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云南会馆研究:乡人会馆与民间信仰的传播及融合

清代云南会馆研究:乡人会馆与民间信仰的传播及融合

【摘要】:在乡人团体的组织下,祠庙不仅有长期维持香火的香资,还于特定日期举行祭祀仪式,并将神灵的功德勒石宣传,从而将故乡民间信仰文化传播至客居地。许真君、萧公信仰是豫章地区的民间信仰。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在关中地区“关公”以忠、义之神为民间百姓所普遍信仰。内地民间信仰传播到云南后,与云南本地的民间信仰发生了融合,成为云南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馆祠庙是移民客居后供奉故乡神灵的殿堂。在乡人团体的组织下,祠庙不仅有长期维持香火的香资,还于特定日期举行祭祀仪式,并将神灵的功德勒石宣传,从而将故乡民间信仰文化传播至客居地。

清代,随着移民迁徙传播至云南的民间信仰文化有:江西地方信仰的许旌阳、萧公,湖广地方信仰的大禹、寿佛,四川地方信仰的李冰父子,贵州地方信仰的唐将军南霁云,福建地方信仰的妈祖,两粤地方信仰的南华,关中地区信仰的关公,江南地区信仰的白衣观音、吕洞宾。这些地方“神灵”大多是当地流传的乡贤,其忠、义、善等品德或行为被神化,人们希望遇到灾难之时,这些乡贤能化为神拯救黎民,久而久之乡贤逐渐成为地方“神灵”,受到当地民众的虔诚崇拜。他们还建庙立祠,举行祭祀仪式,将神灵请进庙堂,加以供奉,从而形成地方民间信仰文化(当然,关公、大禹等信仰在古代具有普遍性,非独为某一地方的神灵)。

大禹信仰,是湖广地区民众普遍信奉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领袖姒禹的文化,相传当时发生了特大洪水,各部落推举禹治理洪水,禹受命后专心致力于治理洪水,新婚四天后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励精图治,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洪水,划定了五服界域,平定九州,功盖天下。湖广民众认为,大禹治水之核心地带就在两湖之地,“当其时,治水勤数载之劳,任上定九州之贡,臣后克艰,载在《禹谟》,玄圭告成,备厥禹贡,功盟山川,勋不改名,同霄壤而永存,其宜建固也”。[14]因此,两湖民众尊其为“禹王”,建“禹王宫”而虔诚祀奉。帝主信仰,也是两湖地区的民间信仰。帝主,姓张名七相,相传为唐代四川璧山人,弱冠弃家至楚经商,“帝主之德,于楚亦甚深矣,稽明纪货殖,巡游于楚地,爰身拯民于水火,三城显圣迹,留仙桥五脑,成真玄机妙法,侃侃司护国之权,挺挺受盖天之敕。”[15]明万历间加“威灵显化”封号,清同治加“灵感普救”封号,是楚地民众普遍信仰的另一神灵。

许真君、萧公信仰是豫章地区的民间信仰。许真君,俗名许仙,亦作许逊,曾为旌扬令,其政绩惠泽江西一带,民尊而信之。“江西福主许仙真君,弱冠慕至道。师大洞真君吴猛,传三清法囊,以举孝廉。拜蜀旌阳令,仁政善治,适孽蛟猖獗,君志存救世之灾,弃官炼道,修真未几,道成而束缚之”“大宋徽宗政和二年五月望七,上尊号曰‘神功妙济’,真君改观为宫,赐额曰‘玉隆’,以万寿宫名,神复于崇政殿,默献仙真,戴九华冠,披绛章服”。[16]萧公,即江西萧氏祖孙三神,萧伯轩、萧祥叔和萧天任。据明代曾鼎所撰《新淦萧侯庙碑记》(见《大洋洲萧侯庙志》卷四,宣统三年刻本)载,萧伯轩“惟以济人利物为务,晚有神识,事皆前知”;伯轩之子祥叔“能拥护舟楫于江湖风浪之间”;伯轩之孙天任“生有灵异,人有所叩,无不前知”。[17]祖孙三人均被视为神通广大且济人救世的神灵,为江西一带地方民众虔诚信仰。

