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究成果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究成果

【摘要】:(一)直播常态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直播已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必然趋势。节目组磋商后通过播发字幕、中断电视剧和固定节目等手段插播这条新闻,进行直播,展开了救援活动。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18集大型新闻行动《时空新飞跃空中看江苏》,节目在主旋律报道中融入民生新闻报道方式,展现了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一)直播常态化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直播已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必然趋势。新闻节目的直播不仅体现在其最终的播出方式上,更体现在记录上的同步,要能在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甚至普通民生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记录并报道。目前,受众的需要、电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技术的发展等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电视直播的常态化。

“Break新闻”源于西方电视新闻,像CNN等机构经常打断正常的节目编排,插入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我国现在的“Break新闻”也逐渐增多。2008年10月9日,齐鲁台《每日新闻》接到热线电话,一名产妇在医院生产时大出血,当地医院医治无效后已转院,而她需要非常罕见的RS阴性血,医院一时没有。节目组磋商后通过播发字幕、中断电视剧和固定节目等手段插播这条新闻,进行直播,展开了救援活动。齐鲁台的《独家!》栏目,更是将“Break新闻”进行汇总,实现常态化。通过对重大事件的直播,新闻节目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地传播,避免谣言蔓延,最快实现舆论引导。2008年9月华尔街金融风暴掀起,央视迅速展开了长达3个多月的直播特别报道《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又如2010年,我国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黑龙江电视台打断了原有的节目编排,第一时间推出“迎战大风雪”特别直播报道。其中《新闻夜航》节目通过四路现场直播信号、一路3G信号、高清摄像机信号全方位展示哈尔滨雪情。节目及时滚动播出现场新闻、交通状态等,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也为政府决策部署提供了依据。

技术上,我国陆续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包括数字压缩设备、数字移动卫星地球站、数字移动卫星新闻采集转播车、新型微波设备、直升机航拍设备、直升机中继设备以及特种摄像设备等,在直播系统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此外,3G技术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也在新闻节目中得到运用。随着3G手机视频通话等业务的发展,人们可借助手机直播身边新闻。如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节目如今已将4G通信网络直播、SNG卫星直播、手机通信直播三者应用到节目中,将原来的录播改为直播形式,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信息深度化

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电视新闻节目造成一定冲击。在激烈的新闻媒介竞争中,提高新闻节目的深度成为电视和其他媒体竞争的有力手段,因此电视新闻应通过深度报道与评论,说明事件来龙去脉,解释前因后果,挖掘新闻真相,分析现象与本质,揭示深层含义,发挥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

黑龙江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夜航》近年来有效避免了“粗、俗、烂”,追求节目的“态度、角度、速度、力度、深度、广度和温度”,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东方卫视的《深度105》节目名称来源于人类徒手潜水的最高纪录105米,寓意节目能够竭尽所能,将节目做深,追求思想和历史的深度。类似定位的节目还有《新闻深呼吸》《新闻深一度》等。

(三)节目分众化

随着新闻节目数量的增多,受众的选择性也大大提高。新闻节目要努力挖掘新的领域,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江西电视台的《晚间800》以涉法类新闻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为主要播出内容。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2010年推出的《都市红绿灯》,以交通新闻为特色,传播安全理念,倡导文明出行行为,为警民搭建了沟通平台。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三农最前线》则以农民作为服务对象,主要播放涉农新闻、实用信息以及深度报道等。广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广西房地产》通过新闻专题形式,充分挖掘房地产现象,报道全方位的地产动态,为人们购房投资等提供了参考。

(四)视角差异化

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报道、解读或评论新闻,能使节目脱颖而出。

浙江经视的《新闻深呼吸》是一档深度新闻评述节目。节目力求把民生新闻公共化、时政新闻民生化,视角独特。又比如十七大召开时,央视少儿频道推出了《小记者报道》《小记者观察》《小记者发现》等,节目从小朋友的视角来看新闻,颇为新颖。而《今日说法》的特别节目《小撒探会》,突出其法制特色,以法治视角来剖析两会,这就区别于其他相似的两会报道。湖北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长江新闻号》针对一组片子,往往采访多个国际问题专家,有时甚至10位不同身份的专家,呈现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突出节目观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五)理念民生化

电视新闻节目要关心百姓生活,深入群众,贴近实际,坚持和电视观众平等交流的民生化理念。

江苏城市频道提出了民生新闻3.0的概念。该频道总监张建赓表示:民生新闻大致走过了三大阶段:1.0时代,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群,关注生老病死,柴米油盐,用一种平等的视角,给电视观众以全新的感觉;2.0时代,注意提升节目的品位与导向性,增加正面报道和主题宣传的比重,舆论监督则体现普遍性和建设性;3.0时代,实现电视与观众的全方位交流、互动,特别是把电视和网络进行有效结合,使电视栏目成为多元意见的表达平台。(www.chuimin.cn)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18集大型新闻行动《时空新飞跃空中看江苏》,节目在主旋律报道中融入民生新闻报道方式,展现了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如今新闻节目已经由小民生转向大民生,从关注老百姓柴米油盐等寻常生活信息转移到关注与民生生活相关的国家政策、制度建设等。

