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理学伦理思想中的无不善的人性论

清代理学伦理思想中的无不善的人性论

【摘要】:“无不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张履祥人性论的时代特征。“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异于是对千百年以来儒家笃定和遵行的善本论的颠覆。张履祥提出“性无不善”论,是旧题新作,这虽不是他的发明,但旧瓶装新酒,旧命题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意蕴,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对昔日的历史教训重新检讨和总结,进一步清算了曾对明王朝晚期统治产生严重危害的“无善无恶”说,复归了孟子的善本论,所以他把善本论纳入到他的理学思想体系中。

“无不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张履祥人性论的时代特征。明代王门学者把“四句教”奉为师门立教的“权法”,这就是著名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等内容,但就人性论而言,“四句教”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既然“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么后者“有善有恶心之动”等三句便无从谈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异于是对千百年以来儒家笃定和遵行的善本论的颠覆。众所周知,“无善无恶”论源于佛家,但随着阳明心学的禅化,“无善无恶”受到推崇,特别是在晚明时期,因其适应明末腐败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替统治者行恶大开绿灯,而盛行一时。在“无善无恶”的舆论引导下,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统治集团,不但在舆论上免受非善的谴责,相反,还佩戴上了合法的护身符。虽然明王朝已覆亡,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但如果对“无善无恶”的舆论不加以澄清,类似上述的替恶行开脱的现象可能会重现。在新旧王朝交替的时刻,这不能不引起理学家的关注与思考。历史一再表明,酝酿和建构一种因应时代需要的新观念和思想,必须以先行者的思想资源为凭借。张履祥提出“性无不善”论,是旧题新作,这虽不是他的发明,但旧瓶装新酒,旧命题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意蕴,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对昔日的历史教训重新检讨和总结,进一步清算了曾对明王朝晚期统治产生严重危害的“无善无恶”说,复归了孟子的善本论,所以他把善本论纳入到他的理学思想体系中。归结起来,张履祥的人性论思想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人之性无不善”;二是“性相近,习相远”;三是心性一体。(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