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明山角蟾成新种-《夜遇记》调查结果出炉

四明山角蟾成新种-《夜遇记》调查结果出炉

【摘要】:在四明山中拍了多次角蟾后,我把这些自认为是“淡肩角蟾”的角蟾照片发到了微博上。晚上,我陪他进山,寻找这种角蟾。那天晚上,除了现场拍照,“信天翁”还捕捉了多只角蟾,作为标本于次日带回了中山大学。此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确实属于角蟾的新种。所谓“淡肩”,是指这种角蟾的肩部有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浅色斑。而我在宁波见到的角蟾,确实有不少个体的肩部颜色稍浅。

自从第一次找到角蟾后,我有了实际经验,以后在其他地方寻找就顺利多了。后来,我在海曙龙观乡、奉化溪口镇等地的四明山溪流中,以及宁海天台山的峡谷中,都找到了它们。甚至,在奉化与海曙交界处的山溪中,我还曾发现一只非常符合挂墩角蟾特征的角蟾。

话虽如此,但我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地发现正在鸣叫的角蟾,因为这家伙的保护色实在太好了。有一次,在溪畔,我明明听见一只角蟾在离我很近的地方高声鸣叫,但真的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它。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抓狂不已,差点怀疑自己的听觉出了问题。后来,索性坐在一旁,静听,然后再一寸一寸地搜寻。最后,终于被我发现了,天哪,它就躲在我眼前的一团枯草与落叶中,棕褐色的小小身体与深棕色的枯草完全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在四明山中拍了多次角蟾后,我把这些自认为是“淡肩角蟾”的角蟾照片发到了微博上。后来,鸟友“信天翁”联系上我,说出于科研需要,他想取得宁波所产的所谓“淡肩角蟾”的标本。原来,他那时到我的母校中山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了。他的老师,即中大生科院的王英永教授,是国内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专家。王教授看到我拍的角蟾照片后,觉得这不是淡肩角蟾,而很可能是一种未曾被发现、命名过的角蟾新种。因此,王教授想取得实物做仔细观察,并进行分子研究。

躲在枯草丛中难以发现的角蟾

有一年6月,“信天翁”特意来宁波找我。晚上,我陪他进山,寻找这种角蟾。刚到溪流边,我们就听到了角蟾的响亮而急促的鸣叫声。“咦,这怎么像是掌突蟾的叫声?”“信天翁”说。我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可能是掌突蟾,宁波没有分布的。”“信天翁”不信,说这叫声太像掌突蟾了,他以前多次听过。“信天翁”所说的掌突蟾是指福建掌突蟾(属于角蟾科掌突蟾属),那也是一种体长不到3厘米的微型蟾,书上说其雄蟾的鸣叫“音大而尖”。但事实证明,现场发出这种“尖而高”的鸣叫声的,确实是一种角蟾,而不是福建掌突蟾——分辨方法很简单,眼前的角蟾的瞳孔是圆的,而福建掌突蟾的瞳孔是竖的,像一些毒蛇的眼睛一样。那天晚上,除了现场拍照,“信天翁”还捕捉了多只角蟾,作为标本于次日带回了中山大学。(www.chuimin.cn)

此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确实属于角蟾的新种。得知这一结果,我自然十分开心和兴奋。但随之问题也来了:它为什么不是淡肩角蟾呢?所谓“淡肩”,是指这种角蟾的肩部有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浅色斑。而我在宁波见到的角蟾,确实有不少个体的肩部颜色稍浅。

还有一个问题是:宁波到底有没有挂墩角蟾分布呢?

我真的迷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