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和中国的发展脉络来看,都市中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和脱钩发展的概念融入城市化、工业化和消费方式发展中。......
2023-10-30
王顺箐[1]
〔摘要〕 旅游传播随着网络发展进程而演化,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显示了自由、平等、去中心、共享等特质;而随着互联网逐步联通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鸿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旅游传播也在一个更宏观的运转环境里构筑了交互立体化的运行机制。由于智慧旅游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挖掘模式的进一步演进,旅游传播原本圆桌式的平等互动特性逐步转变为因诸多利益集团介入而引发的内涵颠覆式的变革。
〔关键词〕 虚拟社区;旅游传播;智慧时代;变革
网络的起源和爆炸性发展历程,只经历了短短30年时间,却演绎了一个类似宇宙诞生和生长的模型。由于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现实世界里平行构建起了一个由数字和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它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技术飞跃,也是一次巨大的传播革命。而旅游由于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从一开始就迅速地成为和互联网同步发展的产业。旅游传播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从单纯的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到跨越不同虚拟社区的实时互动,极大地改变了旅游的传统形态和传播模式。
一、互联网与旅游虚拟社区的发展回顾
(一)互联网兴起及旅游网络应用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2]。在这个网络的发展史上,中国难得地以几乎和世界同步的节奏和步伐,进入了因互联网而创造出的全新空间。1987年9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国际网络线路接入Internet,向德国发出了我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我国Internet使用的序幕,而后1993年中国开始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1995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入美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相继开通了国内网络上的首批网络论坛高校BBS,开始了小范围内传播实时互动的新纪元,Internet作为一种新奇的、多元化的传播媒介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
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 (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随着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网络分销渠道,其性质也从一个预订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变成了电子旅游超市或专业旅游网站的新形态。早在1997年,美国就有600万旅游者通过互联网在线预订酒店、机票、汽车租赁等旅游产品;从2008年尼尔森公司发布的美国居民使用互联网服务的比例看,旅游服务以38%的比例独占鳌头;欧洲2011年个人在线预订旅游产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0亿美金[3]。中国作为另一个旅游网络应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并不算太晚。1994年由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外,特别设立了一个栏目“Tour in China”,图文并茂地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的旅游文化,网页后改名为《中国之窗》,是如今综合网站的雏形[4]。此时国家的“金旅工程”的重点依然是在帮助各地政府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宣传网站,但依然沿袭着传统单向传播的风格。而国内各高校BBS论坛里设立的“飞跃重洋、学术讨论、谈天说地、休闲娱乐”等诸多版块中,分享游记和出行攻略的旅游版块一直是各大BBS热门版块之一。1998年10月,新浪的旅游论坛正式开通,被称为中国大陆旅游论坛的鼻祖。中国传统的旅游中介组织在受到网络冲击的同时,也积极地谋求向电子商务发展的可能,除了领先实现旅游网站服务专业化的携程、艺龙之外,涉及旅游网络的服务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应用多元化方面,都爆发式地增长,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是对传统旅游业的革命性推动。
(二)旅游虚拟社区的形成及特性
旅游虚拟社区是促进旅游发展的新兴力量。根据Rheingold(1993)提出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这是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相互沟通的人们,他们之间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些信息以及知识,很大程度上他们像对待朋友般关怀彼此,从而形成群体[5]。虚拟社区诞生的那一日起,互联网的先行者们就将其当作一个巨大的圆桌会议,以“自由、平等、共享”为理念,在各种版块中公开探讨各种话题、无私分享最新资讯。虚拟社区是扩展的,可以自由表达意愿和进行辩论,同时也和现实社区内在文化传播、价值认同和心理情感认同上的本质极为相似。“菜鸟”、“斑竹”、“土豪”这些网络语言在内部不断被创新并流行到外部社会,实质是一种新的符号系统被构建,而原本从属于这个虚拟社区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被现实社会认可并接受。这个过程创造了一个既完成了自我传播又促进了人际传播,既开展了群体传播又兼顾了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网络时代。
