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门峡函谷关景区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

三门峡函谷关景区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

【摘要】: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函谷关景区,位于三门峡灵宝市境内。我们现在已经驶入了连霍高速,说话间我们的车已经进入三门峡市境内。另外还有2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处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函谷关始建于西周,鼎盛于秦汉,距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

函谷关(沿途讲解)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古都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大家此次三门峡之行的导游员小王,坐在我身后的这位是我们的安全大使李师傅,本次的三门峡之行将由我和李师傅竭诚为大家服务,您在旅途中有任何的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我们会尽力满足。在此预祝大家度过一个轻松而又愉快的旅程!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函谷关景区,位于三门峡灵宝市境内。我们的行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上午参观函谷关景区,中午在函谷关酒店用餐,下午参观灵宝的地坑窑院,晚上入住三门峡大酒店。

随着我们的旅游车缓缓驶出郑州,前方我们看到的这座高塔就是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建筑——中原福塔,又名河南广播电视塔。塔高388米,其中,塔主体高268米,桅杆高120米,钢结构总重量约16 000吨。在目前已建成的世界全钢结构电视塔中高度居于第一位,高于同类结构的日本东京铁塔(333米)和法国埃菲尔铁塔(321米)。中原福塔在2012年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该塔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目前已成为集广播电视信号发射、旅游观光、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名胜展示、会议庆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旅游景点。在这里您可以登世界最高钢结构塔,赏世界最大全景画,品中原最灿烂文化,享高空最惊险刺激。

我们现在已经驶入了连霍高速,说话间我们的车已经进入三门峡市境内。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在陕州故城遗址上崛起的一座新兴旅游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相传大禹治水,使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天鹅之城”的美誉,是我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

三门峡是一座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说它年轻是因为它1957年才成立三门峡市,建市较晚。说它古老是因为三门峡这块儿地区也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1—前13世纪,这里就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焦国、虢国,也是今天百家姓中焦姓、郭姓两大姓氏的发源地。春秋先属虢后属晋。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灵宝西坡遗址被列为全国首选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一,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另外还有2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处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客朋友们,不知不觉中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的概况。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因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

好了,朋友们,函谷关停车场到了。在下车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旅游车是黄色的宇通车,车牌号是豫A678AN,我们的停车位置是停车场A区36号,请大家记住我们的停车位置、车牌号和我的手机号。另外提醒大家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一定要注意安全。现在请大家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随我一同下车参观游览。

函谷关(景点讲解)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函谷关始建于西周,鼎盛于秦汉,距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一处军事要塞,而且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我们今天的参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著经处——太初宫;第二部分是函谷关。

首先我们参观第一部分——太初宫景区。(www.chuimin.cn)

太初宫原称太初观,后唐玄宗李隆基御赐为天宝观,到了宋崇宁四年(1105)才改为太初圣宫。此殿始建于西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建筑则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并且在宋、元、明、清历朝均有修缮,这里有碑为证,东边这通是元大德四年(1300)重修太初宫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西边这通是清顺治十年(1653)重修太初宫碑,距今也有300多年历史,上面刻写的是老子入关、玄宗改元和重修太初宫的历史资料。

现在,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下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厉乡曲仁里人,即今天河南周口鹿邑太清宫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馆长一职。公元前491年,曾任东周守藏史的老子因看到周王朝日渐衰落,礼崩乐坏,便辞官西隐,途经函谷关,被当时关令尹喜拜留在关内太初宫,写下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从而开创了中国独有的一脉——道家文化。这部道家学派的开山巨著共81章、5 380字,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的发行量在全球仅次于《圣经》,位居第二。老子被国人尊称为“哲圣”。

《道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哲学著作,它集中反映了一个“道”的概念,体现了一种“无为”“不争”的思想,通篇73次提到“道”,旨在教化人们凡事遵从规律,顺应规律,不能强作强为。今天我们大家在函谷关接触了《道德经》,认识了《道德经》,希望老子的一些思想能对您的生活和事业有所帮助。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参观灵符遗址,了解灵宝地名的来历。灵宝早在夏、商、周时就称桃林,秦设桃林县,汉代设弘农郡,隋代恢复成桃林县。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215卷唐纪31篇记载,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农历十一月初七,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奏唐玄宗,言老子托梦于他,说当年著经之地藏有灵符一枚,得此灵符者可永享江山。唐玄宗对此说法深信不疑,命人去寻找灵符,果然在此处掘地三尺,找到一个桃木简符。认定灵符是天赐之宝,遂顺应天意,将“开元”年号改为了“天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宗改元”。又于次年老子诞辰之日,将灵符所得地桃林县更名为灵宝县,意为此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灵宝地名也就是由唐玄宗李隆基金口御言所赐。从此唐玄宗就把道教定为国教,号召群臣百姓研读并亲自注释《道德经》,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各位游客,刚刚我们参观了太初宫,现在我们参观函谷关古文化区的第二部分——函谷关。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从时间意义上说它是“天下第一关”。函关古道“车不双轨,马不并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曾有“一泥丸可堵塞之”的说法。因地势险峻,进可攻,退可守,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现在看到的函谷关为秦汉建筑,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这样的风格在国内非常罕见。因两主楼顶端各饰一只丹凤鸟,俗称丹凤楼。函谷关因战争而建,又因战争而毁,原关楼已被西楚霸王项羽烧毁,后来屡建屡毁。这座关为先秦函谷关,另外还有两处:一处在河南省的新安县,是汉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宜阳人)耻为关外人,上奏武帝,尽捐家资将函谷关东移了300里,后人叫新函谷关,又叫汉函谷关;另一处在此关北5公里处,是东汉末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西征张鲁、马超时,为转运兵马粮草而沿河修建,故叫魏函谷关。关楼上有冯玉祥将军题写的“天下为公”四字,1960年,三门峡水库拦洪时被淹没。

各位游客,此关楼虽为后建,但目前仍保留有两处战国时期的遗址。这座箭库遗址是当时守城兵士的武器库,距今已有2 000多年。它为竖井式,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镞,每30枚为1束。1986年发现后,经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并加以保护。古城墙遗址是1987年发现并加以保护下来的。城墙为夯土结构,分别由平、圆、竖等多种夯打方法夯筑而成。据勘测,东城墙长1 500多米,南城墙长200多米,西城墙长1 300米,北面的500米面临深沟,巍巍城墙形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屏障。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关一战场”。函谷关设关至今的3 000多年间,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次战役,有不少大战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战例,如周武王的“出谷会师”、秦国的“割城求和”、李自成的“二出函谷”、辛亥革命的“张钫出关”以及1947年的“奔袭函谷关,解放灵宝城”等。

好了,各位游客,参观到此我们今天的函谷关讲解就结束了,接下来给大家留下40分钟的自由参观时间,40分钟后我们在函谷关门口集合一起前往停车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