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电视节目创新研究成果

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电视节目创新研究成果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在话题的选择中使用共通性的话题有利于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在《国际双行线》中选取的话题中最多就是这一类别,在倡导国际意识的基础上并不忽视平民色彩,极为关注情感与生活的话题。《文明之旅》对于民俗与传统的探讨在所有节目话题中占的比重约为1/5:截至5月14日共75期的节目中,有17期介绍中国民俗传统的话题。

无论什么肤色、在哪个国家、拥有怎样的文化背景、过着怎样的生活,人性的共通之处是永远存在的。对于人们而言,如果异文化与自己无关紧要,这种异质文化就难以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中;进入人们文化视野中的文化,就多少体现了文化自身共同存在的焦虑、恐惧、希望与向往。也就是说,“除非发现了这种文明可利用的价值并真诚地加以利用;将其转化为自我解放与自我超越的力量,否则,一种异域文明不管多么伟大,对文明之间的交流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共性,使得谈话节目的话题能够选取各文化间共同面对与关注的问题,将某一种文化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引起另一种文化的人的共鸣。在面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无论意见相合还是观点迥异,对于受众而言都有一定的吸引力。电视谈话节目在话题的选择中使用共通性的话题有利于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进行。

(一)情感与生活

人类总有一些问题是共同的:关于爱、关于信念、关于烦恼、关于忧伤,与世界的风云变幻无关。无论文化有多么不同,人们的情感是相同的:亲情、友情、爱情涉及的诸多问题不是哪一文化的人特定面对的。同样,吃穿住行、柴米油盐、健康与否这些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是不会因文化而改变的。情感与生活是生存于这个世界的人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的,因而有关这类话题的选取无论来自哪一种文化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同样面对情感与生活,不同文化的人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态度。这部分最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看看另一个文化背景中的人过着怎样生活,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

在《国际双行线》中选取的话题中最多就是这一类别,在倡导国际意识的基础上并不忽视平民色彩,极为关注情感与生活的话题。贴近生活的话题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在探讨。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话题会持有或迥异,或相同的观点。《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同讨论爱情,当坠入爱河时、热恋时、失恋时,大家分别如何面对;《单亲家庭》讲述中国和美国单亲家庭的故事,中国的单亲家庭临社会舆论压力时的心态,而美国单亲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双亲家庭差别并不大;《办公室的健康》一期中外嘉宾讨论上班族在忙碌的工作中、强大的压力下如何保持健康;《胖子的美丽人生》邀请不同国家的胖子共同探讨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等;《全职太太》一期对于全职太太这个社会现象不同国家人们的看法,日本的嘉宾觉得这是非常正常与合理的现象;美国的嘉宾觉得这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示;中国年轻一代的嘉宾认为女人需要工作不能与社会脱节;在《装修这点事》一期的一开场主持人就问在座的观众“一谈到装修你脑子里首先冒出的一个词是什么”,三个中国观众纷纷表示“累”“烦”“担心”;德国观众则说“请别人装修会很累,自己装修会有乐趣”。

这些情感与生活的话题就像日常生活中朋友间聊天会出现的内容“爱人怎么样”“婚姻如何经营”“体重的苦恼”“装修怎么办”,当这些日常话题搬上电视中,受众首先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些话题也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自己关注的问题。其次看到外国人说这些话题有一种新奇感,好奇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感情,如何处理吃穿住行。细微的生活中看出中西方的差异,本身就具备趣味性,因而使节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文化传播价值。

(二)艺术与热爱(www.chuimin.cn)

艺术无国界,艺术引发人们的共鸣是无须语言诠释、可以打破语言障碍的。而热爱来自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某项事物的追求与专注可以得到不同国家人的喝彩。像靳羽西做客《文明之旅》的以“美丽的中国红”为主题,讲述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将中国传统的美传播出去的心得体会。《国际双行线》有一期《凡花无界李玉刚》是李玉刚讲述他去悉尼歌剧院演出时的外国观众的热情,听不懂中文的人依然欣赏来自中国的音乐艺术,说明音乐是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跑遍全世界》邀请来自中国和瑞士的两位长跑达人一同就长跑这个看起来很小的话题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们都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只是长跑爱好者,讲述自己与长跑的情缘,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用平民视角,表达对长跑这项运动的执着,在热爱面前文化差异似乎消失了。《一位欧洲贵族在中国的真实生活》说的是一位曾经有着爵位的欧洲贵族对中国的热爱,来到中国做分文不取的外国顾问,梦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讲述他为何如此留恋中国。在《文明之旅》一期名为《昆曲牡丹亭焕发青春》的节目中,著名作家更是昆曲推广人的白先勇先生介绍穿越600年沧桑的昆曲如何在当代仍然吸引年轻人甚至外国人的喜爱,虽说唱词难懂,却用优雅的身段、呢喃的语调唱出哀怨与悠长。

艺术与热爱,更多来自人类的精神层面。精神世界似乎总是带有一丝玄妙的色彩:就像外国人面对听不懂的京剧依然能够喝彩,而我们在听意大利的歌剧时也依然能够感受到情感的震撼;球迷对于外国球队的衷心与支持无非是源自内心对于足球、篮球运动的热爱与欣赏。艺术和热爱从某种程度上说将原本文化上的不通消解了,即使世界观价值观、肤色、种族都不相同,但对艺术的欣赏、源自热爱的情感是共通的。

(三)民俗与传统

民俗与传统根植于一种文化之中,渗透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对自身民俗与传统的尊重和珍惜,对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与传统都抱有好奇。所以民俗与传统类的话题设置,可以唤醒受众心中对异质文化的民俗、传统、习惯等方面的期待。像《国际双行线》节目中《喝酒的人》这一期讲中国、日本、俄罗斯截然不同的酒文化中国人喝酒更多是为了联络表达感情,喝的是一种氛围;日本的上班族下班后常去小酒馆为的是一种放松,是男性上班族的一种习惯;俄罗斯人喝酒最初是为了在他们国家寒冷的气候下取暖,因而俄罗斯的酒很烈。三个国家的嘉宾畅谈各自的酒文化,言语中突出了三种文化对于酒的态度的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文明之旅》对于民俗与传统的探讨在所有节目话题中占的比重约为1/5:截至5月14日共75期的节目中,有17期介绍中国民俗传统的话题。对于外国人而言,中国人众多节日的由来显得神秘而充满故事,节目中做了4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介绍,节目现场的外国观众与主讲的中国文化学者直接对话,将外国人普遍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疑问表达出来。嘉宾对于来源、节日习俗、节日食物都有详细的讲解,事实上不仅满足外国人对中国节日的好奇心,也让中国人了解自己过的节日的意义。此外还有对中国礼仪、对中国的儒家传统和孝道、中医医术的探讨等。这些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民俗在外国人眼中是新奇而神秘的。为什么中国人拜年时作揖而不是握手?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要缠小脚?卧冰求鲤的故事是中国人孝道的体现吗?为什么“望闻问切”就可以治病?在节目中这些疑问的解开会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的传统。只有对文化传统与风俗的掌握,才能更理解中国人的现在。同样的,对于外国文化传统与风俗的介绍也能够帮助中国受众从根源上找寻外国人处世态度、生活方式的缘由。在了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沟通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促成不同文化间的人们更好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