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蛙类种类及分布查询

宁波蛙类种类及分布查询

【摘要】:十几年前,宁波市林业局发布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宁波的蛙类有十六七种。目前已知,宁波至少分布着25种原生蛙类,另外还有一种外来蛙类,即牛蛙。宁波蛙类一览表1.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Ye, Fei and Matsui, 1995英文名 Zhenhai Brown Frog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40~54毫米,雌蛙36~60毫米。宁波种群状态 宁波平原湿地较多见。受胁等级 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宁波种群状态 宁波地区广泛分布,但不是很常见。宁波种群状态 罕见。

宁波到底有多少种野生蛙类?

十几年前,宁波市林业局发布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宁波的蛙类有十六七种。不过,这个数字如今早已被刷新了。目前已知,宁波至少分布着25种原生蛙类(以下蛙名与分类均依据权威工具书《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基本描述部分亦主要参考此书),另外还有一种外来蛙类,即牛蛙。为了便于大家快速了解这些蛙类,特将它们“集纳”在这里,提供了它们的拉丁文学名、英文名、形态特征与习性等基本信息。

另外,所附物种“受胁等级”是指该物种的濒危等级标准,采用国际通行的表述方式,从无危到极危到表述方式如下(分别为汉语、英语及英文缩写):无危Least Concern(LC)、近危Near Threatened(NT)、易危Vulnerable(VU)、 濒危Endangered(EN)、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

宁波蛙类一览表

1.镇海林蛙

Rana zhenhaiensis Ye, Fei and Matsui, 1995

英文名 Zhenhai Brown Frog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40~54毫米,雌蛙36~60毫米。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少数小圆疣,背侧褶细窄。体背面多为棕灰色或棕红色。

生物学资料 主要生活在山区,喜欢植被较为繁茂的环境。1月下旬至4月繁殖,这一时期雄蛙发出“叽嘎、叽嘎”的低沉叫声。

宁波种群状态 宁波山区广布。

受胁等级 无危LC。

2.金线侧褶蛙

Pelophylax plancyi(Lataste, 1880)

英文名 Beijing Gold-striped Pond Frog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53~60毫米,雌蛙65~71毫米。皮肤光滑或有少量疣粒,鼓膜较大,体背面绿色,棕黄色的背侧褶较宽,腹部鲜黄色。

生物学资料 主要生活在低海拔的池塘内。成蛙多匍匐在塘内杂草间或荷叶上,昼夜外出觅食。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为冬眠期,4月下旬出蛰,繁殖期为4~6月,雄蛙鸣声“叽、叽”,如小鸡叫声。

宁波种群状态 宁波平原湿地较多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3.黑斑侧褶蛙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Hallowell, 1860)

英文名 Black-spotted Pond Frog

形态特征 中大型蛙类,雄蛙体长49~70毫米,雌蛙35~90毫米。背面皮肤较粗糙,背侧褶宽,其间有长短不一的肤棱。体色变异大,多为绿色、褐色,体背或体侧通常有黑斑。

生物学资料 广泛生活在平原、山区的水田、池塘等湿地内。白天隐蔽于草丛和泥窝内,黄昏和夜间外出觅食,跳跃能力强,一次可跳跃1米以上。10~11月至次年3~4月为冬眠期,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4月。

宁波种群状态 不常见。

受胁等级 因过度捕捉和栖息地环境质量的下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受胁等级定为“近危NT”。

4.天台粗皮蛙

Rugosa tientaiensis(Chang, 1933)

英文名 Tientai Rough-shinned Frog

形态特征 中型蛙类,雄蛙体长38~51毫米,雌蛙45~57毫米。体背腹面均很粗糙,全身满布疣粒。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中低海拔的山区,多栖息在较开阔的溪流内,白天隐匿在岸边石隙或泥土内,夜晚蹲在溪中石块上。7月是繁殖高峰期,雄蛙发出“啯、啯”的连续鸣声。

宁波种群状态 在奉化、余姚等地的部分溪流中有分布,不常见。

受胁等级 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近危NT。

5.弹琴蛙

Nidirana adenopleura(Boulenger, 1909)

