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蛤蚆癞施喷火?|小说《夜遇记》

蛤蚆癞施喷火?|小说《夜遇记》

【摘要】:蟾蜍,规范的中文名其实相当“霸气”,叫中华蟾蜍。宁波人对蛙类有一个统称,其读音为“癞施”,而“癞蛤蚆”“蛤蚆癞施”或“喷火癞施”则特指癞蛤蟆。“癞蛤蚆”的意思,是说其皮肤粗糙。至于称之为“喷火癞施”,实际上是因为蟾蜍的耳后具有毒腺,在受惊扰时它可以分泌出有毒黏液,接触后会对人的皮肤、眼睛、口腔等造成明显刺激,产生灼伤感。这种毒液名叫“蟾酥”,可以制药。

那么,现实中的蟾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种呢?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其实对它们并不十分了解。蟾蜍,规范的中文名其实相当“霸气”,叫中华蟾蜍。由于体形较大,也叫中华大蟾蜍,在国内广布。它们白天不活跃,通常潜伏在土穴、石缝或草丛中,黄昏后出来觅食。我去四明山拍蛙的时候,确实发现,白天难得见到蟾蜍,而入夜后,溪边蟾蜍的数量明显增多。

有趣的是,从宁波话对蟾蜍的称谓,就可以了解其特性。宁波人对蛙类有一个统称,其读音为“癞施”,而“癞蛤蚆”“蛤蚆癞施”或“喷火癞施”则特指癞蛤蟆。“癞蛤蚆”的意思,是说其皮肤粗糙。多数蛙类皮肤很薄,必须保持湿润才能生存,因此必须在水里或离水源很近的地方生活,而中华蟾蜍的皮肤粗厚,因此其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一般来说,除冬眠与繁殖期会在水中外(注:蟾蜍的冬眠除潜入水底外,也有的是躲在土穴或石洞中),蟾蜍通常在阴湿的陆地上生活,很少入水。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夏天我在日湖公园内的小型湿地中看到,晚上有很多蟾蜍蹲守在睡莲叶面上,一受惊就跳入水中,潜到水下游走。

至于称之为“喷火癞施”,实际上是因为蟾蜍的耳后具有毒腺,在受惊扰时它可以分泌出有毒黏液,接触后会对人的皮肤、眼睛、口腔等造成明显刺激,产生灼伤感。这种毒液名叫“蟾酥”,可以制药。小时候在乡下,大人常会警告我们小孩子:不要去抓癞蛤蟆,小心它喷毒弄瞎眼睛!(www.chuimin.cn)

近几年在拍两栖动物的时候,我有时也会童心大发,试图拿小树枝等物“挑逗”一下蟾蜍,却从未见到它们喷射毒液,而通常是尽快逃走。偶尔也有少数强悍者,会用四肢将自己高高撑起,使自己变得高大,以示警告。

中华蟾蜍:我高大威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