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中有情,教育之美-发现教育之美

心中有情,教育之美-发现教育之美

【摘要】:赞可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如果我们能够胸中有“竹”、目中有“人”、手中有“术”、心中有“情”,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甚至可以让“意外”衍生出精彩。如何及时认定生成性资源的“有效性”需进一步研讨。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聆听大师们讲课,仿佛置身于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其中充溢着激动、兴奋与智慧,时常让人感到生命的涌动与拔节。赞可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事实上,课堂上所有的精彩都离不开教师真切的敬业、爱生之情。

在作文讲评课上,我把一篇优秀作文当作范文来读。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我刚读完,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引得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纷纷投向那篇习作的“主人”,而“主人”则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

我说:“同学们,这篇文章好不好?”

“好,但是——”

“不管其他的什么,我们先来欣赏它,谁能说说它好在哪里?”

接着有六位同学上台分享,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

我接着说:“这么好的文章我们很少读到,以后谁要是读到了,欢迎大家到课堂上来朗读推荐,好不好?”

“今天对于第一个推荐的人,我们应该表示——”

“感谢,谢谢!”同学们已经心领神会。

“从下周开始,同学们可以直接把原文拿来读,也可以直接把它抄在作文本上,不过,不要忘了写明作者和出处。”大家都笑了,包括那名抄袭的同学。(www.chuimin.cn)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我没有纠缠于作文是否抄袭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转移学生的视线,让同学们欣赏这篇佳作,既保护了抄袭同学的自尊心,又超越了预定的目标,可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其说这是教师的教学机智,不如说这机智源于教师心中的以爱育爱的真情,而这是上好课的前提。

成效:

1.初步构建了动态生成课堂,总结了部分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如果我们能够胸中有“竹”、目中有“人”、手中有“术”、心中有“情”,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甚至可以让“意外”衍生出精彩。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与活力,主动提问、主动质疑、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灵动、充满情趣。

2.建立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在哪些地方建立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情况:对话争论中的生成、多元解读中的生成、质疑问难中的生成、意外情境中的生成、错误认知中的生成,关键是把学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的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

3.重建了课堂教学效率观。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应当体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不能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效率,不是真正的效率;只有少数好学生达成了目标,而多数学生只是当了一回“观众”的课,也不是真正的效率。

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致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那么怎么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后续达成;最后,教学目标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当然,一位具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促成“三维目标”的统整融合。

问题与思考:

善待生成性教学资源,须认定“有效性”航标。

在教学流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不知所措;或者把生成性教学资源轻轻点过,没有及时抓住重点;或者对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捕捉不到,而对价值不大或没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穷追不舍。如何及时认定生成性资源的“有效性”需进一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