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方性氟中毒:古老疾病史

地方性氟中毒:古老疾病史

【摘要】:地方性氟中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据考古学家资料证实,在人类祖先生活的远古时代它可能已经存在。其后,迪恩等进行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斑釉齿的严重程度与饮用水氟浓度密切相关。1946年,英国一位传教士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贵州的地方性氟中毒》的论文,报告了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石门坎四例氟骨症患者尸骨的病理资料和134 名儿童氟斑牙的资料。

地方性氟中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据考古学家资料证实,在人类祖先生活的远古时代它可能已经存在。

在中国,贵州省桐梓县于1971 至1972年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桐梓人”六枚牙齿化石中,三枚有氟牙症的痕迹,一枚6 岁儿童的左上第一臼齿和一枚属10 岁左右个体的左上犬齿,釉质缺损尤为严重[1]。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两个完整下颌骨,距今1.6 万~1.2 万年,一个右侧下颌骨体以及仅有前颏部位的四个下颌体中,共存留25 颗牙齿,几乎全部有氟牙症的痕迹,其中缺损型为主的患齿17 枚,白垩型的患齿6 枚,着色型患齿1 枚,仅有1 枚正常。在一青年女性的下颌齿咬合面部位,左第一臼齿与右第一臼齿缺损形状相当一致,是一种罕见的对称性缺损氟牙症[2]。在发掘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发现在10 万年前,由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许家窑人”已患有氟斑牙。在挖掘出来的牙齿化石上都有氟斑牙的斑点和明显的黄色小凹坑,是缺损型氟牙症的痕迹[3]。此外,山西省襄汾县曾出土10万年前“丁村人”的氟斑牙化石[4];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发现近4000年前夏代人的遗骸,经鉴定认为可能是氟骨症患者。

利特尔顿(Littleton)曾对阿拉伯湾巴林岛公元前250 至公元250年间的尸骨与牙进行古生物病理学研究,发现一些标本有氟斑牙和氟骨症改变[5]

现代医学认识地方性氟中毒大约始于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当时发现意大利那不勒斯(Naples)附近火山周围居民的牙齿有黄褐色或黑色斑点,并出现牙釉质腐蚀、缺损现象,人们称之为“契雅牙”(Chiaie Teeth)。1910年伊格(Eager)报道从意大利那不勒斯移民到美国的人患有“契雅牙”,是“釉质发育不全性”损害。这是氟斑牙在英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1916年前后,美国牙科医生麦基(McKay)和布莱克(Blake)在科罗拉多州等一些州均发现同样的牙病,称之为斑釉齿(Mottled Teeth),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斑釉齿磨片的病理变化,认为斑釉齿与当地饮用水中的某些元素有关。(www.chuimin.cn)

1931年前后,乔奇尔(Chrchill)、史密斯(Smith)、维路(Velu)和迪恩(Dean)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斑釉齿的严重程度与饮用水氟浓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他们把斑釉齿流行地区的饮水浓缩至原容积的1/8 给大鼠饮用后,发现大鼠牙齿出现类似的斑釉;对有斑釉的患者饮用水进行化学分析,证明其含氟浓度明显增高;在饮用水或饲料中加入氟化物饲喂大鼠和羊,其牙齿出现与人类患者类似的斑釉。其后,迪恩等进行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斑釉齿的严重程度与饮用水氟浓度密切相关。

1932年,丹麦学者莫莱尔(Müller)和盖德乔森(Gudjonsson)报道了冰晶石工人骨骼的X 线片所见,以氟中毒(Fluorosis)一词描述氟所致的骨骼损害者。

1937年,丹麦学者罗尔姆[6]哥本哈根出版了经典性专著《氟中毒》(Fluorine Intoxication),详尽描述了氟的毒性、氟中毒的临床与实验材料,以及对氟骨症深入研究的成果。1938年,牙科研究者迪恩[7]赞扬这是一部关于氟的具有“杰出贡献”的文献[8]。之后,维路(Velu)记载了北非的地方性氟骨症。肖特(Shortt)于1937年、潘迪特(Pandit)于1940年分别报道了发生在印度的地方性氟骨症的临床和X线片所见。1946年,英国一位传教士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贵州的地方性氟中毒》的论文,报告了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石门坎四例氟骨症患者尸骨的病理资料和134 名儿童氟斑牙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