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自古以来儒者几乎都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人人都生存和活动在天地之中,都具有“乾坤之德”,人人都“自有天则”,人可“皆舜尧”,具有成圣成贤的内在善本性。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但在才能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品性上也有好坏之分,这作何解释呢?若从人之先天因素上找原因,显然得不到解释。这个千古以来被儒者反复思考的问题,同样引起了张履祥的极大关注,他在《自箴》中表述道:“箴言谆谆,已未之思也,为说以申之。”为此,他作出申述道:“天之生人,一而已,其有智愚贤不肖之异,孰为之?自为之也。尊卑贵贱于是乎分,成败祸福于是乎别,无非自者。”[31]似此言简意赅的论述,在其《困勉斋记》中也有:“盖人之生也,固皆具可以为圣贤之资,然而清明纯粹者,千百不一人也。入世以后,缘习俗闻见而迁者,又不知其几。”[32]以上两则材料论述和解答了同样一个问题:人与人生于天地之间,都具“乾坤之德”,“皆具可以为圣贤之资”,即谓“天之生人,一而已”。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人有尊卑贵贱之分呢?为什么有“智愚贤不肖之异”呢?张履祥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无非自者”。其意是说,这种贤愚不肖之异,并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入世以后,缘习俗闻见而迁者”。也就是说,人出生之后由于习俗闻见的作用和影响,人人所具的“圣贤之资”随之发生了变化,“千百不一人也”。张履祥在此所作论述,从表面上看,似乎回答的只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贤愚不肖的问题,但从他“无非自者”的答案中却透露出对古代中国封建特权阶级的批判。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等级特权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人分三六九等,等级特权先天如此,不可移易。特权阶级认为人分等级并非是人入世之后即出生之后包括人的知识和能力在内的主体能动自为的结果,而是先天决定的。即谓“上智下愚不移”,汉代的“性三品”说即以此为根据。“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是先天注定的等级品性,三者之间体现了等级特权的区别,这种区别和差异先天如此,不可改变。张履祥上述贤愚不肖之异“无非自者”的论断无异是对封建等级特权论调的颠覆。“无”者没有也,“非”者不是也,“无非”相一体,否定之否定即肯定。“无非自者”即是肯定贤愚不肖是人主体能动性的差异所致,张履祥公开地对封建等级特权发起挑战,表现了其反封建等级特权的精神,实际上这也是明清之际开启的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民主平等精神的萌芽。(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本来,“性相近”应该决定人之品性相齐同一,之所以出现“齐”与“不齐”,这是“习相远”所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一个人生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的训导,并要时时坚守。这就是张履祥为什么要重新解读“性相近,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
2023-10-31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二程把《大学》看作“入德之门”,把其中的“格物致知”看作为学之本。这就是说,要掌握事物本末始终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唯有“格物致知”。曾国藩秉承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论,认为要“致知”即认识掌握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必须格物。“格”即彻底探求事物之理。总之,曾国藩的“格物致知”论,是一个修身的命题,是主观上的内省。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名儒”,其“格物致知”论并无新发明,他只不过传承了宋儒的理学思想。......
2023-10-31
何谓“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初看起来,似乎很费解。细究之,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即指要知一个人的人生中自我道德修养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当世有一种人只重视才干,却不知“身”是经济之本,“先将这身坏了”,颠倒了德和才的关系。说到底,“修身”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须置于人生的首位。以上三点,即陆陇其“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的基本含义。......
2023-10-31
诚如上述,陆陇其是清初著名的以“太极”为宇宙本原论者,为此,他对古老的“太极”概念重新作出了系统的阐发。其次,陆陇其进一步指出宇宙中呈现的所有物质与精神两大现象,溯其根源,都源于“太极”。陆陇其认为这是对前人秉持太极本原说的误解。如此论“太极”,既坚持了太极宇宙本体说,又脱却了直觉而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如此论“太极”在清初理学家中少见,反映了清初理学家理本论被修正为太极论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