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无不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张履祥人性论的时代特征。明代王门学者把“四句教”奉为师门立教的“权法”,这就是著名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等内容,但就人性论而言,“四句教”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既然“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么后者“有善有恶心之动”等三句便无从谈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异于是对千百年以来儒家笃定和遵行的善本论的颠覆。众所周知,“无善无恶”论源于佛家,但随着阳明心学的禅化,“无善无恶”受到推崇,特别是在晚明时期,因其适应明末腐败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替统治者行恶大开绿灯,而盛行一时。在“无善无恶”的舆论引导下,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统治集团,不但在舆论上免受非善的谴责,相反,还佩戴上了合法的护身符。虽然明王朝已覆亡,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但如果对“无善无恶”的舆论不加以澄清,类似上述的替恶行开脱的现象可能会重现。在新旧王朝交替的时刻,这不能不引起理学家的关注与思考。历史一再表明,酝酿和建构一种因应时代需要的新观念和思想,必须以先行者的思想资源为凭借。张履祥提出“性无不善”论,是旧题新作,这虽不是他的发明,但旧瓶装新酒,旧命题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意蕴,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对昔日的历史教训重新检讨和总结,进一步清算了曾对明王朝晚期统治产生严重危害的“无善无恶”说,复归了孟子的善本论,所以他把善本论纳入到他的理学思想体系中。归结起来,张履祥的人性论思想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人之性无不善”;二是“性相近,习相远”;三是心性一体。(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不著一物”,并不是指不存在具体的可以目见的物体,而是指人心中不存在非道德的物质欲望。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天道,存“天理”即顺天道而为,诚心诚意,真实无妄。他由此作出结论说:“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做一个无私的诚实的人,必须“至虚”。......
2023-10-31
关于“明亡流弊”是否归罪于王阳明,学林中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归罪于阳明者有之,认为王阳明有功于明代学术发展的亦有之,陆陇其的认识属后者。“勒成一经”,强化文化专制,有利于思想一统。这证明了王阳明心学不但与明亡学术流弊无关,而且与此恰恰相反,王阳明对明代学术发展以及解除明王朝加诸读书人的思想桎梏,解放思想和活跃明一代的学术空气,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儒者之学本天”,这是张履祥理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传统人伦道德天启论的再版。张履祥虽然未直接论及人伦道德缘起于“天”,但他说“儒者之学本天”,实际上是天启论的主张者。如果将此二者分割,分出先后,这就意味着对“天理之性”即“仁、义、礼、智”总和的伦理纲常的否定。......
2023-10-31
“立身”表明其已具有做人处事的能力,奠定了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基础。虽然张履祥并未对此作明确说明,但他将“爱”作为人之“立身四要”的首项,实际上也是把“爱”作为了一个普遍意义的伦理范畴。张履祥认为“立敬自长始”即是此意,他认为这是“敬身”的根本所在。另外,张履祥对“曰俭”也作出了解析。总之,张履祥认为不越位,是立身中四要之一。......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