英文名 East China Music Frog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53~58毫米,雌蛙54~60毫米。躯体较肥硕,皮肤较光滑,背侧褶明显。

生物学资料 主要生活在山区的梯田、湿地、水塘及附近。白天隐匿在石隙间,夜晚外出活动。繁殖期为4~7月,雄蛙鸣声为“给、给”。

宁波种群状态 宁波地区分布不多,奉化、宁海等地山区偶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6.沼蛙

Boulengerana guentheri(Boulenger, 1882)

英文名 Guenther’s Frog

形态特征 中大型蛙类,雄蛙体长59~82毫米,雌蛙62~84毫米。瞳孔横椭圆形,皮肤光滑,背侧褶明显。体色多为棕色,体侧有不规则黑斑。

生物学资料 多栖息于平原、山区的水田、池塘或水坑内,常隐蔽于水生植物丛中或泥洞内。繁殖期多在5~6月,雄蛙发出低沉似狗叫的“光、光”声,故俗称“水狗”。

宁波种群状态 宁波地区分布较少,罕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7.阔褶水蛙

Sylvirana latouchii(Boulenger, 1899)

英文名 Broad-folded Frog

形态特征 中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6~40毫米,雌蛙42~53毫米。皮肤粗糙,背侧褶较宽。体背面多为褐色。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平原、山区的水田、池塘或水沟附近,很少在溪流内。白天隐蔽于草丛中或石穴内。繁殖期在3~5月,雄蛙发出“唧唧”的鸣声,一般连续两三次。

宁波种群状态 宁波地区广泛分布,但不是很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8.小竹叶蛙

Bamburana exiliversabilis(Fei, Ye and LI,2001)

英文名 Fujian Bamboo-leaf Frog

形态特征 中型蛙类,雄蛙体长43~52毫米,雌蛙52~62毫米。背面皮肤较光滑,背侧褶细窄,两眼之间有一个小白疣。体色变异大,棕色、绿色、褐色都有。脚趾末端吸盘显著。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森林茂密的山区溪流内。

宁波种群状态 罕见。

受胁等级 因栖息地环境质量的下降,其种群数量稀少。近危NT。

9.大绿臭蛙

Odorrana graminea(Boulenger, 1899)

英文名 Large Odorous Frog

形态特征 中大型蛙类,雄蛙体长43~51毫米,雌蛙85~95毫米。皮肤光滑,背侧褶很细。体背面多为纯绿色,有的个体有褐色斑点,两眼间有一个小白点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森林茂密的山区溪流内。白天隐蔽于溪流岸边石头下或密林的落叶间。繁殖期在5~6月。

宁波种群状态 不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10.天目臭蛙

Odorrana tianmuii Chen, Zhou and Zheng,2010

英文名 Tianmu Odorous Frog

形态特征 中大型蛙类,雄蛙体长39.4~45.9毫米,雌蛙68.1~81.9毫米。皮肤光滑,无背侧褶。背面黄绿色,多褐色斑。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溪流内,夜间活动为主。繁殖期,雄蛙在夜间发出“吱!吱!”的如小鸟般的鸣叫声。

宁波种群状态 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11.凹耳臭蛙

Odorrana tormota(Wu, 1977)

英文名 Concave-eared Odorous Frog

形态特征 中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2~36毫米,雌蛙59~60毫米。背部满布细小痣粒,棕色,具小黑斑,背侧褶明显。雄蛙鼓膜凹陷明显,雌蛙略凹。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森林茂密的山区溪流内。白天隐蔽于阴湿的土洞或石穴内,夜晚栖息在溪旁灌木枝叶上或石头上。繁殖期在4~6月,雄蛙发出“吱”的单一鸣声。

宁波种群状态 罕见,目前只在余姚等部分地区的溪流中发现。

受胁等级 种群数量稀少,易危VU。

12.华南武夷湍蛙

Amolops wuyiensis(Boulenger, 1899)

