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媒介,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在使用某种形式的媒介。因此,语言被普遍认为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中介。因此,本章作为全书之开篇理应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语言并以媒介的起源为出发点去挑战那些关于媒介的天经地义的假设。对海德格尔来说,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或媒介这一传统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他甚至还与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争议的观点背道而驰,因为他认为拥有并使用语言的不仅仅是人类。本书将会反复提及海德格尔的这一特点。......
2025-09-30
接下来,让我们对比一下人类受过教育的本性和没受过教育的本性吧。让我们设想这样一幅图景:人们居住在一个地下洞穴中,这个洞穴有一个长长的通道,可以让光线充分射入。人们的腿和脖子从小就被拴住了,也不能转头,只能一直往前看。让我们进一步设想,在他们身后较远的高处,有一个闪烁着的火堆;而在这些囚徒与火堆之间的一个较高位置有一条路,路旁边修有矮墙,矮墙使墙后的人与这些囚徒隔离开来,正如木偶戏表演者要把自己隔离开来以便表演木偶戏一样。
(Plato,1987:514a-b)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PDT;BAT),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重要文本,既揭示了真理与正确性之间的关键差异,又随即掩盖了这一差异。这个寓言大致写于公元前380年,并在《理想国》第七章的开头得到了重述。这篇寓言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电影院场景。如苏格拉底所述,洞穴居住者的行为让人觉得那些出现在墙上的东西都是现实之物——这堵墙可以算是影院或显示屏的原型了。居住者把名字给予投射在墙壁上的各种阴影,还发明出一些聪明的办法来预测这些东西的顺序和行为,并把奖励送给那些似乎精通此道的人。(Plato,1987:515a-b)
故事的关键转折点是,一个囚徒被释放了——不知因为什么,他的束缚被解除了。现在,他被迫去查看那些阴影的来源——排列在大火堆前的小木偶。的确,这是这个囚徒第一次站起来看到那使阴影得以产生的光源,但他随即就开始感到痛苦和迷惑,他最终会意识到“他之前看到的东西全都是欺骗和幻觉”(Plato,1987:515d)。这样一来,这个曾经的囚徒就会明白,他和他的同伴之前对这个世界的断言与他现在看到的东西并不相符。海德格尔指出,按此方式理解,这篇寓言刻画的是一连串使得囚徒们的凝视“变得更加正确”的事件,真理因而被看成是óρθóτης——被表象事物的“表象的正确性”(PDT:177)。
这种理解真理的特殊方式——认为真理就是正确的符合性或相合性的观点——长期统治着西方思想史及各类著作。举例来讲,能够明显体现出这一点的有: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De interpretatione)中写道:“灵魂的‘经验’,它的‘’(representations),就是与事物相似。”(BT:257)
·真理在学术层面被定义为adaequatio intellectus et rei,即思想相对于事物的适切性(BT:257)。
·勒内·笛卡尔声称:“严格来讲,‘真理’这个词指的是思想与其对象之间的一致性。”[Descartes,1991(1983):139]
·伊曼努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在不做任何批判的前提下(对于一本专门讲“批判”的书来说,这种非批判的态度有些讽刺)预设,真理是“知识与客体之间的符合性”[Kant,1965(1956):97]。(https://www.chuimin.cn)
这种对真理的阐述听起来相当有道理。正如海德格尔在2025年至2025年的讲座中所解释的那样:“把正确性当成真理的特征并把正确性与不正确性(错误)并列,这种做法是明确、可理解的。这是因为,真理的概念无疑来自那种一般化的思考方式,相应地,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也一直接受这个真理概念,以至于它竟固化成了不言自明的东西。”(BOP:15-16)换一个同义反复的说法,这种对真理的表述似乎就是真理。如“真理的相合性理论”这个名称直接表明的那样,真理被理解成被表象事物的表象的正确性,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和体验的真理完全相合。
类似地,传播和媒介研究偏爱各种涉及正确性-精确性、忠实性、有效性、可信性等范畴,而且这个学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与以下这些问题相似:
·一个人如何知道来自网页、维基百科文章或博客上的信息是否可信、可靠?
·一个人如何确定一部“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好莱坞电影或纪实片叙述属实并如其所是地讲述了完整的故事?如何确定它没有通过润色来制造廉价的戏剧效果?
·我们如何相信利用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或脸书等社交网络工具与我们互动的人如实地介绍了他/她的身份?