旅游虚拟社区是人们通过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围绕旅游生活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集中到一起并进行交流互动而形成的生活空间。Wang &Fesenmaier(2004)研究了网上旅游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参与和积极贡献,指出旅游虚拟社区的参与主要是由社交利益和娱乐利益驱动的[6]。旅游虚拟社区不仅局限在Email、新闻网页阅读、FTP资源下载等单纯获取信息的方面,更多的是增加了互动应用环节,如社区聊天、在线游戏等。旅游虚拟社区里依然为“意见领袖”保留了传播的权威地位。意见领袖的传统定义是:“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7]在各旅游主题虚拟社区里,意见领袖人数虽少,但发文频率以及发文数量很高,分享其丰富的旅游经历和个人经验,在整个社区的知识形成及共享中贡献最大。更多的匿名者则以呼应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旅游虚拟社区的建设,起到了凝聚成员和促进信息传播的作用。在旅游虚拟社区中,成员可以将自己的旅游体验与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通过其他成员的旅游经历而获得知识或激发旅游意愿,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出游。正是由于旅游虚拟社区的出现和普及,并凭借其双向互动、及时传播等特点,获取最新攻略、选择旅游同伴的种种需求才得到满足,从而成为旅游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虚拟社区的兴旺促进了旅游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旅游传播方式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特性研究
从网络展示强大传播效果的初始那一刻,旅游产业就以最快的速度跟进新技术并进行了升级变革。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8]。网络传播则是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传播活动,即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9]。随着网络的普及,日益增多和成长的旅游虚拟社区扩大了受众层面和数量,无论是搜狐、新浪、天涯社区等综合门户网站开辟的专门旅游版块,还是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运营商设立的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传播资讯的论坛,各种积极平等的分享带来大量丰富的自助旅游资讯,这些新兴的旅游信息传播环境大大激发了国内受众群体对海外世界的兴趣及环球旅游的梦想。2004年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新的网络环境更加促进了网络内容的个体生产,微内容被海量地生产出来并迅速扩散,而此时的传播媒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宽松度,大大削弱了传统的舆论“把关人”的作用。“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库尔特·卢因首先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0]。这揭示了传统的传播环节中,信息真实性往往被传播渠道的掌握者所控制,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有导向性地传播信息。而在虚拟社区这个新型平台上,受众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更多地充当起信息发布者、传播者的角色,集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身,使得舆论话语权也越来越向虚拟社区的参与者倾斜。
旅游传播在Web2.0时代发展为创造社会性旅游网络的基础,游客除了依旧以自身的旅游实践和经历感受等为传播主体,还能通过照片、游记、博客来展示自我,更主动地分享旅途中的点点滴滴,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贯彻着“自由、共享”精神的传播生态日益形成正趋向。与传统传播方式中四种基本类型相比(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旅游网络传播更加淡化了不同方式之间的明显界限,将个人、小团体、大组织和整个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出广阔的公共话语空间,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整合完善旅游文化内容。
与此同时,专业经营旅行业务的网站也从简单地使用网站的电子商务功能、传播基本的旅行知识的功能,过渡到扮演传播主导角色,推出并鼓励受众对“自助游”、“定制游”等新旅游形式产生兴趣,从而拓宽了传统旅游业的经营领域。自1999年后,旅游机构或企业从采用挂靠政府网站、门户网站专栏的大众传播方式逐渐向组织传播兼人际传播方式转化,出现了专门的商业旅游网站。如携程网、艺龙网等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占领了B2C的广阔市场,开始的盈利方式主要是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机票订购及酒店预订类网络服务,此后从酒店、机票代理人逐步渗透到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约商户、旅游资讯等领域,此类旅游网站一度被誉为传统旅游与互联网“无缝结合”的典范。商业旅游网站的出现和发展,更加促使游客养成一种新的旅游习惯和文化:旅行社不再是获取旅游信息的第一来源,旅游虚拟论坛是获取信息、选择旅游目的地、制订旅游计划的优选手段,商业旅游网站可以帮助旅游者安排和实现具体的旅游行程。自助旅游借助网络的发展,获得旅游信息的渠道变宽,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自由出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和方便,旅行者也因此受益,跨文化交流变得频繁可行。旅游传播由此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对消费者的传统旅游消费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促进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变迁。
对于游走在现实和网络中的旅游个体,他们也不再是旅行社带着四处“到此一游”的面目模糊的群体,开始更多凸显个人的体验和风格,他们既将自身的文化信息向旅游目的地传输,又将接收到的旅游过程中的信息在网络上扩散传播。通过旅游主体后期的人际传播,旅游主体亲身的见闻和感受可以以口头、图片、视频、文字、图书等多种形式,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传播给其他人。接受此信息的其他人通过转发、评论、推介等,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这种主动分享、去中心化、平等互助型的人际传播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积极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青年旅游者,更加偏向做好基于网络的旅游舆情的检索和虚拟社区内的交流工作,以此作为选择旅游目的地和制订旅游计划的重要因素。2007年,岑成、德梁婷通过对广州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两所高校学生关于旅游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的一些特征与偏好,特别是网络旅游信息有效传播的形式中,国内高校学生偏好参考个人发布的热点推荐、网友评论、个人摄影作品、电子地图、旅游小贴士等个人传播形式[11]。