英文名 Wuyi Torrent Frog

形态特征 中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8~45毫米,雌蛙45~53毫米。皮肤较粗糙,无背侧褶。体背面多为黄绿色或灰棕色,雄蛙第一指基部有黑色婚刺。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溪流内,白天隐蔽于溪边石穴内,夜间出现在溪中石头上。繁殖期在5~6月,雄蛙在夜间发出“届、届”的鸣叫声。蝌蚪白天栖息于石下,夜晚在溪边浅水处,常集群活动。

宁波种群状态 不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13.华南湍蛙

Amolops ricketti(Bouettger, 1899)

英文名 South China Torrent Frog

形态特征 中小型蛙类,雄蛙体长42~61毫米,雌蛙54~67毫米。皮肤粗糙,背部与体侧满布细小痣粒,无背侧褶。体背面多为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色。雄蛙第一指基部有乳白色婚刺,无声囊。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溪流内,白天少见,夜间栖息在溪中石头上。繁殖期在5~6月,雄蛙不会鸣叫。蝌蚪生活在急流中,常吸附在石头上。(www.chuimin.cn)

宁波种群状态 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14.中华蟾蜍(指名亚种)

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 Cantor, 1842

英文名 Zhoushan Toad

形态特征 大型蟾蜍,雄蟾体长79~106毫米,雌蟾98~121毫米。皮肤非常粗糙,仅头部平滑。耳后腺鼓起,呈长圆形。体背面以棕黄色居多。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各种环境中,可在远离水源的陆地活动,食性很广。在宁波地区,早春二月就已在水塘中抱对繁殖,蝌蚪全黑。

宁波种群状态 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15.中国雨蛙

Hyla chinensis Gunther, 1858

英文名 Chinese Tree Toad

形态特征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0~33毫米,雌蛙29~38毫米。背部皮肤光滑,绿色,腹部浅黄色,体侧有黑斑。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低海拔山区,白天隐蔽于石缝内或植物上,在春夏时节的雨后大量出现并繁殖,雄蛙常在叶片上连续大声鸣叫,声音高而且急。

宁波种群状态 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16.宁波角蟾

(暂名,尚未被发表的新物种)

英文名 Ningbo Horned Toad(暂名)

形态特征 小型蛙类,体长约30毫米,背面皮肤较粗糙,体色以棕褐色或棕红色居多。

生物学资料 生活在山区溪流,夜晚外出活动,雄蛙在溪边石头上或草丛中连续鸣叫,声音急促单调。

宁波种群状态 在宁波部分山区的溪流中有发现。

受胁等级 未评估。

17.泽陆蛙

Fejervarya multistriata(Hallowell, 1860)

英文名 Hong Kong Rice-paddy Frog

形态特征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8~42毫米,雌蛙43~49毫米。皮肤较粗糙,背部有数行纵肤褶,无背侧褶。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平原、山区的水田、池塘或水沟附近,很少在溪流内。昼夜活动,主要在夜间觅食。繁殖期长达五六个月,4月中旬至5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为产卵盛期。

宁波种群状态 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18.虎纹蛙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Osbeck, 1765)

英文名 Chinese Tiger Frog, Chinese Bullfrog

形态特征 大型蛙类,雄蛙体长66~98毫米,雌蛙87~121毫米。背部皮肤粗糙,满布排列成纵行的肤棱,无背侧褶。背面多为黄绿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绿或褐色斑纹。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平原、山区的水田、池塘或水沟附近,白天隐匿在水边的洞穴内,夜间外出活动,跳跃能力很强,稍有响动即迅速跳入深水中。繁殖期为3~8月,雄蛙鸣声如犬吠。

宁波种群状态 罕见。

受胁等级 种群数量稀少,易危VU。

19.棘胸蛙

Quasipaa spinosa(David, 1875)

英文名 Giant Spiny Frog

形态特征 大型蛙类,雄蛙体长106~142毫米,雌蛙115~153毫米。背部皮肤较粗糙,长短疣断续排列成行,无背侧褶。体背面颜色变异大,多为黄褐色、褐色或棕黑色,两眼间有深色横纹。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林木繁茂的山区溪流内,白天多隐蔽于石穴或土洞内,夜间多蹲在溪中石头上。繁殖期为5~9月。