·我们如何确定《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或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信息是对现实世界的事件给出的准确而客观的报道?
以上所有情境和问题都缺少一个海德格尔式的追问,即:“真理”除了意味着正确之外,还有什么含义?以海德格尔那种与众不同的视角来看,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类似跟你聊天的人是不是他们自称所是的人,或者网络聊天是否构成了一种真正的交流形式这样的问题。如果以传统方式理解所谓“真正的交流形式”的话,那么它无非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述出来的“一种更加正确的交流形式”。而海德格尔希望强调而随后质疑的是已经被上述问题投入使用的那种理解真理的方式。
可见,海德格尔的追问更具根本性和存在论性质。他问及的是,当我们问及某物是否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真理等问题时,心中所想的东西。海德格尔解释说,他之所以关心真理问题,是因为真理问题并不是与其他议题并列共存的一个问题,而是哲学中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议题。这个议题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被明确称为“真理科学”(BT:256)。在着重考察“什么是真理”这个棘手的问题时,海德格尔不但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且具有开创性的哲学分析,而且还提供了切入这个问题的全新视角,这样一种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表象的复杂性,理解信息的准确性,理解我们对媒介的生产与消费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使命。
相关文章
谈起媒介,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在使用某种形式的媒介。因此,语言被普遍认为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中介。因此,本章作为全书之开篇理应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语言并以媒介的起源为出发点去挑战那些关于媒介的天经地义的假设。对海德格尔来说,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或媒介这一传统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他甚至还与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争议的观点背道而驰,因为他认为拥有并使用语言的不仅仅是人类。本书将会反复提及海德格尔的这一特点。......
2025-09-30
媒介作为一种结构性要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而海德格尔著作的价值就在于对这种作用提供极有现实意义且激进的洞察。更加冷静和理性的人将继续把整个海德格尔现象视为人类心灵的古怪迷失。并且,如果“世界”本身是此在的建构性要素,那么,这个......
2025-09-30
相反,语言建构了事物的现实性。被苏格拉底放在这个形式后边的是第一级表象,它是经由工匠的技艺产生的。语言并非表象了一个独立的、事先存在的现实世界;相反,语言和其他形式的传播创造了被我们视为世界的东西并将其带入存在之中。......
2025-09-30
此在不仅仅是一个存在于其他存在者之中的存在者。在标准德文中,Dasein意指“存在”,但是海德格尔则强调使用“在此存在”这个字面意思,以此来表达人类存在所具有的特点。对海德格尔来说,此在仅在牵涉与存在相关联的特殊行为方式时才有意义,而存在却与此不同。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本身无法被体验,存在并不是那种与存在者并列并能与我们照面的另一个存在者。......
2025-09-30
换句话说,媒介研究不该再为天真的实在主义主张背书,也不该再把自己的尝试视为对被中介的表象相较于事物之真实存在的正确性的评估。不过,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解读海德格尔,能够确定的一点是,海德格尔要批驳实在主义的那种标准的、操作化的预设,要打破它并对其进行彻底重构。对媒介和媒介研究领域来说,海德格尔的确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2025-09-30
换句话说,第二章主要涉及关于媒介化过程的标准解释。而海德格尔却反对这个观点,并且非常坚定地指出,在什么是真的与什么仅仅是正确的之间,有概念上的差异。本书第二章将对这种看似不言自明且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文化中的倾向及其后果进行研究。这一章将详细解释海德格尔的上手之物和在手之物的概念,以便说明物[3]、对象[4]和用具在海德格尔著作中的本质区别。......
2025-09-30
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围绕“亲亲相隐”的制度是否应当在现代法制中获得复活,法学界、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学者曾展开过很著名的一场论战。清理这场思想论战,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亲亲相隐”制度的思想价值以及制度缺陷,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支持刘清平先生论断的还有邓晓芒教授,他措词激烈地指责“亲亲相隐”制度,宣扬现代化的民主法治,应当根除“亲亲相隐”的封建残余思想,依靠法制进行国家建设,治理当今的腐败问题。......
2025-09-29
从某种意义上说,宋神宗应当为朋党之争的愈益炽烈承担很大的责任。[1]然而,神宗虽大力支持王安石的改革,但也没有忘记“异论相搅”的祖训,也就是放任不同立场的官员相互辩难,使朝野内外的各方力量相互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的目的。王安石就任参知政事时,神宗打算任用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尽管王安石认为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神宗仍坚持己见。至元祐中,但举行当时之言耳。......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