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主持人的特殊角色:文化使者的交流

主持人的特殊角色:文化使者的交流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是在代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与嘉宾进行交流,是一个倾听者、是一个引导出谈话的启发者,更应具备掌控整个谈话场的能力。这个时刻急需主持人的巧妙圆场,缓解冲突的发生;而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个场景下共享信息。(三)灵活得体的言行主持人如何承担起文化使者的角色?在节目录制的57分钟时谭盾宣布退场,留下了错愕的主持人与观众。两人的音乐理念不同、文化不同,互相不理解是必然的。

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是在代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与嘉宾进行交流,是一个倾听者、是一个引导出谈话的启发者,更应具备掌控整个谈话场的能力。在有文化交流现象存在的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除了需要做好倾听者、启发者、掌控者,还需要像一个文化使者一般,熟知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在双方因为不了解对方文化而产生冲突时,主持人可以及时而巧妙地调和,引导谈话更好地进行。

(一)主持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摆脱电视谈话的场域,我们仅去想象当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交谈时,如果他们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在探讨某个话题时,因为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不理解,所以难以接受对方的观点、更难以接受对方在交谈时使用的表情与手势,那么谈话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不欢而散。如果这时有一个“第三者”,他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知道谈话中一个人为何那样激动、另一个人为何那样内敛的原因,知道他们各自持有不同观点的文化缘由。那么通过“第三者”的适时解释及合理引导,让双方先冷静而后再继续交谈,那样的谈话会比之前顺畅很多。这个“第三者”在有跨文化交流现象的谈话节目中,就是主持人。

不同文化的人们因为差异、因为彼此的不了解,必然会在谈话中产生矛盾与质疑。在一场谈话节目中,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国家的人在同一个谈话场下交谈,如果没有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说出一句本无恶意的话也可能会伤害到来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的自尊和禁忌。像来自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人的交流中会有诸多的不理解,低语境的人完全不清楚高语境的人含蓄的背后想表达什么,高语境的人也受不了低语境的人说话为何如此直白;因为彼此不了解对方的表达习惯、解决冲突的方式,最终冲突只会愈演愈烈。这个时刻急需主持人的巧妙圆场,缓解冲突的发生;而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个场景下共享信息。通过主持人的巧妙协调,使场上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二)多文化的背景知识

主持人要扮演好文化使者这个角色的前提是对双方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知道双方为何会有反差如此大的观点交锋。这要求主持人具备一定的多元文化背景;或者说能善于把握到文化精髓的能力,在节目短暂的准备时间内迅速了解即将在节目中出现的嘉宾的文化背景,从而在节目进行中能够对嘉宾某些观点或者某种态度的文化根源做出及时反应。

《文明之旅》一共有3位固定班底的主持人,他们都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和异文化知识:刘芳菲毕业于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杨锐现为央视英语频道主持人、制片人,他拥有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和国际新闻专业双学位学士,并且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董倩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外语专业的学习不仅在于语言,更是对该语言归属的文化的了解;而历史专业的学习给予的也不只是事件的陈述,更是打开了一扇走入民族的文化大门,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正是从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发展出来的。刘芳菲、杨锐、董倩的主持风格各不相同,却都与整个节目的气息很是合拍,因为他们对于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在学术背景里受过文化学的浸染,才有可能在与文化大师的对谈中不脱节。(www.chuimin.cn)

除了具备深厚外国文化知识的学术背景,主持人更应该有全球化的开阔眼界、关注世界大事的敏锐、丰富的知识体系。掌控跨文化交流的主持人不仅需要主持人应有的语言能力、控场能力,更应该像一个杂家,对于文化知识、世界政治走向、世界经济趋势都有完备的掌握,才能够在节目中自如的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他们的文化、社会与生活。

(三)灵活得体的言行

主持人如何承担起文化使者的角色?与其在节目中表现的言行举止也有密切的关系。当遇到嘉宾有矛盾冲突的倾向时,既不能没有察觉也不能不知所措,应该用灵活的应变能力、以从容的姿态掌控谈话场,化解可能引发的激烈冲突。

《国际双行线》2001年11月的一期节目因为主持人没有及时对嘉宾冲突做出疏通引发嘉宾退场的现象引发过学界的讨论。这期名为《谭盾来了》的节目结局是“谭盾走了”,是中国电视媒介第一次出现“嘉宾无预兆退场”,成为当时一个受瞩目的“媒介事件”。那一期的嘉宾是代表传统音乐音乐家卞祖善和代表先锋音乐的美籍华裔音乐家谭盾,节目的开始不久卞祖善就对谭盾的音乐进行不间断的批评。在节目录制的57分钟时谭盾宣布退场,留下了错愕的主持人与观众。这期节目经过剪辑之后还原了谭盾退场的场景并如期播出,意外的是因为节目现场的“失控”而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主持人在这期的表现并不够专业。卞祖善在对谭盾批评的10分钟里主持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将话题转移开,而任由这种不对等的交流情况继续。虽然卞祖善和谭盾都是华人面孔,但是卞祖善代表了老一辈的音乐家,谭盾在美国生活的20多年,正是他职业起步发展的时期,受到美国文化影响而形成了一种受西方赞许的先锋音乐。两人的音乐理念不同、文化不同,互相不理解是必然的。主持人能否在双方的话语矛盾中起到润滑剂的和谐作用,决定着这个交流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BTV《国际双行线》“嘉宾退场”专题研讨会上,叶凤英教授指出:《国际双行线》的特点是中外文化的碰撞、不同观点的交锋,它的戏就出在问题的产生和化解之间,就出在节目进程的不可知性。由此也提高了对主持人的要求,对有冲突的话题要有更高的应变能力。此后《国际双行线》的主持人,无论是经历过谭盾离场的姚长盛还是后期的樊登,都具备不错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冲突中斡旋、在不同国家的嘉宾与观众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其实如果在节目录制时,主持人能敏锐地察觉到双方的矛盾在激化,应该及时礼貌地插话,跟一方说说对方的艺术成长背景,比如可以跟卞祖善提及艺术差异的存在,“就像欣赏画作时,有人认为一文不值的画在另一个眼中价值连城。艺术范围内允许不同意见共存,也请您先聆听一下谭盾的艺术见解”。此外主持人还可以再提出谭盾受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而且他的音乐也得到了美国艺术界的赞赏;这样平复谭盾的情绪,不至于引发他的愤然离场。

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跨文化交流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本身就是极大的看点,甚至谈话过程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失控片段更能引起观众的关注,但是这个失控的度需要主持人来做非常精准的把握。不能真的像《国际双行线》中将“谭盾来了”做成“谭盾走了”的一期节目,谈话过程中嘉宾愤而离席固然不是什么好环节。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交谈中,主持人需要时刻控制住谈话的进行,对于有冲突的观点要有更高的应变能力,用轻松的姿态化解冲突、用智慧的语言带过冲突—既要把冲突体现出来,也要找到双方冲突的根源,而使双方彼此理解。总之,主持人在跨文化电视谈话节目进行中,控场的尺度与分寸非常关键,“可控”与“失控”之间比例恰当才会使节目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