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兹曼对于互联网上的言论背后的真理(或谬误)的追问有助于我们分析媒介中的相合性理论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媒介在塑造我们对相合性理论的理解时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些案例中,录音并不是与现实中的现场表演相合,而是与借助录音技术产生又以录音的形式存在的理想演唱相合。相反,海德格尔所做的就是超越这种预设,进而对真理问题进行追问。......
2023-10-30
接下来,让我们对比一下人类受过教育的本性和没受过教育的本性吧。让我们设想这样一幅图景:人们居住在一个地下洞穴中,这个洞穴有一个长长的通道,可以让光线充分射入。人们的腿和脖子从小就被拴住了,也不能转头,只能一直往前看。让我们进一步设想,在他们身后较远的高处,有一个闪烁着的火堆;而在这些囚徒与火堆之间的一个较高位置有一条路,路旁边修有矮墙,矮墙使墙后的人与这些囚徒隔离开来,正如木偶戏表演者要把自己隔离开来以便表演木偶戏一样。
(Plato,1987:514a-b)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PDT;BAT),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重要文本,既揭示了真理与正确性之间的关键差异,又随即掩盖了这一差异。这个寓言大致写于公元前380年,并在《理想国》第七章的开头得到了重述。这篇寓言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电影院场景。如苏格拉底所述,洞穴居住者的行为让人觉得那些出现在墙上的东西都是现实之物——这堵墙可以算是影院或显示屏的原型了。居住者把名字给予投射在墙壁上的各种阴影,还发明出一些聪明的办法来预测这些东西的顺序和行为,并把奖励送给那些似乎精通此道的人。(Plato,1987:515a-b)
故事的关键转折点是,一个囚徒被释放了——不知因为什么,他的束缚被解除了。现在,他被迫去查看那些阴影的来源——排列在大火堆前的小木偶。的确,这是这个囚徒第一次站起来看到那使阴影得以产生的光源,但他随即就开始感到痛苦和迷惑,他最终会意识到“他之前看到的东西全都是欺骗和幻觉”(Plato,1987:515d)。这样一来,这个曾经的囚徒就会明白,他和他的同伴之前对这个世界的断言与他现在看到的东西并不相符。海德格尔指出,按此方式理解,这篇寓言刻画的是一连串使得囚徒们的凝视“变得更加正确”的事件,真理因而被看成是óρθóτης——被表象事物的“表象的正确性”(PDT:177)。
这种理解真理的特殊方式——认为真理就是正确的符合性或相合性的观点——长期统治着西方思想史及各类著作。举例来讲,能够明显体现出这一点的有: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De interpretatione)中写道:“灵魂的‘经验’,它的‘’(representations),就是与事物相似。”(BT:257)
·真理在学术层面被定义为adaequatio intellectus et rei,即思想相对于事物的适切性(BT:257)。
·勒内·笛卡尔声称:“严格来讲,‘真理’这个词指的是思想与其对象之间的一致性。”[Descartes,1991(1983):139]
·伊曼努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在不做任何批判的前提下(对于一本专门讲“批判”的书来说,这种非批判的态度有些讽刺)预设,真理是“知识与客体之间的符合性”[Kant,1965(1956):97]。(www.chuimin.cn)
这种对真理的阐述听起来相当有道理。正如海德格尔在1937年至1938年的讲座中所解释的那样:“把正确性当成真理的特征并把正确性与不正确性(错误)并列,这种做法是明确、可理解的。这是因为,真理的概念无疑来自那种一般化的思考方式,相应地,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也一直接受这个真理概念,以至于它竟固化成了不言自明的东西。”(BOP:15-16)换一个同义反复的说法,这种对真理的表述似乎就是真理。如“真理的相合性理论”这个名称直接表明的那样,真理被理解成被表象事物的表象的正确性,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和体验的真理完全相合。
类似地,传播和媒介研究偏爱各种涉及正确性-精确性、忠实性、有效性、可信性等范畴,而且这个学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与以下这些问题相似:
·一个人如何知道来自网页、维基百科文章或博客上的信息是否可信、可靠?
·一个人如何确定一部“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好莱坞电影或纪实片叙述属实并如其所是地讲述了完整的故事?如何确定它没有通过润色来制造廉价的戏剧效果?
·我们如何相信利用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或脸书等社交网络工具与我们互动的人如实地介绍了他/她的身份?
·我们如何确定《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或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信息是对现实世界的事件给出的准确而客观的报道?
