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从一定意义上说,摒弃王学也就是肃清明末王学末流空谈误国的影响,以经世致用之实取代谈禅说空。张履祥虽不是一个史学家,但他对历史教训甚为关切,善于从历史的检讨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营养。他从古与今的历史对比中得出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古之学者以实行,今之学者以空言。世道人心安得而不日坏?”[28]是否“古之学者以实行”,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但“今之学者以空言”,却并非虚言。最有力的证据是,明末王学末流侈谈禅说空,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阳明心学被推上禅学化之路,引起了思想上极大的混乱,朝廷的政治中心失去了思想准星,统治集团四分五裂,互相倾轧不已,政治腐败已达极点,明王朝完全失去了人心,由此延续几个世纪的王朝随之覆亡。这就是史家所称之明末王学末流空谈误国的历史由来。为什么今之学者不像古之学者重实行呢?张履祥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以今举世之人,率事浮文,图利达,徒丧其心术,而无读书之实”。其二,“今之学者以空言”者,以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我心自有天则,则不必循乎古人之涂辙”。张履祥在此不仅抨击了“今之学者以空言”,还反对天生的“良知”说,而且还指出“知行合一说”的流弊。他说:“知行合一之说,流弊有二:重行者,谓行即为知,冥行伥伥,而不求当乎义理之正;重知者,谓知即是行,穷玄究寂,而不求至于践履之实。”[29]张履祥认为“知”和“行”二者虽有内在的联系,但“知”和“行”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含义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二者混为一谈,那么势必会把“行”当作“知”,其后果是“冥行伥伥,而不求当乎义理之正”,即不求思想对行动的指导,导致无目的的行动。相反,如果“谓知即是行”,那么“而不求至于践履之实”,即否认践行的重要性,从认识论来说,将失去理论受实际检验的重要一环。“知”与“行”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构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理论链条。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或者其修正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张履祥虽然未有这样的认识,但他自觉与不自觉地猜测到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他把这二者表述为“实”与“浮”的关系,虽然不准确,但他提出为学最要紧的是“实”却值得肯定。他说:“为学最喜是实,最忌是浮。……忠信只一实字,故敬曰‘笃敬’,信曰‘笃信’,行曰‘笃行’,好曰‘笃好’,无所往而不用是实也。其为人也厚而重,君子之徒也,本于一实。其为人也轻而薄,小人之徒也,本于一浮。程子曰:‘未有不诚,而可以为善者也。’”[30]张履祥在此论述中,提出“浮”“笃”“诚”三个字。“浮”即飘浮,意即不落实;“笃”是“笃定”,是飘浮不实的反意;“诚”谓诚实。总之,张履祥所言“笃信”“笃行”“笃好”,“无所往而不用是实也”,说到底,“为学最喜是实,最忌是浮”。“实”与“浮”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界标。凡“其为人也厚而重,君子之徒也,本于一实”。与此相反,“其为人也轻而薄,小人之徒也,本于一浮”。另外,这也是衡量善与不善者的标准,“未有不诚,而可以为善者也”,也就是说,缺乏诚实不可能成为善人。由此可见,张履祥上述“古之学者以实行,今之学者以空言”,并不是颂古非今和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在此古今对比中始终围绕“实”而展开。检视历史,如何以“实”代“空”,这是时代的期许。如何肃清晚明王学末流的空谈误国影响,避免历史重演,几乎成为清初理学家的中心议题。但张履祥把批判空谈提到哲学的高度,在清初理学家中确属罕见。(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本来,“性相近”应该决定人之品性相齐同一,之所以出现“齐”与“不齐”,这是“习相远”所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一个人生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的训导,并要时时坚守。这就是张履祥为什么要重新解读“性相近,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立身”表明其已具有做人处事的能力,奠定了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基础。虽然张履祥并未对此作明确说明,但他将“爱”作为人之“立身四要”的首项,实际上也是把“爱”作为了一个普遍意义的伦理范畴。张履祥认为“立敬自长始”即是此意,他认为这是“敬身”的根本所在。另外,张履祥对“曰俭”也作出了解析。总之,张履祥认为不越位,是立身中四要之一。......
2023-10-31
何谓“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初看起来,似乎很费解。细究之,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即指要知一个人的人生中自我道德修养极其重要。也就是说,当世有一种人只重视才干,却不知“身”是经济之本,“先将这身坏了”,颠倒了德和才的关系。说到底,“修身”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须置于人生的首位。以上三点,即陆陇其“要知我这个身关系甚重”的基本含义。......
2023-10-31
这两点即“这仁不是别物,就是人的心”的最基本的含义。陆陇其认为只有人的知觉与“天理”合,方可称之为“人心”。陆陇其如此强调儒家善本论,这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其现实目的的。......
2023-10-31
张履祥认为“以敬自持”,才能“使心有主宰”,不分心,专精一思,不受“邪念之纷扰”,才能为“穷理”即认识和掌握客观法则奠定基础,所谓“穷理之基”。[39]张履祥认为“持敬”与“穷理”虽有一定的联系,“持敬”对“穷理”产生一定影响,心有主宰自然有利于“穷理”,但二者并不构成因果联系。......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