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夜遇记:宋代朱熹对熠燿宵行解释不定,历代注家观点复杂

夜遇记:宋代朱熹对熠燿宵行解释不定,历代注家观点复杂

【摘要】: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不过,古往今来,历代注家对“熠燿宵行”的具体含义还是有不同看法,十分复杂。宋代大儒朱熹的《诗集传》则说:“熠燿,明不定貌。宵行,虫名,如蚕,夜行,喉下有光如萤也。”而向熹译注的《诗经》,则认为“熠燿”才是指磷火,而“宵行”,是夜间流动之意。这一观点来自《毛传》:“熠燿,磷也。”

萤火虫第一次“飞”进中国古典诗歌,自然是在伟大的《诗经》中。《国风·豳风·东山》是一首感人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博物诗。其大意是说,出征三年的男人终于踏上还乡之旅,一路上,细雨蒙蒙,他思绪万千,想象家园已荒芜、妻子在悲叹……诗中一节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光在这一节中,诗人就用了多种动植物,竭力描写家舍败落、冷清的模样。由于生僻字太多,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名词:果臝(luǒ),是一种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伊威,是一种小虫,又称鼠妇、西瓜虫,喜阴暗潮湿的地方;蟏蛸(xiāo shāo),是一种长脚蜘蛛;町疃(tǐng tuǎn),则是指田舍旁空地,禽兽践踏的地方。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藤蔓在屋宇下蔓延,小虫在阴湿的室内乱爬,蜘蛛在久闭的门户上结网,野鹿在屋旁空地上践踏,到了晚上,则是“熠燿宵行”,点点微光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

不过,古往今来,历代注家对“熠燿宵行”的具体含义还是有不同看法,十分复杂。分歧之所在,主要就是:这四个字描述的到底是萤火虫还是磷火?

从我所读到的约10种关于《诗经》的名家注释来看,多数人认为,“熠燿”(燿,同“耀”)是形容光亮、鲜明的样子,而“宵行”则是指萤火虫。如周振甫《诗经译注》、程俊英与蒋见元的《诗经注析》、高亨《诗经今注》等,均持此观点。(www.chuimin.cn)

宋代大儒朱熹的《诗集传》则说:“熠燿,明不定貌。宵行,虫名,如蚕,夜行,喉下有光如萤也。”从朱熹的描述来看,这里的“宵行”实际上是指萤火虫的幼虫。萤火虫的幼虫体长通常明显长于成虫,同时也会发光。不过幼虫发光,是为了对天敌表示警戒,而不像成虫发光是为了求偶。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萤火”条目下,把萤火虫分为飞萤、宵行、水萤3种,其中,“宵行”身长如蚕,“尾后有光,无翼不飞,……俗名萤蛆”。朱熹说“喉下有光”,疑为观察有误。

也有人认为(如余冠英《诗经选》),“宵行”是指磷火,即鬼火。而向熹译注的《诗经》,则认为“熠燿”才是指磷火,而“宵行”,是夜间流动之意。这一观点来自《毛传》:“熠燿,磷也。”但古今均有学者认为,“磷”通“䗲”,还是萤火虫的意思。

当代胡淼在其所著《〈诗经〉的科学解读》中认为,“宵行”是指萤火虫。而萤火虫通常栖息于温暖湿润的地方,萤火在夜空中的明灭不定状,在古人眼里,一如从尸骨逸出的磷质物于野外自燃所形成的“鬼火”,令迷信者见之毛骨悚然。

四明山山村老宅前的萤火虫

尽管三年未归的故园已如此荒凉,但诗人还是说“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毕竟这是自己的家乡,永远让人牵肠挂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