可以说,在互联网发展初期,这种通过数字编码和传递完成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相融合的追求普世价值的活动,打破了等级、地域等观念,每个旅游者或是仅仅心怀旅游动机的受众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意见领袖”依然存在,大多为勤于笔耕、影响较大的各网络论坛版主、活跃网民等,他们突破了传统的级别界限和职业界限,具有鲜明的草根性,从而对自由、平等、去中心化的旅游虚拟社区特性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智慧时代旅游传播内涵的变革
(一)智慧时代的到来:从“地球村”、“地球脑”到“智慧地球”
可以说媒介技术的革命引发了人类知觉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整体进化。1962年,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肯定了当时媒介技术新宠——电视的传播威力,预言了发达的媒介将使人们交往和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不复存在,唯有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幽灵。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12]“地球村”展示出的传播效果一直毁誉参半:一方面,在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下,数字鸿沟逐渐被填平,跨文化传播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得以分享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优势文化在传播中总是企图以自己来同化甚至取代其他文化,弱势文化被逐步边缘化。由于价值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即使信息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空前共享,文化霸权控制传播渠道的趋势反而愈发严重。
1983年,派特·罗素更进一步提出了“地球脑”(global brain)的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克雷斯、罗思奈、赫里芬、鲍仑等人则把这一概念与互联网这个新的智能媒介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全球近百亿人口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新媒介链接并因此产生了复杂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地球脑”,而“宇宙也会因为由一百亿觉醒的星球相互作用,复杂的关联,而成终极的觉知体”。上传于网络的数据信息经过检索技术的归纳分类,越来越类似存储于全球不同电脑硬盘中的一个巨大的社会记忆系统[13]。“地球脑”道出了分布在全球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在瞬息之间可被联系、被共享,并毫不费力地实现传播一体化的真相。
IBM更在2008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设想。IBM的智慧地球有三个理念,第一个理念是物联化,可以感知所有物体的东西,所有物体的东西都可以把它连到数字的世界里;第二点为互联化,在互联的情况下可以把所有的数据、流程和人相互连通;第三点叫智能化,是加上优化、分析来进行智能化的阶段[14]。目前各国都在普及物质的互联互通,而智能化相当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设计,目的是最终实现非物质的智慧之间更好地感知和更明智地决策。借助最新信息交互和大数据挖掘技术,“智慧地球”是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大转折,是“地球村”和“地球脑”设想的升级版本。因为物联化和智能化涵盖内容的吸引,全球资本、政治予以强势介入,巨大的利益博弈使得网络传播原有的自由、平等、去中心等理想化特质受到了束缚。
(二)智慧时代旅游的内涵变化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说的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在过去要完成旅游活动、满足旅游的“移动性、异地性、信息获取同步性”十分困难。如今网络、3G等新技术根本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旅游的生态环境和方式。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在智慧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旅游业与信息技术已呈深度融合之势,旅游也进入了智慧模式,是“智慧地球”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智慧地球”概念的延伸和扩展。智慧旅游就是把各种有关旅游的信息用大数据的方式存储于电脑并及实时发布在互联网上,为需求者提供及时的信息和智能化建议,使得旅游业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均衡,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旅游从产业上可以定义为: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G通信、三网融合、GIS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15]。如今移动通讯上网开始普及,受众更是可以随时随地连上互联网,未来的技术趋势是计算机将越来越小型化,并以解放人类的双手、出现穿戴型和便携式的形态,自如地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穿越。如google眼镜可以把信息和图像根据需要投射在眼前的镜片上,或者如Apple等公司采用腕表式的设计与衣服融合在一起。技术的革新使得旅游更加便捷,网络智慧化带来了旅游更新的传播方式和营销手段的变革。智慧旅游依靠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以“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三大方面为运作手段,能及时准确地分析和挖掘出个体的旅游活动信息并提供给相关旅游机构和企业,通过数据的反馈实现主动营销和管理。2012年,以酷讯、去哪儿、携程、艺龙等为代表的中国旅游在线市场继续保持着超过50%的增长速度,整体市场交易额超过2 500亿元;同时,有机构预计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超4 500亿元,智慧旅游渗透率将由目前的7%升至15%以上[16]。
