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锤”说,在余姚地区的四明山中,他曾见过大树蛙。记得第一次去找大树蛙,是2013年9月初去杭州夜探。朋友说,尽管早已过了大树蛙的繁殖季节,但还是有希望见到。转眼到了2018年春天,我还是没有见到过别人已经拍得不要再拍的大树蛙。接下来,5月的周末都没空,于是原本计划2018年一定要拍到大树蛙的心愿又落空了。......
2023-10-30
自从第一次找到角蟾后,我有了实际经验,以后在其他地方寻找就顺利多了。后来,我在海曙龙观乡、奉化溪口镇等地的四明山溪流中,以及宁海的天台山的峡谷中,都找到了它们。甚至,在奉化与海曙交界处的山溪中,我还曾发现一只非常符合挂墩角蟾特征的角蟾。
话虽如此,但我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地发现正在鸣叫的角蟾,因为这家伙的保护色实在太好了。有一次,在溪畔,我明明听见一只角蟾在离我很近的地方高声鸣叫,但真的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它。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抓狂不已,差点怀疑自己的听觉出了问题。后来,索性坐在一旁,静听,然后再一寸一寸地搜寻。最后,终于被我发现了,天哪,它就躲在我眼前的一团枯草与落叶中,棕褐色的小小身体与深棕色的枯草完全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在四明山中拍了多次角蟾后,我把这些自认为是“淡肩角蟾”的角蟾照片发到了微博上。后来,鸟友“信天翁”联系上我,说出于科研需要,他想取得宁波所产的所谓“淡肩角蟾”的标本。原来,他那时到我的母校中山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了。他的老师,即中大生科院的王英永教授,是国内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专家。王教授看到我拍的角蟾照片后,觉得这不是淡肩角蟾,而很可能是一种未曾被发现、命名过的角蟾新种。因此,王教授想取得实物做仔细观察,并进行分子研究。
躲在枯草丛中难以发现的角蟾
有一年6月,“信天翁”特意来宁波找我。晚上,我陪他进山,寻找这种角蟾。刚到溪流边,我们就听到了角蟾的响亮而急促的鸣叫声。“咦,这怎么像是掌突蟾的叫声?”“信天翁”说。我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可能是掌突蟾,宁波没有分布的。”“信天翁”不信,说这叫声太像掌突蟾了,他以前多次听过。“信天翁”所说的掌突蟾是指福建掌突蟾(属于角蟾科掌突蟾属),那也是一种体长不到3厘米的微型蟾,书上说其雄蟾的鸣叫“音大而尖”。但事实证明,现场发出这种“尖而高”的鸣叫声的,确实是一种角蟾,而不是福建掌突蟾——分辨方法很简单,眼前的角蟾的瞳孔是圆的,而福建掌突蟾的瞳孔是竖的,像一些毒蛇的眼睛一样。那天晚上,除了现场拍照,“信天翁”还捕捉了多只角蟾,作为标本于次日带回了中山大学。(www.chuimin.cn)
此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确实属于角蟾的新种。得知这一结果,我自然十分开心和兴奋。但随之问题也来了:它为什么不是淡肩角蟾呢?所谓“淡肩”,是指这种角蟾的肩部有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浅色斑。而我在宁波见到的角蟾,确实有不少个体的肩部颜色稍浅。
还有一个问题是:宁波到底有没有挂墩角蟾分布呢?
我真的迷惑不解。
有关夜遇记的文章
“锤锤”说,在余姚地区的四明山中,他曾见过大树蛙。记得第一次去找大树蛙,是2013年9月初去杭州夜探。朋友说,尽管早已过了大树蛙的繁殖季节,但还是有希望见到。转眼到了2018年春天,我还是没有见到过别人已经拍得不要再拍的大树蛙。接下来,5月的周末都没空,于是原本计划2018年一定要拍到大树蛙的心愿又落空了。......
2023-10-30
它们白天要么匍匐在石缝或洞穴内,要么隐蔽在灌丛、芦苇、美人蕉以及高秆作物上;夜晚比较活跃,出来捕食金龟子、蝽、象鼻虫等昆虫。可顺着李超的手指定睛一看,真的见到一只雨蛙正趴在路边灌木丛的叶子上,而且就在我身边!隐身在树叶背后的中国雨蛙第一次见到雨蛙的真身,我的心跳微微有点加速。显然我们的吵闹声以及闪光灯的频闪让它很不安,只见它慢悠悠往里面爬,一转眼就隐身于绿叶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023-10-30
真的难为情,我也是最近才弄清楚,原来黄鳝是一种鱼!虽然它长得一点都不像鱼,但确确实实是鱼,属于合鳃鱼科。黄鳝,是一种鱼,属于合鳃鱼科钓黄鳝的一般是本地人,属于小打小闹,还有成规模抓黄鳝的——据我妈说,他们都是“江北人”,即来自江苏北部的人。到了深秋与冬天,黄鳝又表现出不同于普通鱼类的特性。......
2023-10-30
后来翻阅专业图鉴,了解到淡肩角蟾是在浙江地区唯一有大面积分布的角蟾科角蟾属动物,换句话说,如果在宁波找到角蟾,那么按照已知的分布,就只有可能是淡肩角蟾。但奇怪的是,尽管这“哲、哲”的响亮的鸣叫声一直在附近,可我们三双眼睛却愣是找不到角蟾。......
2023-10-30
由于发明了“手电反向照射驱散黑暗”大法,我常去那条红色古道旁的溪流夜拍,胆子也越来越大。李超摄那天晚上近10点,我沿着陡峭的古道拾阶而上,环视寻找蛙、蛇、昆虫之类。原来,这家伙是把车停在古道起点处的盘山公路旁的空地上,然后突发“雅兴”,想夜走古道玩玩。由于古道很陡,仰角很大,再加上我是蹲着打着手电在拍照,估计“漏”到身后的光并不多。......
2023-10-30
后来,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拿出一支备用的高亮手电,将其打开后反向放在身后的一块石头上。这个“它”,就是未知之境,就是一种完全不确定性,我们因为自己无法探知这种不确定性而充满无力感,心中的恐怖由此而生。当我采用手电反向照射(驱散)身后的黑暗时,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似乎在瞬间坍缩了,变成一个明显可见的日常世界,于是恐怖感也大为减轻了。......
2023-10-30
原来,他们怕这些蛇伤害员工与客人,于是一看到附近路面上有蛇,就用棍子打死了。还有一种在国内广泛分布的常见蛇类,因为也是全身碧绿,常被误认为是竹叶青而被打死。翠青蛇的习性跟昼伏夜出的竹叶青相反,主要于白天活动,爱捕食蚯蚓与昆虫,晚上则在树枝上睡觉。尽管为小青——不管是毒蛇竹叶青还是无毒的翠青蛇——说了那么多客观公正的“好话”,我也不指望能说服大家都去爱这类动物,但至少,希望我们都能与蛇彼此相安。......
2023-10-30
我是宁波最常见的“臭蛙”,其实正常情况下并不臭哦。天目臭蛙后来,夜探的经历丰富了,方知“花臭蛙”在宁波山中溪流附近处处有之,它们白天不常见,一到傍晚,就开始从隐蔽处出来,蹲在溪边的石头上或树上准备觅食。可是,看来看去,实在无法把天目臭蛙与宁波的“花臭蛙”相区分,我觉得它们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后来请教了专家才知道,宁波地区的所谓“花臭蛙”,其实也都是天目臭蛙!......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