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指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齐泽克亦主张,意识形态是社会条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与此相仿,海德格尔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正是在面对无可隐瞒的必然性时,我们才最需要对物提出迫切的追问。为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方法保持一致,本书各章都在强调应对那形塑存在之揭示的结构进行反思,而不应仅对存在者的个别显现进行反思。相反,它构成了技术对象本身与人们照面的存在论结构。......
2023-10-30
就看待真理本质的传统看法,以及真理本质被首次界定的方式而言,有三点是明确的:第一,真理的“所在地”是命题(判断);第二,真理的本质就在于判断与其对象的“符合”;第三,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不仅把真理置于作为真理之原初所在地的判断之中,而且首先把“真理”界定为“符合性”。
(BT:257)
对真理的追问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部伟大著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从字面意义上看也是如此,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恰好就出现在该书的中间位置并且在该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之间起着过渡作用。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真理不是某种“在那里”等待人们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真理在本质上是一个关系概念。它存在于关于事物的陈述(一般称为“判断”)与陈述所涉及的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或相合关系中。海德格尔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解释了这一点:一个背对着墙的人声称墙上的画挂歪了。评估这个人的陈述的真理性,也就是画在墙上的位置不正这一点,并不是难事,只要让这个人转过身并且把他陈述的内容与事实相对照就行了。如果其陈述的确符合或相合于对象的实际情况,那么这个陈述就是真实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这种阐述看起来很好地描述了媒介内容与表象的情况。比如说,当我们面对某些事件的报道时,我们通常只要把报道所宣称的跟现实中发生的相对照就可以评估报道的准确性或真实性。能够最好地体现这一点的也许并不是两者相符并且确实存在真理的情境,而是真理没有出现的情境。也就是说,人们发现报道或断言是不准确的,或某些内容被搞错或被错误地呈现了。比如,2003年3月,在准备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时,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及其行政班子发布了数份有暗示性的声明,声称伊拉克开发、拥有并可能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这些声明相关的新闻包含各种官方文件,涉及数场新闻发布会、公开演讲,以及在国会和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中召开的听证会。这些新闻在美国和英国媒体上不断传播,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伊拉克是一个有能力对其人民和该地区的其他国家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的流氓国家形象。这些新闻报道和媒体给出的其他断言所具有的真理性,最终在进攻伊拉克之时和后续的占领时期被付诸检验。尽管有人期望这支入侵部队会在某个地点找到一些武器库,或至少找到生产武器的设备,但是,这类东西从来都没有被找到。事实上,化学和生物武器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来,关于伊拉克要么拥有这类武器,要么正在开发这类武器的断言就成了不准确的和错误的了。出现在伊拉克的现实事态或情况,与媒体给出的各种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断言并不相合。(www.chuimin.cn)
另一个类似的案例可以在不那么严肃的娱乐领域找到。在“电视的黄金时代”,流行的游戏节目常用的一种编排就是,在节目最后把真相揭示出来。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1956年至2002年播出的《说真话》(To Tell the Truth),另一个是英国1965年至1988年、1996年至2005年播出的《揭穿我谎言》(Call My Bluff)。《说真话》的特点是:由四个名人组成的名人团要与三个人对峙。这三个人中的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个有着不寻常背景、令人感兴趣的生活体验或独特职业的特殊人物。名人团被要求对这三个人进行询问,并根据他们的回答来判断哪一个人确实是他/她声称自己所是的那个人。本质上,名人团需要判断哪个人是在讲真话。在这一过程中,两个人是在有预谋地欺骗,他们假扮成自己所不是的人并且回答名人团提出的问题,而剩下的那个人则是在说真话。“真相时刻”被安排在节目的最后,此时,节目嘉宾会发出关键一问:“那个真实的某人,可否请你站起来?”这时,三个人中的一个人就会站起来。此时,这个人会说明,他/她确实是在讲真话,而另外两个人则是在有预谋地、精心地欺骗(Gunkel,2011)。《揭穿我谎言》则安排了类似的基本设定;只不过,它并没有邀请一个说真话的神秘人士,而是会安排两个分别由三人组成的团队。每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把一个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词组的定义念给对方团队听;而对方团队则要尝试判断,在听到的三个定义中,哪一个是真正的/正确的答案。这些游戏节目的产生和运作完全符合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的相合性理论”。