地球村缩近了国家之间的地理隔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旅游市场在线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全球性市场,然而,众多利益集团的垄断战争仍在继续,人们越来越倾向以现实社会为范本,重新建构垄断权力。旅游虚拟社区里原本相对民主、共享的传播模式也同样被更多的利益集团的组织传播所掌控。主导智慧时代虚拟社区的可以说是三个“M”:Multinational Capital(跨国资本)、Multiculture(多元主义文化)、Multimedia(多媒体技术)。在打造智慧旅游模式下,各地都需要重新配置和整合城市乡村的大规模数据,构建计算、存储以及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赛迪顾问研究数据显示,到2012年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量超过180个,通信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 000亿元,其中大数据建设规模约为4.5亿元[17]。显然,这不是某一个旅游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可以自行建设的,必须借助政治、资本等提供的公共产品而运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三者互为表里,日渐将原本漫游于互联网的个体编织进这个巨大的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网络运作中。
图1 主导智慧时代虚拟社区的三要素
智慧时代,各旅游行业巨头在推动旅游行业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方面具有更加强大和隐蔽性的优势,但也干扰了平等、自由的商业竞争态势。一方面,利益集团通过打造新一代虚拟社区的“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引导消费者在散点人际传播中发布出符合其价值的评价信息,从而影响其他游客的消费行为。如Booking为代表的跨国订房互联网企业,号称网罗了全球36万家以上的各式酒店,从星级酒店到公寓、度假村及民宿式家庭旅馆等,将游客的反馈作为酒店推荐的主要评分体系[18]。查看其游客评价和留言,仍然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也往往以西方的旅游习惯对旅居地提出要求并评分,有忽略当地环境和习惯的倾向。这种旅游信息传播在背后强力资本的支持下横扫世界,以产品和强势文化影响着相对落后地区的旅游文化意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文化还将持续地经历“撞击—融合—同化”这一过程,对于相对弱势的某些旅游目的地来说,网络仍然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的切入口。当地旅游文化往往和本国独特的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旅游魅力,以此通过全球传播反向扩大影响、争夺生存空间,是弱势国家在智慧时代打造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之一。(www.chuimin.cn)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传播内涵变革
智慧旅游将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物质流、文化流重新组合并传播,且由于后台数据挖掘技术使得媒介“把关人”重新掌控了产业运作。
从旅游传播目的看。由于宏观的全球一体化的运作环境构筑了更加复杂的网络交互式传播结构,商业、政治、媒介和技术各种力量的深度参与和制衡,智慧旅游的传播目的从为个体提供便利旅游服务的起步点,发展为实现政府、企业、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四大主体发展相融合。从政府角度,智慧旅游是目的地营销的难得机遇,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文字、音频、视频)使得地方网络与门户网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降低目的地营销的成本,提升传播效果,帮助政府和公共组织塑造旅游地形象和解决旅游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增加客源市场对目的地的了解,增加旅游消费等。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旅游之前获得的信息对决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智慧旅游可以帮助旅游者在产生旅游动机、进行行前决策、参与现场体验、事后满意评价等一系列旅游消费行为过程中获得及时信息。从旅游企业及其提供旅游产品的角度看,数据挖掘和分析有利于剖析旅游吸引物的产销这个复杂过程,及时作出营销和服务上的判断,提供综合智能化的旅游产品,降低交易成本。
从旅游传播方式看。原先的旅游传播根据传播效果的优异主要在大众传播和人际间摆动,而智慧时代在全球一体化的资本推动下,组织传播借由智慧旅游再次得到强化。相比较大众传播依靠传统的以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为代表的媒介,企业和政府组织逐步青睐物联网、3G通信、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媒介,凭借其占有的独特的资源、专业的传播技术、低廉的构建成本、快速的反馈模式,进一步通过提供市场数据、解决方案达到组织传播的协同效果和最佳效率。旅游者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组织传播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旅游传播被赋予了除文化之外的政治和经济含义,充分实现虚拟社区和现实社会中的信息共享,已经不可能回避背后的资本和技术的推动力量。而发展智慧旅游最终是为了使旅游者能从浩繁的信息中及时获取急需而有效的信息,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应对这一变化:一方面,在信息获取、鉴别、加工、管理、组织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加强技术突破;另一方面,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旅游各类信息传播的自动化、智能化,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四、结 论
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从兴起初期到智慧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旅游的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内涵等方面所发生的相应变革,将旅游产业运营与现今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等背景联系起来,指出智慧旅游实则已经被包含进新一代经济组织方式的愿景中,个人、企业、组织、社会、政府和自然,在互联网的智慧时代被相互联通并感知,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智慧旅游将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形成公共舆论的同时并继续强调散点式人际传播的作用,从而在一个更宏观的运转环境里构筑一个交互性、立体化的传播运行机制,建立起具有更高黏度的旅游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的经济组织方式里,旅游者的个人传播、企业之间的组织传播、社会的大众传播,形成了新型立体交叉的传播体系,从而支持旅游产业机体达到相应的平衡状态。
