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蝙蝠的活动节律及其体温调节特性

蝙蝠的活动节律及其体温调节特性

【摘要】:蝙蝠的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结构(翼膜),使得它们能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体温,进而保证飞行活动中的能量消耗。此时蝙蝠的新陈代谢是缓慢的,体温也会降低至接近环境温度,能量消耗很少。科学家推测,大部分蝙蝠依靠外界光线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时间。体形较小的蝙蝠,外出觅食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大部分蝙蝠在洞穴内是倒挂着睡觉的,这与它们的起飞有关。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蝙蝠也不例外。它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精确的生物钟

蝙蝠一般在黄昏和黎明时段最为活跃,而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在睡觉或进行各种社群行为。

蝙蝠的体内有良好的产热(颤抖产热)和散热结构(翼膜),使得它们能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体温,进而保证飞行活动中的能量消耗。

蝙蝠最大的能量来源就是食物。一般情况下,蝙蝠每个夜晚都必须捕获足够的食物,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获得坚持到第二天夜晚所需的能量。

斑蝠

蛰伏的蝙蝠

在其他的不同时间里,蝙蝠会进行自我梳理、照顾幼仔、领域防御、吸引配偶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能量消耗,此时的蝙蝠需要保持体温稳态,也就是说,需要保持环境温度之上的恒定体温。

当然,大部分蝙蝠在白天栖息时,始终保持一种蛰伏状态。此时蝙蝠的新陈代谢是缓慢的,体温也会降低至接近环境温度,能量消耗很少。科学家推测,大部分蝙蝠依靠外界光线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时间。

一方面,良好的生物钟对蝙蝠来说非常重要,由于蝙蝠聚集高峰出现在黄昏和黎明,所以如果蝙蝠此时正在休眠,就可能会错过集体觅食活动。(www.chuimin.cn)

另一方面,它们也不想苏醒太早,以免白白浪费能量。所以,蝙蝠都有很准确的生物钟,使得它们即使在洞穴深处也能知道什么时候该苏醒,什么时候该出去觅食。但是,栖息在洞穴深处的蝙蝠到底是如何感知外部光线的,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蝙蝠为了躲避天敌,通常选择夜晚外出觅食。不同体形的蝙蝠,外出觅食持续的时间都不相同。体形较小的蝙蝠,外出觅食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比如伏翼类(重5克)的觅食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而小黄蝠(重20克)的觅食持续时间则需要1个小时左右。

褐长耳蝠

皮氏菊头蝠

蝙蝠倒挂着睡觉是因为什么呢?

大部分蝙蝠在洞穴内是倒挂着睡觉的,这与它们的起飞有关。蝙蝠不能像鸟类那样,通过奔跑助力起飞,因为它们的后足退化,不够强壮。因此,蝙蝠通常倒挂在洞顶,当需要起飞时,放开爪子下坠一段距离就可以顺利起飞了。

蝙蝠倒挂的另一个原因是远离冰冷的洞壁更利于保持自身的体温。

蝙蝠倒挂着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呢?蝙蝠后足有一个反肌腱,倒挂的时候,靠这个反肌腱,以自身重量为力量,就可以使得后足的爪子牢牢钩住岩壁凸起。要起飞的时候,蝙蝠只需要用力提一下自己的身体,放开反肌腱,就可以脱离岩壁了,这个过程并不消耗自身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