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理环境引发地方病,揭秘毒性灾害史

地理环境引发地方病,揭秘毒性灾害史

【摘要】:例如,氟元素分布过多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水土中碘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甲状腺疾病或地方性克汀病,克山病与低硒因素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生物在组成生物体时,会有选择地从地理环境中摄取化学元素,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化学元素的生物化学特征和化学元素在环境中的丰度。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长期演化和选择的结果。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维持生命和生活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各种必需的化学元素,并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与自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早在1884年,贾斯特斯·利比赫在研究植物时发现,一般作物产量并非经常受到较容易被环境满足的物质的限制,而是受到那些看起来需要量少但环境中难以满足的物质,如硼等重要元素的限制。后来英国地球化学家汉密尔顿[1]在研究对比了人血化学元素和地壳的化学元素丰度后,发现两者的化学元素含量的丰度曲线形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科学家谭见安[2]等对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的岩石、土壤、饮水、粮食、动物毛发等整个地理生态系统中的21 种与生命有关的化学元素进行分析之后,其结果也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这表明了地理环境和生物之间紧密的化学联系,以及环境同人体的化学元素与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环境中的生命元素在岩石、土壤、水、大气、动植物和人体这个自然体系中的含量分布与转换有一定的规律性。

人体的化学元素即生命元素,根据其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宏量元素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生命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包括氧(占61%)、碳(占23%)、氢(占10%)、氮(占2.69%)、钙(占1.49%)、磷(占1.0%)、硫、钾、钠、镁、氯等11种,占人体总量的99.95%。从元素周期表中的排位来看,它们都是原子序数20 号以前的轻元素。微量元素是人体中含量低于人体体重万分之一的化学元素,具有明显的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是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衍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如铁、铜、锌、锰、铬、氟、碘、硒、硅、硒、钼等。另一些是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但可能对人体有毒害的元素,如铅、汞、镉、砷、锗、镓、铟、锡等。地方病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理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的含量超出人体适应范围,导致人体内环境稳定性调节紊乱,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并使一定数量的人患上共同的病症,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机体死亡。根据几十年来的研究,人们已查明大约27 种元素是生物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中能明确引起动物和人类产生疾病的有10 余种,最主要的是碘、氟、硒、铜、钴、镍、铅、硼等。例如,氟元素分布过多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水土中碘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甲状腺疾病或地方性克汀病,克山病与低硒因素有明显的正相关性。(www.chuimin.cn)

生物在组成生物体时,会有选择地从地理环境中摄取化学元素,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化学元素的生物化学特征和化学元素在环境中的丰度。化学元素沿着各种途径通过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运动,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别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物质的释放,如日本汞中毒引起的“水俣病”和镉中毒引起的“痛痛病”。又如古罗马帝国的灭亡,人们研究发现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广泛使用铅制品饮水、煮饭、喝汤,加上葡萄酒以及化妆品等导致普遍的铅中毒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