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突破:电视节目创新视角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突破:电视节目创新视角

【摘要】:与此同时,有关跨文化传播的初步探讨及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据统计,自跨文化传播引进国内至 1994 年,相关文章已经发表近百篇。这一时期,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与国外接轨的阶段,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迅速增加,相关著作的介绍翻译也迅速增强。文化多元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研究、大众媒介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等问题研究成为热点。进而在 2005 年与 2006 年,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真正的发展高潮时期,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激增的态势。

20世纪 80 年代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在我国的理论引入时期。这一时期的著作也多是把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学科介绍给国内学界。例如,1983 年何道宽在《外国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等。

自 20 世纪90年代起,跨文化传播在我国才开始普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进入了稳固发展阶段。从对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跨文化传播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5 年为借鉴初创时期,这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引进介绍依旧在延续,但更加活跃。比如,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霍尔著、刘建荣等译的《无声的语言》,1992 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由罗宾逊著和马啸、王斌等译的《跨文化理解》。与此同时,有关跨文化传播的初步探讨及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比如,1992 年胡正荣在《现代传播》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扩展与控制:电视的跨文化传播初探》,贾玉新在《外语学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据统计,自跨文化传播引进国内至 1994 年,相关文章已经发表近百篇。1995 年以前,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特点就是对理论的研究借鉴以及对发展成果的初步收集整理。

1996—1999 年跨文化传播研究有了质的提升,研究方向也有所拓展。与此同时,中国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的脚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越来越多地步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与国外接轨的阶段,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迅速增加,相关著作的介绍翻译也迅速增强。比如:1999 年由莫藤森著、关世杰等译的《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多元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研究、大众媒介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等问题研究成为热点。在这一阶段,相关论文的发表量逐年增多。例如:1996 年许力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题》,1999 年杨瑞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从“现代化”到“全球化”》等。当然,相关专著或文章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 1997 年出版的贾玉新著述的《跨文化交际学》,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于 1998 年出版的钟大年等著的《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等。(www.chuimin.cn)

20世纪以来,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高潮,研究发展也逐步深化。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的学术研究,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到达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研究成果大多是对作品的译著。比如,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千禧之年出版的《美国文化模式》一书(斯图尔特和贝内特著,卫景怡译);2001 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一书(阿芒·马特拉著、陈卫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莫利与罗宾斯著,司艳译);以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于 2003 年出版的《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萨莫瓦等著,麻争旗等译)等著作。有关研究数据表明,2001 年入世产生了不可预料的积极影响—跨文化传播研究高潮突然到来,以至于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学术研究热度反而有所下降。到了 2004 年,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发展在各个领域都相对平缓。进而在 2005 年与 2006 年,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真正的发展高潮时期,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激增的态势。在这5年时间里,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秦志希于 2003 年发表的论文《论欧洲电视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及文化效应》(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 年单波、王金礼发表的论文《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伦理》(载《新闻与传播研究》)。当然也包括如下专著:2002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由尹鸿与李彬主编;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于 2003 年出版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郭镇之主编)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