浙江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在新闻调查的基础上,加入专家、记者和网民的点评,其中节目通过网络视讯平台,让观众坐在家中就能直接上电视。节目从创办之初,就尝试打破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引入网络与电视的互动融合,着力于发掘来自民间草根的网络公众评论员,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高端精英语境转向真正的大众语境,体现了普通公民对于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获得2010年第四届《综艺》年度节目,授奖词这样写道:“《新闻周刊》在2010年将更多视角转向宏观背景下的微观个体,用更加细腻的眼光,从更深的层次解读社会变革期每个个体的变化,用真实、真情和真知来表现中国。堪称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有尊严的电视新闻杂志。”又如柴静在《看见》节目播出时表示:“很多人都问我们栏目为什么叫《看见》,我说有一个作家说过,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石头,但是我的任务是让你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的新闻,但我们的任务是让你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柴静在节目中采访了药家鑫父母、阿文等一系列人物,这些节目都在着力探讨大事件和人的关系,关注新闻中的人,体现了民生化的新闻理念。

(六)报道立体化

报道立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来源立体化。电视新闻节目要广泛吸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提供的线索,同时深入群众,开拓渠道,使信息来源更加立体。目前,很多节目在信息来源上做出探索。如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引入了“百姓摄像师”的概念,让老百姓拍自己的身边事、自己的新闻。广东新闻频道《今日关注》中的板块《DV现场》,发动观众用DV第一时间记录事件的发生、进展和结局,《今日关注》还开通了热线、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的爆料平台收集新闻线索,开辟了“爆料大搜索”板块。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民生版》,开通了固定电话和手机两路24小时新闻热线,还开通了QQ互动平台。以上信息都在电视屏幕中显示,方便观众看到。通过这种方式,节目不止扩宽了新闻资源,还大大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

二是报道内容立体化。这是指新闻节目要多层次、多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报道事实,提供背景,多角度全面报道。凤凰卫视评论节目《凤凰全球连线》每期会针对一个热点话题连线节目驻全球各地记者、特约记者和评论员等,提供全球各地不同人群的看法。如针对温家宝2012年11月访问曼谷一事邀请曼谷现场特派记者李佳佳、华盛顿现场美国威尔逊国际学人中心兼公共政策学者汪铮教授、曼谷现场评论员陈新华、上海现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薛晨博士,来分析此次访问中所涉及的中泰合作、泰国如何强化自身区域影响力、泰国人如何看待美国和中国两国领导人均访问泰国一事以及美国人如何看待奥巴马访问等。通过连线在不同地点的记者、学者,呈现出相关各国的看法,立体化的内容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国家间的合作关系。

三是节目播出立体化。节目要充分利用各种播出平台,包括网络、广播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影响力。如凤凰卫视的《全媒体全时空》便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美洲台、欧洲台、凤凰新媒体、U-Radio(广播)五大平台同步直播,播出平台打通多种媒体,更为立体。

(七)提升权威

在信息爆炸、鱼龙混杂、众说纷纭的环境下,受众在需要多元化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一个权威化的媒体来帮助确认信息真伪和解读方向。为此,电视新闻节目要不断努力探索提升权威性的途径。

一方面,新闻节目要加强调查性报道,迅速及时展开实地调查,认真核实确认,澄清谬误。其间要特别注重新闻现场的说服力,让事实说话。另一方面,新闻节目要强化评论力量,充分利用政府、专家、知名媒体人等发出权威的声音。此外,新闻节目要注意保持其持久的品牌价值,保证稳定的高质量报道,做到客观公正,理性分析,强化舆论监督,提升节目在受众中的公信力

(八)注重服务性

新闻节目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承担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职责,还应当关注日常生活,扮演民众和政府间“中介人”的角色,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例如,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中有免费寻人寻物的小板块《寻》。泰州电视台的《小范你帮忙》,以“帮群众办事为己任”,一方面为群众政策咨询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为社会弱势群体跑腿办事,为百姓解决了大量困难。聊城电视台的《民生面对面》节目以“服务百姓,解决问题”为理念。记者通过联系相关部门、深入访问、调查取证等手段化解难题,援助了很多人。齐鲁台的《小溪办事》是由原《每日新闻》中的子栏目《为您办事》独立而来,节目介入群众生活,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困难。如节目通过连续报道40岁警嫂孙艳萍急需AB型血的新闻帮助她找到了肝源,成功做完肝移植手术。节目还推出“小溪书屋”公益活动,帮助建成了多座书屋,为孩子们添置了图书、书桌、书橱等,有效改善了孩子们的阅读环境。2008年安徽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帮女郎帮你忙》节目以“美丽帮女郎,天天帮你忙”为旗号,节目每期的值班记者称为“帮女郎”,群众如有什么困难、需要,可以连线“帮女郎”得到相应的帮助。诸如此类的节目还有很多,如杭州电视台的《直播12345》、石家庄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小吴帮忙》等。

新闻节目的服务性趋势不仅体现在这种以民生新闻为主的节目上,也体现在其他以硬新闻为主的新闻节目上。2012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开展了“为痴呆正名”“发放帮助走失老人回家的黄手环”等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10月19日,《新闻联播》报道了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患病母亲的事件,并公布了老人的照片以及文氏兄弟的联系电话,希望通过大家的帮助能够让患病的母亲平安回家。这些都体现出节目的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