”,无论是“躬行”,还是“共学”等,都取决于“立志”,即“学未有不自志始者也”。李光地以孔子为例说道:“孔子之圣,自志学始,然后立,然后不惑、知命,然后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所以李光地说,立志是“知行之总也”,并说:“自古圣贤言学,未有不以立志存心为之地者。盖志立则心自存,心存则志益笃,然后以之穷理,而思可精,反之于身而德可据也。”

道德修养是道德主体的高度自觉行为,道德修养是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李光地指出人要自觉地进行道德上的修炼并坚持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最要紧的是要立志。他说:“立志然后可与共学,致知然后可与适道,躬行然后可与立,知尽行至然后可与权。……学未有不自志始者也。”[51]在李光地看来,无论是“致知”,还是“适道”,无论是“躬行”,还是“共学”等,都取决于“立志”,即“学未有不自志始者也”。既然如此,那么“立志何也”,如何理解“立志”呢?李光地说“立志也,播种也”,“立志”和农民种地播种一样,只有播种,才有收成。学也一样,“学不先于志,犹无种也”,学不立志,犹之乎未播下种子,自然不会学有所成。李光地以孔子为例说道:“孔子之圣,自志学始,然后立,然后不惑、知命,然后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历史一再表明,确如李光地所说“立志也,播种也”,“立志”是人生建功立业的第一步。胸无大志,必然人昏昏,得过且过。反之,“立志”不但为人生埋下了创业的种子,而且也使人为此种子的开花结果付诸行动,流汗流血,奋斗一生。所以李光地说,立志是“知行之总也”,并说:“自古圣贤言学,未有不以立志存心为之地者。盖志立则心自存,心存则志益笃,然后以之穷理,而思可精,反之于身而德可据也。”这就是说,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在于立志存心,惟其如此,所以穷理则“思可精”,“反之于身”则“德可据”,效法圣贤,首要的是要以圣贤“立志存心”为榜样。

既然为学必须立志,那么,“要想其志学时,所志云何?”李光地作答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52]李光地认为为学所志在古代最具标准意义的是,“士希贤”;贤者则进了一步,“贤希圣”;圣人的为学所志最高,“圣希天”,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为学立志如此,清初之人也如此,“我辈何尝无志”,只不过是立志者“大概以古名人自期,所希者贤也”。他说理学家“程朱便锐然学圣人”。他们所希的是什么?“却是希天”。孔子之所以五十而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也”,乃是“惟天为然”。由此,李光地非常感慨地说:“万古千秋,形形色色,一丝不乱,可知圣人之志,直是志与天同。”[53]李光地作为朝廷重臣,权倾天下,在此所发感慨已是他心里所期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这也是他对清初统治者以圣人之志治国安天下,吸取明末政治腐败而亡国亡家的惨痛教训的期望。

【注释】

[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70.

[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七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2.

[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七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2.

[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18.

[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七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64.

[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

[1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

[1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

[1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

[1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5.

[1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4—205.

[1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76.

[1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5.

[2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5—286.

[2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61.

[2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

[2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

[2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195.

[2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4.

[2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3.(www.chuimin.cn)

[2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57.

[2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5.

[2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四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87.

[3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89.

[3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9.

[3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63.

[3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71.

[3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71.

[3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52—153.

[3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53.

[3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67.

[3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96.

[3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5.

[4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87.

[4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5.

[4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7.

[4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5.

[44]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92.

[45]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45.

[46]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45.

[47]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6—217.

[48]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83.

[49]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

[50]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三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35.

[51]李光地.榕村全书:第八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14.

[52]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2.

[53]李光地.榕村全书:第五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