宁波种群状态 受栖息地环境质量下降且被大量捕捉影响,越来越少见。

受胁等级 种群数量稀少,易危VU。

20.福建大头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Fei and Ye, 1994

英文名 Fujian Large-headed Frog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47~61毫米,雌蛙43~55毫米。皮肤较粗糙,具短肤褶,无背侧褶。雄蛙头部较大,后枕部高起。背面多为黄褐色或灰棕色,肩上方有一个“八”字形深色斑。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成蛙常栖息于路边或田间排水沟的小水坑内,白天多隐匿在落叶或杂草间,行动较迟钝。繁殖期较长。

宁波种群状态 少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21.大树蛙

Rhacophorus dennysi Blanford, 1881

金黎 摄

英文名 Large Treefrog

形态特征 大型蛙类,雄蛙体长68~92毫米,雌蛙83~109毫米。背部皮肤较粗糙,有小刺粒,无背侧褶。背面绿色,多数有棕黄色或紫色斑点。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的树林里或附近的田边、灌木丛中。主要繁殖期为4~5月,傍晚后雄蛙发出“咕噜、咕噜”或“咕嘟咕”的连续而清脆、洪亮的叫声。

宁波种群状态 罕见,目前仅知在余姚的部分四明山区有分布。

受胁等级 无危LC。

22.斑腿泛树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0

英文名 Spot-legged Treefrog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41~48毫米,雌蛙57~65毫米。背部皮肤光滑,有细小痣粒,无背侧褶。背面多为棕色,一般有深色“X”形斑。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主要繁殖期为4~6月,傍晚后雄蛙发出“啪、啪”类似轻轻鼓掌的叫声。卵泡附着在静水塘上空的树枝上或岸边,蝌蚪在静水内发育。

宁波种群状态 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23.饰纹姬蛙

Microhyla fissipes Boulenger, 1884

英文名 Ormamented Pygmy Frog

形态特征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21~25毫米,雌蛙22~24毫米。略呈三角形,头小,背部皮肤有小疣粒。体背面多为棕色,有“八”字形斑纹。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平原、山区的水田、水坑、水沟的泥窝内或草丛中。繁殖期在3~8月,雄蛙发出“嘎、嘎”的响亮鸣声。

宁波种群状态 广泛分布。

受胁等级 无危LC。

24.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 Vogt, 1911

英文名 Arcuate-spotted Pygmy Frog

形态特征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18~21毫米,雌蛙22~24毫米。略呈三角形,头小,背部皮肤较光滑,散有小疣粒。体背面多为浅褐色或棕色,背部中央有条黄色的细脊线,脊线上有一对或两对黑色弧形斑。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平原、山区的水田、水坑、水沟的泥窝内或草丛中。繁殖旺季在5~6月,雄蛙发出低而慢的“嘎、嘎”鸣声。

宁波种群状态 广泛分布。

受胁等级 无危LC。

25.合征姬蛙

Microhyla mixtura Liu and Hu, 1966

英文名 Mixtured Pygmy Frog

形态特征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21~24毫米,雌蛙24~27毫米。略呈三角形,头小,背部皮肤有分散的小疣粒,多呈纵行排列。体背面多为棕色,背部及四肢有褐色粗大斑纹,其周围镶有浅色细边。

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稻田、水坑或附近的草丛、泥窝中。繁殖期在5~6月。

宁波种群状态 不常见。

受胁等级 无危LC。

26.牛蛙

Lithobates catesbeianus(Shaw, 1802)

英文名 Bull Frog

形态特征 大型蛙类,雄蛙体长152毫米左右,雌蛙16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200毫米左右。背部皮肤略显粗糙,有极细的肤棱或疣粒。体色以绿色为主,带有暗棕色斑纹,头部及口缘为鲜绿色。

宁波种群状态 此蛙原产于北美,近年来国内养殖很多,部分逃逸或被放生至野外,成为外来入侵物种,是土著蛙类的天敌。在宁波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等地已发现野外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