[1] 王顺箐,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博士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2] 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3] 艾瑞咨询集团,http://www.iresearch.com.cn。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方网站,http://www.miit.gov.cn。
[5] Rheingold,H.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i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93,pp.60-61.
[6] Wang,Y.&Fesenmaier,D.R.,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Tourism Management 25(2004):709-722.
[7] 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92页。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9] 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国防出版社,2008年,第17—20页。
[1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95页。
[11] 岑成、德梁婷:《我国年轻旅游者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以广州高校学生为例》,《旅游科学》2007年第21期。
[12] Marshall Mc Luhan,The Gutenberg Galaxy,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p.32.
[13] 彼德·罗素:《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14] IBM商业价值研究:《智慧地球》,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1—12页。
[15] 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6] 艾瑞咨询:《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在线旅游核心数据发布》,2012年11月。
[17] 赛迪顾问:《2013中国大数据市场热点回顾与展望》,2013年2月。
[18] booking官方网站:http://www.booking.com。
有关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的文章
鉴于此,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评价模型,探讨了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并以典型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为例,对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文化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023-10-30
上海佘山旅游度假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是上海目前仅有的两个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旅游功能区。中短期内,在上海客源市场规模增长既定的情况下,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乐园项目的开业,势必会对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造成客源分流。......
2023-10-30
而对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利于文化产业按照良好的形势发展。与此同时,相应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却没有与其同步发展。文化产业监管体系表现出分工不明确、监管滞后、缺乏活力等问题。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管理因其自身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美国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强调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高度......
2023-10-30
一个典型的事实是,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以年均约13%的速度迅速扩张,增长速度已超过年均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果成立,中国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是多少?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带动效应不强,因为这里囿于统计数据与统计口径的限制,我们无法统计到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带......
2023-10-30
王永刚2013年9月21日,“2013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前沿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这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近40位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或提交了论文。休闲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以“休闲”为中心的伦理观;休闲学的研究,是指向伦理学的。......
2023-10-30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宗教,其中佛教最为主要。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并留下了众多的世界性佛教文化遗产,但国内佛教文化旅游却未因此而风生水起,仍处于发展思路单一、同质化现象普遍、体验性缺乏,甚至存在诸多管理问题的境地。......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