近来,这种程式发展出了像纪实片《秘密百万富翁》(The Secret Millionaire)和《卧底老板》(Undercover Boss)这样的更复杂的新形式。在此,戏剧性的揭示出现在节目的最后——这相当于色情片中的“烧钱镜头”(money shot)[2]的电视真人秀版本(Taylor and Harris,2018:158,170)。在叙事方面,引出结局的过程被附上了不断出现的变化和危机:卧底的慈善家/老板会在亮明身份并进行慷慨赠予之前被识破吗?把真理看成正确性的确是自然且无可置疑的,这一点在这些新的节目设定中得到了体现。被百万富翁/老板认真保守的秘密无疑是正确的(当然,观众知道,这些暂时伪装成义务志愿者或同事的人,实际上是富有的首席执行官或经理),但却没有呈现出(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使……去蔽)那些在节目中浮现出来并且更加令人不安的真相。比如说,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的成因以及潜在的解决办法基本上都没有被言明、被揭示出来,而真正使这些节目值得观看的正是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是,尽管剧集会饱含感情地描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距,但是每季剧集在结束的时候并不会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相反,正如节目的标题所示,在节目中出现的人确实就是百万富翁,他在节目最后又回到了与他地位相称的豪宅中,相合性得到了确认。
有关海德格尔论媒介的文章
德里达指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齐泽克亦主张,意识形态是社会条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与此相仿,海德格尔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正是在面对无可隐瞒的必然性时,我们才最需要对物提出迫切的追问。为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方法保持一致,本书各章都在强调应对那形塑存在之揭示的结构进行反思,而不应仅对存在者的个别显现进行反思。相反,它构成了技术对象本身与人们照面的存在论结构。......
2023-10-30
换句话说,传播研究认识到传送模型描述了中性的传播过程的理想形式,而这一理想形式又会因日常实践中的各种危机、干扰和封锁而被复杂化。这种行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实际上作为衍生物或特例隶属于一种更宽泛的传播形式,而与这种更宽泛的形式相关联的,并不是那种在语言中并借助于语言得以发生的事情,而是存在被表达的特定方式,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话语——话语是一种普遍的揭示形式,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送。......
2023-10-30
谈起媒介,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在使用某种形式的媒介。因此,语言被普遍认为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中介。因此,本章作为全书之开篇理应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语言并以媒介的起源为出发点去挑战那些关于媒介的天经地义的假设。对海德格尔来说,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或媒介这一传统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他甚至还与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争议的观点背道而驰,因为他认为拥有并使用语言的不仅仅是人类。本书将会反复提及海德格尔的这一特点。......
2023-10-30
)在这些情境中,事物仅仅被揭示为“在手之物”。例如,在技术性问题出现时,电视机“站出来”,“反对”我们的专注。图3.1 两幅明确代表技术性故障的图片:一个是电视的“请稍候”,另一个是Windows系统的“死机蓝屏”事物会失灵,会崩溃,它原本顺手的、具有上手性的正常功能会被打断,仅在这时,它才会成为在手的。......
2023-10-30
海德格尔明确表示:“事物存在;人类、礼物、祭品存在;动物和植物存在;用具和产品存在。”相反,某物之所是,以及我们如何领会它,都是某种总是已经通过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被去蔽的东西。语言以及其他形式的介质,或者通常被称为“表达工具”的那些东西,都不应该被看成现实事物组成的既有世界的苍白反映。或者说,这些研究领域不应当把表象视为那个被表象的“第一性”现实的衍生物。......
2023-10-30
最终,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并没有提供给我们预先编造好的答案或者易阐述的解决方案。相反,海德格尔以更谨慎的方式构造并阐释了他的结论。因此,海德格尔并没有回答关于技术的任何问题。正是这一深层原因使得海德格尔并没有天真地信赖艺术的救赎力量。因此,海德格尔用以结束《技术的追问》一文的并不是某个答案,而是“追问是思想的虔诚”这句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德格尔恰恰是以实用性为起点来进行思考的。......
2023-10-30
换句话说,第二章主要涉及关于媒介化过程的标准解释。而海德格尔却反对这个观点,并且非常坚定地指出,在什么是真的与什么仅仅是正确的之间,有概念上的差异。本书第二章将对这种看似不言自明且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文化中的倾向及其后果进行研究。这一章将详细解释海德格尔的上手之物和在手之物的概念,以便说明物[3]、对象[4]和用具在海德格尔著作中的本质区别。......
2023-10-30
至此,我们已抛开任何无条件之物所具有的傲慢。因此,对物的追问对他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甚至是某种长期令他困惑的问题。对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探索性追问:遥远的距离被消除了,一切事物都一样远,一样近。众所周知,康德在书中区分了对象和物自体:对象通过感官的中介呈现给我们,而物自体总是,并且永远都是遥不可及的。......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