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云南会馆研究揭示国内长途贸易与云南市场

清代云南会馆研究揭示国内长途贸易与云南市场

【摘要】:中国的长途贸易在唐宋时出现了第一次高峰,明清时期迎来第二个高峰。(一)长途贸易拓展至云南云南在唐宋时就与省外市场有了联系,不过这种联系有限,而且长途来云南贸易的外省人较少。清代,中国长途贸易迎来发展的全盛时期,各省地域商人蠢蠢欲动,陆续加入贸易队伍,云南是他们的贸易范围之一。另外,徽商、晋商等资本厚实的大商人也将其长途贸易逐渐拓展至云南。

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流通就形成了贸易,中国古代商品流通的途径主要靠商人贩运,物流的渠道是单一的。所谓长途贸易,指的是地域商人将商品从生产地远销到各地市场的活动,长途贩运贸易随着商人空间的拓展,其经营活动也日益繁荣。中国的长途贸易在唐宋时出现了第一次高峰,明清时期迎来第二个高峰。此时的长途贸易的区域范围更广,商品流通的距离更远,而且参与的商人队伍也越来越壮大。除了明代兴起的著名十大商帮之外,各地新兴的地域商人也加入了长途贩运贸易。当然,人们对长途贸易的距离并未进行过界定,久而久之就把跨省贸易、跨国贸易,乃至远距离的省内贸易都归为长途贸易。

地域商人从事长途贸易,将某地稀缺商品贩销入境,或将当地出产之商品运销出境,在大多数时候这种贸易是双向的。因此很多时候地域商人迁移到另外一地,就标志着他们所从事的长途贸易拓展至该地。就云南而言,我们也可能通过文献记载的商人足迹,来判断他们是否将长途贩运贸易拓展到了云南地区。

(一)长途贸易拓展至云南

云南在唐宋时就与省外市场有了联系,不过这种联系有限,而且长途来云南贸易的外省人较少。明代以后,中国长途贩运贸易日益繁荣,从这时开始就有许多外地商人入云南进行贸易,其中尤以江西商人为最。在姚安城内,万历年间就有江西商人行商至此[52];在云龙州洛马井,“慕盐井之利”[53]而来的商人络绎不绝。江西商人不仅仅将长途贸易拓展至云南,还在云南落籍居住,时人称云南省“非江右商侨居之,则不成其地”[54],可见当时江西商人的贸易范围已经拓展至云南大部分地区。

清代,中国长途贸易迎来发展的全盛时期,各省地域商人蠢蠢欲动,陆续加入贸易队伍,云南是他们的贸易范围之一。据文献记载,清代将贸易拓展至云南的地域商人较多,而且他们大多选择在云南短暂或长期居住,贩运贸易日益稳固。其中,江西商人依然是在云南贸易范围最广、经营人员最多的地域商人,“滇黔各处,无论通衢僻村,必有江西人……往来贸贩”[55],在景东“每有数十家村寨处,辄有江西人在彼开铺、熬酒、卖布,重利放债”[56],在滇缅边境江西抚州府人“市米肉”[57],尤以清江、吉安、抚州商人在云南者最多。江西商人素来以能吃苦著称,云南乃边境地区,商业发展有限,加上路途遥远、旅程辛苦,许多商贩不愿踏足,唯独江西商人不辞辛劳,深入云南山区、半山区、边远地区进行贸易,或在城镇开设店铺,或到村寨行商,足迹遍布全云南。

另外,徽商、晋商等资本厚实的大商人也将其长途贸易逐渐拓展至云南。徽商资本厚实,大商贾较多,“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58],他们以雄厚的资本为基础,向全国各地拓展贸易,云南虽然不是他们的贸易重地,但也有不少人到此经营,“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淮、浙、楚、汉又其尔焉者”。[59]晋商是十大商帮中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最为先进的一支地域商人,资产上数十万两者较多[60],经营项目以钱庄、票号为主,在清代,他们将其长期经营的钱庄、当铺拓展至云南,在昆明、会泽、蒙自、保山等地开设店铺。

