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夜遇记》:美少女燕婉求得艳遇

《夜遇记》:美少女燕婉求得艳遇

【摘要】: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近代学者马持盈在其《诗经今注今译》中认为:“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这两句诗译成大白话就是,飞鸿不幸落入罗网,就像美少女被癞蛤蟆强占。余冠英、程俊英、周振甫等现代不少研究《诗经》的名家认为,“籧篨”“鸿”与“戚施”均是指癞蛤蟆。

先来看看蟾蜍自古以来所负之恶名。《诗经·邶风·新台》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全诗如下: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早早出蛰的中华蟾蜍,旁边是2月开花的宽叶老鸦瓣

这首诗的用意,是挖苦卫宣公这个荒唐的国君。他为儿子聘齐女为妻,后来知道新娘子是个大美人,竟改变主意,在黄河边上筑新台,把新娘截留下来,霸为己有。诗的大意是:雄伟的新台矗立于黄河岸边,河水滔滔奔流而去,本想嫁个温柔美少年,谁知被丑恶如癞蛤蟆的糟老头霸占了。(www.chuimin.cn)

尽管对诗意的基本理解无甚差别,但古今学者对诗中名词具体含义的理解还是有所不同。宋代大儒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籧篨(音同“渠除”)本竹席之名”,(卷起来后)“其状如人之臃肿而不能俯者”;而“戚施”是指“不能仰”,两者均为“丑疾”也。按照现代说法,“籧篨”即“鸡胸病患者”,而“戚施”乃是“驼背者”,都是貌丑之人。如汉代桓宽《盐铁论·殊路》中云:“故良师不能饰戚施,香泽不能化嫫母也。”

也有不少古代学者认为“戚施”是蟾蜍的别名。如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蟾蜍”条目下引证古书:“《韩诗》注云:戚施,蟾蜍也。”

朱熹认为:“鸿,雁之大者。”近代学者马持盈在其《诗经今注今译》中认为:“鱼网之设,鸿则离(离,同“罹”,陷入也)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这两句诗译成大白话就是,飞鸿不幸落入罗网,就像美少女被癞蛤蟆强占。按照此解,或许“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说法最早就来源于此。

不过,我觉得把“鸿”理解为大雁或天鹅,其实颇为勉强:首先,渔网通常在水下,一般很难捕获在水面游弋的鸿雁;其次,就算它能缠绕、绊住水鸟,那么按照通常理解——诚如朱熹自己所说,“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句是在“起兴”——既然得到了鸿雁,那么从女方的角度说应该惊喜才对,可下一句怎么又说“燕婉之求,得此戚施”呢?

余冠英、程俊英、周振甫等现代不少研究《诗经》的名家认为,“籧篨”“鸿”与“戚施”均是指癞蛤蟆。其中,与传统注解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不再把“鸿”解释为鸟名。上述学者都采纳了闻一多《诗经通义》中的说法,即认为“鸿”是“蠪”的假借字。蠪(音同“龙”)即苦蠪,也是蟾蜍的民间俗称之一。闻一多认为,《诗经》中凡提到鱼的,均和性、婚姻有关,那么“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句的意思就是说:渔网没有捕到鱼,而是网住了癞蛤蟆,就像嫁人没有嫁到美少年,而是嫁给了糟老头。这样一来,上下文就很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