妈祖信仰,为闽浙沿海地区民间百姓信仰。妈祖,姓林名默娘。乾隆《大清会典》林清标《救封天后志》曰:天妃“自始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命名曰默。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甫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其文义。十余岁,喜净几焚香,诵经礼佛,旦暮未尝少懈,婉妾季女,俨然窈窕仪型。十三岁时,有志道士玄通者往来其家,妃乐舍之。道士曰:若具佛性,应得渡入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诸要典。十六岁,窥井得符,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屡显神灵”。

黑神信仰,为贵州地区民间百姓信仰。黑神,即唐代名将南霁云。据文献记载“张澍记按神为唐将军霁云,范阳籍也。黔人以其长冠㦸须,而貌黝称之曰:‘黑神’。其香火无处无之,几与关壮穆等;而其威灵乡捷也,亦几与壮穆埓。吾想夫尹子奇之复围睢阳也,至德二年,城中食尽至掘鼠、罗雀,延喘坚守,阵云苦深,冲梯争舞。公奉张延之命犯围突出,告急。临淮贺兰进明昧捍围之义,腐敌忾之心,坐拥强兵无援救意。犹复爱公魁岸,具馔延留。公奋激慷慨,痛生灵之命就枯,念主将之精已尽,乃严责进明以忠臣义士之为吃指淋血,射矢浮屠,誓扫烽烟,还灭贼子。志虽未就,不可谓不壮矣。死而为神,岂虚也哉。顾黔人之祀之者,或以其子承嗣为清江太守,有惠政也,而尸祝之;又或以其子曾立庙貌也。”[18](www.chuimin.cn)

关公信仰,为关中山陕地区民间信仰。关公即三国时期蜀国将军关羽,字云长,其生前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是当时闻名天下的骁勇之将。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在关中地区“关公”以忠、义之神为民间百姓所普遍信仰。实际上,历代朝廷对关羽均有褒封,清代朝廷加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相对于其他地方神灵,关公信仰不仅仅局限于关中,而是一种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信仰文化,在其他地区的官方和民间均有建庙祀奉者。

川主信仰,为四川地区民间信仰。川民群祀治理都江堰功臣李冰父子,并建川主宫,清雍正年间,朝廷诏令加封李冰父子,祀奉李冰之举由民间群祀上升为地方官典祀。据《清朝文献通考》载:“雍正五年诏封四川灌县都江堰口通佑王、显英王之神。时以四川巡抚宁德疏言:都江堰口祀李二郎有功蜀地,请加封号。下礼部议,言:按《史记》《汉书》专载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三江,功绩历历可考。惟《灌县志书》内有使其子二郎凿山穿水之语,是二郎虽能成父之绩,李冰实主治水之功……诏令并给封号,乃封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继广惠显英王,并令地方官春秋致祭”。[19]

各省民间信仰随移民迁移传播到云南,并且在由移民建立的祠庙中被祀奉。在移民的虔诚信仰以及宣传下,客居地其他民众亦有信奉者。如会泽县城禹王宫修建时有本城信士捐资,会泽县妈祖庙修建时有较多本地信女捐资。[20]虽然这些地方信仰仍然带有地域特色,但是信仰的地区从移民故乡扩大到客居地,从内地省份延伸到云南边疆,这是内地民间信仰传播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之一。

内地民间信仰传播到云南后,与云南本地的民间信仰发生了融合,成为云南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移民的信仰是以会馆祠庙的方式进行传播和祭祀的,这种祭祀文化作为会馆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会随着会馆组织的需要而发生融合、变化。移民会馆一般建立正殿祀奉故乡的神灵,而后殿或偏殿则祀奉观音、关公等国人普遍信仰的神灵,因此出现了一馆多神的现象。如会泽县湖广会馆正殿祀“禹王”,后殿则祀观音;会泽县江西会馆正殿祀许真君,偏殿则祀送子观音;会泽县江南会馆祀吕洞宾、白衣观音、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