以上所有情境和问题都缺少一个海德格尔式的追问,即:“真理”除了意味着正确之外,还有什么含义?以海德格尔那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来看,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类似跟你聊天的人是不是他们自称所是的人,或者网络聊天是否构成了一种真正的交流形式这样的问题。如果以传统方式理解所谓“真正的交流形式”的话,那么它无非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述出来的“一种更加正确的交流形式”。而海德格尔希望强调而随后质疑的是已经被上述问题投入使用的那种理解真理的方式。
可见,海德格尔的追问更具根本性和存在论性质。他问及的是,当我们问及某物是否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真理等问题时,心中所想的东西。海德格尔解释说,他之所以关心真理问题,是因为真理问题并不是与其他议题并列共存的一个问题,而是哲学中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议题。这个议题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被明确称为“真理科学”(BT:256)。在着重考察“什么是真理”这个棘手的问题时,海德格尔不但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且具有开创性的哲学分析,而且还提供了切入这个问题的全新视角,这样一种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表象的复杂性,理解信息的准确性,理解我们对媒介的生产与消费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使命。
有关海德格尔论媒介的文章
波兹曼对于互联网上的言论背后的真理(或谬误)的追问有助于我们分析媒介中的相合性理论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媒介在塑造我们对相合性理论的理解时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些案例中,录音并不是与现实中的现场表演相合,而是与借助录音技术产生又以录音的形式存在的理想演唱相合。相反,海德格尔所做的就是超越这种预设,进而对真理问题进行追问。......
2023-10-30
换句话说,传播研究认识到传送模型描述了中性的传播过程的理想形式,而这一理想形式又会因日常实践中的各种危机、干扰和封锁而被复杂化。这种行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实际上作为衍生物或特例隶属于一种更宽泛的传播形式,而与这种更宽泛的形式相关联的,并不是那种在语言中并借助于语言得以发生的事情,而是存在被表达的特定方式,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话语——话语是一种普遍的揭示形式,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送。......
2023-10-30
海德格尔明确表示:“事物存在;人类、礼物、祭品存在;动物和植物存在;用具和产品存在。”相反,某物之所是,以及我们如何领会它,都是某种总是已经通过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被去蔽的东西。语言以及其他形式的介质,或者通常被称为“表达工具”的那些东西,都不应该被看成现实事物组成的既有世界的苍白反映。或者说,这些研究领域不应当把表象视为那个被表象的“第一性”现实的衍生物。......
2023-10-30
相反,命题建构了一种“传诉性—规定性展示”[7],后者将某物之存在从其无差异地融入环境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将某物作为其自身展示出来。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种传诉性-规定性展示就是“揭示物体,以便让物体在其无遮蔽状态中被看到”。事实上,海德格尔鼓励我们把语言视为“存在之家园”。在此,所谓的媒介的作用,就是指媒介在设定框架并展示我们传播行为这方面的作用。......
2023-10-30
谈起媒介,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在使用某种形式的媒介。因此,语言被普遍认为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中介。因此,本章作为全书之开篇理应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语言并以媒介的起源为出发点去挑战那些关于媒介的天经地义的假设。对海德格尔来说,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或媒介这一传统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他甚至还与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争议的观点背道而驰,因为他认为拥有并使用语言的不仅仅是人类。本书将会反复提及海德格尔的这一特点。......
2023-10-30
最终,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并没有提供给我们预先编造好的答案或者易阐述的解决方案。相反,海德格尔以更谨慎的方式构造并阐释了他的结论。因此,海德格尔并没有回答关于技术的任何问题。正是这一深层原因使得海德格尔并没有天真地信赖艺术的救赎力量。因此,海德格尔用以结束《技术的追问》一文的并不是某个答案,而是“追问是思想的虔诚”这句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德格尔恰恰是以实用性为起点来进行思考的。......
2023-10-30
不过这种疯狂消除一切距离的行为并未带来切近性;这是因为,切近性并不在于距离的缩短。在海德格尔的例子中,死亡之树“被放置在切近性中”,以便人们能与它照面并把它视为公共生活的一个鲜活的部分。[Benjamin,1973:238-239]在本雅明看来,现代媒介技术有助于揭示有启示性的、新形式的切近性。而对海德格尔来说,当面对过量的正确表象时,真理就隐退了,而且人们对切近性的体验也远远不像它原本应当所是的那样明确了。......
2023-10-30
相反,语言建构了事物的现实性。被苏格拉底放在这个形式后边的是第一级表象,它是经由工匠的技艺产生的。语言并非表象了一个独立的、事先存在的现实世界;相反,语言和其他形式的传播创造了被我们视为世界的东西并将其带入存在之中。......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