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伦理学家认为“修身”是伦理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人伦道德意蕴。虽历代儒家都认为人性本善,但要把人性转化成鲜活的人的道德品性必须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这种磨炼贯穿于人生全过程,充满着道德与非道德的矛盾与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修身”是对道德自发论的否定,同样,对实现儒家“仁者爱人”以及其对国家和民族尽义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光地是从伦理学角度解析“修身”的。他明确提出“正心修身”的概念,表明“修身”即“正心”,用古人的话说,谓“求放心”。李光地认为“身”是“心”之载体,人的思想与意识一旦离开了“身”的依托,“正心修身”就是一句空话。但“身”仅是生命体的物质存在形式,支配“身”的是“心”和“意”,即支配生命体活动的是人的意识和思想。李光地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说:“而心者又身之主也,意者又心之主也。故必诚其意,然后可以正心修身。”[49]在李光地看来,“修身”即“正心”,“正心修身”正是基于此意而提出的。(www.chuimin.cn)
在李光地看来,人的一生好比行走在陌生的道路上,随时都有可能误入歧路而迷失方向。由此,他用八个字概括出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种种情况和原因,这个八字即“波、淫、邪、遁、蔽、陷、离、穷”。李光地认为要使人的思想符合天理,不悖理,修身必须谨记“八字诀”。对此八字诀,他一一地作出了深入剖析:“以道路譬之,波者,犹在大路之中,而行稍偏也。淫,则出入于歧路矣。邪,则不遵路而由径矣。遁,则奔窜而妄行于荆棘泥潦之中矣。蔽,如目视不明,是以行之偏。陷,如暮夜失足,是以出入于歧路。离,如听人指引之误,是以不遵路而由径。穷,如径尽路绝,是以奔窜而妄行也……其惑于波、淫、邪、遁之说者,则言入于心,而心之害必至,政事之害亦必至。此古今决然不易之理。”[50]李光地虽然未把上述“八字诀”与修身直接相联系,但他说上述“八字”“言入于心,而心之害必至,政事之害亦必至”,这正是他上述“正心修身”的翻版。由此可见,“修身”并非是修炼生命体本身即健身,而是修炼“身”之主和“心”之主的思想意识。在李光地看来,“修身”关乎人生的正确方向,关乎人生走什么路,所以“修身”无论是对统治者,还是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李光地所概括的“八字诀”,正说明了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元代理学家对心性一体论的阐发更进一步,如理学家刘因,对心与性关系的表述更深化了。元代之后,虽然时变势迁,但心性一体论始终如一,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同样,若否认心性一体论,必将“流于恣肆”。基于此,张履祥要维护儒家善本论,就必须维护心性一体论的思想。张履祥对心性一体的以上阐发,不单是理论上的需要,也是时代的期待。......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本来,“性相近”应该决定人之品性相齐同一,之所以出现“齐”与“不齐”,这是“习相远”所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一个人生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的训导,并要时时坚守。这就是张履祥为什么要重新解读“性相近,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
2023-10-31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二程把《大学》看作“入德之门”,把其中的“格物致知”看作为学之本。这就是说,要掌握事物本末始终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唯有“格物致知”。曾国藩秉承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论,认为要“致知”即认识掌握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必须格物。“格”即彻底探求事物之理。总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是一个修身的命题,是主观上的内省。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儒”,其“格物致知”论并无新发明,他只不过传承了宋儒的理学思想。......
2023-10-31
何谓“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初看起来,似乎很费解。细究之,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即指要知一个人的人生中自我道德修养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当世有一种人只重视才干,却不知“身”是经济之本,“先将这身坏了”,颠倒了德和才的关系。说到底,“修身”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须置于人生的首位。以上三点,即陆陇其“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的基本含义。......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