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大舵手郑天挺:保护北大免于日本势力侵袭

北大舵手郑天挺:保护北大免于日本势力侵袭

【摘要】:此时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院长胡适等应国民政府之召先后去南京开会,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已调任教育部次长,留在北平的主要负责人只有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教务长樊际昌、秘书长郑天挺三人。8月25日,日本宪兵四人又到北大二院检查,开始仍是郑天挺独自一人应付,后来周作人闻迅赶到与日本宪兵用日语进行辩驳,保护北京大学。

1933年底,史学家郑天挺就任北京大学秘书长,负责全校行政和总务,是除教务之外的校务的总管。一任十八年,其间经历了蒋梦麟雄心勃勃中兴北大的高峰时期,也饱尝了辗转迁徒之苦,更有与日伪敌特周旋的艰辛与危险。这里不说他负责修建北京大学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女生宿舍这三十年代北大三大标志性建筑的辛劳和功绩;也不说他为营救“一二·九”运动中北大被捕同学的奔波,现仅将郑先生被赠予《北大舵手》锦旗的历史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

众所周知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芦沟桥寻衅向中国驻军进攻,开炮轰击宛平县城,发动七七事变,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由此开始。7月29日北平沦陷。此时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院长胡适等应国民政府之召先后去南京开会,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已调任教育部次长,留在北平的主要负责人只有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教务长樊际昌、秘书长郑天挺三人。学生中有能力者早已纷纷离校返回乡里,经济困难学生无力返乡的,郑先生决定每人发给二十元钱(可作两个多月的生活费)使他们安全离校。北平、北大被一片阴云所笼罩,形势莫测,人心惶惶。不久樊际昌避入德国医院,饶毓泰等陪同胡适夫人南下,三院两处的北大,此时只剩下了郑天挺秘书长一人负责,所以“北大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毅生(郑天挺的号)一人的肩头”(罗常培:《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作为全校行政事务总管的郑天挺临危不惧,表现了应有的胆识和责任心,他在尚留在北平的罗常培、孟森、马裕藻、汤用彤、魏建功、谢家荣、赵乃抟、冯祖荀等教授的帮助下,每天照常上班,苦撑危局。当日军宪兵搜查到北大二院办事处看到郑先生一人在办公并回答自己是这办公室的主人时,很是惊奇,因为当时北平各机关的人员早已逃避一空。8月25日,日本宪兵四人又到北大二院检查,开始仍是郑天挺独自一人应付,后来周作人闻迅赶到与日本宪兵用日语进行辩驳,保护北京大学。

8月,在南京成立了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委会由北京大学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梅贻琦、顾毓琇,南开大学张伯苓、何廉等组成。当时准备在全国分三区设立三个临时大学,一区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于九月组成,于是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纷纷聚往长沙,郑天挺秘书长即负起转送师生的任务。由于北平工作不方便,转送站设在天津租界的六国饭店。郑先生先把旅迁费分送到每位教员家中,还安排转送师生的诸多事项。在日本兵四处横行的平津地区做这些事,其危险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在一九四八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四个多月中间最值得佩服的是郑毅生。自从“一二·九”以后,北大三院两处的重责都丛集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除去支应敌寇汉奸的压迫外,还得筹划员工的生活,校产的保管和教授们的安全。别人都替他担心焦急,他却始终指挥若定,沉着应变……”关于这一点,当时的报纸也有有“北大郑某支柱艰危,忍辱负重”云云。(www.chuimin.cn)

(《文史精华》一九九八年第五期——百年学府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