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首占村农业经济:水田耕地稳定,多样化粮食作物

首占村农业经济:水田耕地稳定,多样化粮食作物

【摘要】:首占村耕地以水田为主,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洋田,山田只有极少数。1979年后,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条件又有很大改善,如化肥充足,不用农家肥。首占村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蕃薯,大、小麦,豆类等。1945年前后,福州台江和城内各大米店都有挂牌“酒店白早”销售,盛名数十年。集体化吋期,指令性冬种的大小麦,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至今已好久没人种了。这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占村耕地以水田为主,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洋田,山田只有极少数。另有部分山园。土地改革时,每个人口分得田地0.97亩。当时的水田面积大约在2300亩左右,山园面积200亩左右;全村22个生产队,有男劳力700人左右。因那时生产条件差,机械化耕作、灌溉程度低,每个生产队20多个劳力,平均每个劳力耕作3亩的土地左右,每个劳力除了集体劳动外,还要耕作自留地、开荒地,全年的劳动日在300天左右。早稻收割完毕、晚稻插秧结束至晚稻收割前的这段时间,属农闲季节。那时没有“冬闲”,但有指令性的冬种任务,要收获蕃薯,加工薯米,还要挑河泥肥田,忙得不可开交,而且,还远到福州挑河泥、挑人粪,用船运回作肥料。1979年后,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条件又有很大改善,如化肥充足,不用农家肥。除草用农药,省了大量的劳力。现在只剩下中老年人守在这块土地上。

首占村原有22个生产队,除了搬运队、耕山队只有一头耕牛外,其余20个生产队都有两头耕牛,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有拖拉机耕田。不过至今拖拉机还没有完全替代耕牛,拖拉机耙田之后,还要用耕牛拖平水田,然后才插秧。集休化时期,早晚两季收割采用电动脱谷机,现在反而用上了原先的稻檣打谷。

首占村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蕃薯,大、小麦,豆类等。早在民国时期,所产“首占白早”就驰名榕城,其特色是壳薄、色白、粒大、质粘,别具风味。1945年前后,福州台江和城内各大米店都有挂牌“酒店白早”销售,盛名数十年。现在绝大部分的水田皆种水稻。从种植高杆稻发展到矮杆稻、杂交稻,品种不断更新。从水秧发展到卷秧,种植技术日趋进步。化肥供应充足,品种多样质量好,促进水稻单产逐年提高。现在早稻平均亩产在800—900斤之间,栽种管理特别好的能达到1000斤以上。晚稻平均亩产700—800斤,个别的能达千斤。集体化吋期,指令性冬种的大小麦,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至今已好久没人种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粮食紧缺,个人开掘荒山种植蕃薯盛极一时。水田属集体所有,按人口分口粮,有的户口粮不够吃,都只得上山开荒种薯,作为家庭用粮。由于人多,大家争先恐后,寸土必争。远远望去,满山遍野的蕃薯园,密密庥麻,层层叠叠。年产蕃薯三万多担,涌现了户产蕃薯数百担的农户。八十年代后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稻谷产量猛增,粮食充足,蕃薯逐年减少,目前只有少量栽种,供人们佐餐之用。(www.chuimin.cn)

从前,村人灌溉农田,必须掌握潮水的涨落时间,不分朝夕争分夺秒地以足踏水车车水。若遇旱情水小,下好水车潮已退,望洋兴叹也是寻常之事。至于那些无浦道的农田,只能靠天下雨。清道光丙申(1836),开新湖(又称过湖),自龙胶尾至后山湖,通潮溉田。全村大部分的田片都要在过湖安装水车灌水。田块距过湖远的,要通过别家田块,踏了一天水车,水还没到自家田头,其辛苦可想而知。1951年开土堘湖,1952年开福星浦(后山路浦),缓解了车水难。1954年开挖牛路渠,引莲柄港电灌站水利改替灌溉,大部分田地可直接进水,地势高的田片还得用水车。这样总算减轻了劳动强度。1953年建造董浦桥水闸,1969年建造正港水闸,加强了蓄水灌溉能力。1969年,安装电动机械灌溉系统工程。该村五个区的田片,建造五座闽定抽水泵站,并整修水渠,渠网遍布,水到田头。成片使用电动抽水泵抽水,全面实现电动灌溉。从此,人力踏水车成为历史的陈迹,庄稼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村近两千亩农田,旱涝保收,稻谷丰登。

1989年开始,该村进行改明渠灌溉为地下暗灌工程的建设。明渠既多占用田地,又年年需要修造,改为地下暗灌,既节省田地,又免除了修造的烦劳,且节水省电省工。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96年,已基本完成地下暗渠工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