此外,楚、黔、川、广等地商人也将贸易拓展到云南。在普洱、广南、开化三府,楚、黔、粤商人到此贸易生理[61],其人数多寡不定。在蒙自个旧,“商贾贸易者十之八九,土著无几”[62]。在普洱,“普洱府威远、宁洱产盐,思茅产茶……客籍之商民于各属地,或开垦田地,或通商贸易而流寓焉。”[63](www.chuimin.cn)

(二)云南市场的发展

地域商人长途贸易的拓展,推动了云南市场的发展。早在明代,江西等省商人的活动,带动了云南各种乡村集市、地区集市业的形成。明清王朝更迭的战争,使明代形成的一些市场受到破坏,战争结束后,云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地商贾陆续而至,原先已形成的市场再度兴盛。如在明代就已经发展为滇西区域集市的大理三月观音市,在清初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观音市,在城西教场,每岁以三月十五日集至二十日止,各省商贾争集。官恐其喧闹,调戍卒卫之”。[64]乾嘉年间,三月街市越发繁荣,师范目睹其盛况后作诗云:“吴蜀罗锦纷成来,红者珊瑚白者玉;药气熏天种种全,奇形百出摇双目;毡裘毳帽耳珠坠,爨缅番戎貌各殊;璀璨疑游五都市,喧嚣如展上河图……”[65]蜀锦、珊瑚、玉石、药材、毡裘、毳帽、耳珠等商品琳琅满目,爨、缅、番戎等地商贾齐聚,街市俨然一都市。

与此同时,许多不同辐射半径的乡村交易集市普遍形成。康熙年间,元谋县马街“为两省通途,每逢街期,百货云集,上达郡城省会,下抵江外巴巫。商多三姚楚景,客尽江右湘湖,所谓滇南都会也”。[66]元谋马街为周边地区的乡村交易集市,药材、日用百货均聚此地。乾隆年间,丽江府城外的大研里,已发展成为繁华的集市和转运市。“在府城西关外大研里,湫隘嚣尘,环市列肆。日中为市,名日‘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商贾之贩中旬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丽女不习纺织,布帛皆资外境。合市所陈稻粱布帛居其半,余则食物薪蔬,无他淫巧也。”[67]此地市场交易物品以布帛、粮食、蔬菜为主。大理剑川的夜市也成长起来,成为周边村民交易市场,“州的沙溪、甸尾皆有市。悄悄长昼,烟冷街衢,日落昏黄,百货乃集。村人蚁赴,手燃松节,日明子,高低远近,如萤如磷。负女携男,赴市买卖”。[68]

除了交易市场外,云南还发展起跨州县的区域的商品市场。如大理太和县手工艺品、衣服、鞋帽、纺织品一度销往周边以及其他州县,成为滇西地区手工制品供应市场,“衣服、帽鞋、纺织以及金、铜、铁、木、石诸品物为境内之一大输出,谓非工艺之发达不可也”。[69]昆明石虎关为菊花生产市场,“石虎关民争种菊,人肩车载而入于市,即以为菊庄收成,可不谓花农乎”。[70]河西(今通海县)是全省有名的土布供应市场,“河西向以出产土布著称,过去海禁未开,缅甸棉花输入,家庭妇女大半以纺纱织布为业……河西布成为出产之大宗”。[71]这些都属于手工艺或农作物商品供应市场。

尽管云南市场有了成长,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舟车难通,又关卡累累,商贾时时裹足不往,许多地方商贾罕至,更不用说成市了;而另一方面,云南物产不丰,省内所需用品又多需外省商贾贩运而来。为了吸引更多商贾,解决云南物资困乏问题,云南省政府于乾隆二年(1737)下令革除商人冗税:“凡耕锄、箕帚、薪炭、鱼虾、蔬果之属,所值无几,请全行裁革。普洱、武定、丽江三府……一切杂货,倶系落地土税……应一并裁革。”[72]此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贾的贸易负担,激励了商人入滇经营。

云南交易市场、商品供应市场的成长,为商人长途贩运贸易创造了经营环境,为商人进一步活跃云南市场,繁荣云南商业贸易奠定了基础,也为会馆的兴起创造了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