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视角下的崆峒山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文化视角下的崆峒山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作为甘肃省旅游业“王牌”的崆峒山风景区,近年来获得了50多个桂冠。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崆峒山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出发,属于资源导向型研究模式。本文尝试运用网络游记来分析旅游者对崆峒山的旅游感知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崆峒山旅游的进一步开发策略。家庭游、单身游、同学游、同事游是游伴的主要构成形式,这表明崆峒山旅游仍以大众旅行为主。尽管旅游者对崆峒山满意度较高

巴兆祥 王新亮[1]

〔摘要〕 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产品导向型转变。崆峒山作为一个以资源特色见长的旅游景区,如何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是旅游经营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崆峒山网络游记为研究样本,梳理崆峒山旅游者行为特征,从旅游感知探讨崆峒山旅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崆峒山旅游进一步提升发展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崆峒山;网络游记;旅游行为;旅游开发

一、前 言

旅游业是甘肃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作为甘肃省旅游业“王牌”的崆峒山风景区,近年来获得了50多个桂冠。崆峒山现象日益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学术界对此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兰州大学商学院的贾艳琴和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的党冰等。贾艳琴的论文《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行为研究》对崆峒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旅游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2];《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从崆峒山文化资源、建设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建议[3];《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和客源市场调查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TCM和CVM方法对崆峒山旅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利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详细分析了其对支付意愿及WTP值的影响[4]。党冰的论文《平凉市崆峒山旅游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主要利用平凉市7县(区)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近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凉市及主要旅游景点崆峒山的气候特征[5]。业界研究者主要是崆峒山管理局局长蔡生虎。他的《深入挖掘崆峒传统文化资源 精心打造以崆峒山为载体的人文生态品牌》一文针对崆峒山景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从目标、统筹、宣传、营销、产品等10个方面提出了对策[6];《平凉市崆峒旅游品牌宣传推介的对策研究》从“多措并举、注重内涵、加大投入、提升水平”等5个方面,提出推介、宣传平凉市崆峒旅游品牌对策[7]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崆峒山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出发,属于资源导向型研究模式。众所周知,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主体,其消费行为特征是关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方法具有目的性明确的优势,但也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向,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旅游者的真实想法。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旅游者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的旅游者表达旅游感知的主要载体。网络游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作者群体广大,读者群体广泛,题材多样,记叙内容较为真实,能真实表达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情况。本文尝试运用网络游记来分析旅游者对崆峒山的旅游感知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崆峒山旅游的进一步开发策略。

二、崆峒山旅游者的构成及其行为特征

笔者近期搜集了从1998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有关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的网络游记,共计128篇。经过分析,可以发现:

(一)旅游者的结构特征

1.客源地特征

128篇游记中的87篇有作者的来源地信息。统计结果表明,崆峒山的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有上海、北京、辽宁、陕西、甘肃、湖北、河南、甘肃、宁夏等省市区(见表1)。其中,陕西、甘肃、宁夏是崆峒山的主要客源地,尤其集中在平凉、西安、兰州等地区。

表1 网络游记所见崆峒山客源地统计

资料来源:依据网络游记整理。

2.职业特征

128篇游记中有68篇涉及旅游者的职业。其中,单位职工32篇、学生26篇、军人5篇、摄影师3篇、道家俗家弟子2篇。距平凉较近的兰州、西安等城市拥有较多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可自由选择的旅游时间,单位职工有相对稳定收入和固定休息时间,因此,大学生和单位职工是游览崆峒山群体的主流。

3.性别、年龄特征

128篇游记中有60篇显示旅游者的性别。其中男性41篇、女性19篇,旅游者男性人数明显多于女性。旅游者年龄集中于16—45岁年龄段,多以中青年为主,孩子和老人偏少。

(二)消费行为特征

1.旅游目的

82篇游记表述了旅游动机。从表2看,观光旅游目的处于绝对的优势,其次是武术文化旅游,而宗教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科学考察等所占比例较小。

表2 网络游记所见崆峒山旅游追求

资料来源:依据网络游记整理。

2.出游组织方式

128篇游记中有62篇表明了旅游者的出游结伴方式。其中,家庭游18篇、单身游12篇、同学游11篇、同事游11篇、战友游3篇、随团旅游3篇、会议游1篇。家庭游、单身游、同学游、同事游是游伴的主要构成形式,这表明崆峒山旅游仍以大众旅行为主。

3.交通工具选择

128篇游记中有60篇交代了旅游者交通工具选择。其中,中巴车39篇、火车15篇、私家车3篇、自行车3篇。中巴车和火车依然是旅游者到崆峒山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私家车、自行车出游是自助游的新亮点。

4.住宿偏好

128篇游记中有21篇显示了旅游者的住宿情况。其中,居住平凉市内五星级宾馆2篇、快捷酒店11篇、景区内的崆峒山庄4篇、寺庙2篇、休息长凳椅1篇。旅游者住宿多求俭省、安全、卫生。

5.逗留时间

128篇游记中有77篇明确旅游者的逗留时间。其中,一日游40篇、两日游32篇、三日游5篇。旅游者在崆峒山景区逗留时间较短,多为一日游、两日游。

6.购物意向

128篇游记中有9篇涉及旅游购物。其中,大理石材料的笔筒3篇、口哨2篇、玉镯1篇、纪念铜牌1篇、松子1篇、石笛1篇。这些商品只有松子是正宗崆峒山旅游商品,购买地点多在景区地摊,旅游者购物意向较淡。

7.景点偏好

统计结果表明,旅游者关注的崆峒山景点众多,主要有雷声峰等19个景点(见表3)。其中,尤以雷声峰、胭脂峡、塔院、皇城、上天梯等景点关注度较高。这表明了旅游者对崆峒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道、释、儒三教文化的喜爱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崆峒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表3 旅游者喜爱景点排名榜

资料来源:依据网络游记整理。

三、崆峒山景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崆峒山以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了众多游客,备受旅游者喜爱。从旅游者对崆峒山旅游消费过程综合评价看,能体现综合满意程度的游记有75篇,其中,“很满意”的有31篇,“满意”的25篇,“一般”的12篇,“不满意”的6篇。尽管旅游者对崆峒山满意度较高,但从游记中发现,崆峒山旅游经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提升

道教文化作为崆峒山最具特色的文化,却未被旅游者全面感知并引起足够的关注。除“黄帝问道”以外,其他如黄龙岭、鼋驮碑、周穆王巡崆峒等传说,在128篇游记中并没有被提及。另外,“八台九宫十二院”中的道教景点,只有王母宫在两篇游记中被提及。道教丰富的文化应该得到充分发掘与宣传,从而加深旅游者的感知印象,增强“道意”,使旅游者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

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威震西陲。崆峒武术是崆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在景区却少有“武意”。“LIWEIPP”游客是阅读金庸武侠小说后才了解崆峒山武术的。而金庸武侠小说中涉及的崆峒武术人物又多为负面,例如受金庸武侠小说影响,“烟雨竹茗”游客认为“崆峒武术在九大门派中名列七八位,而且崆峒派弟子,不是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偷奸耍滑之辈”[8]。为了探究真正的崆峒山武术文化,名为“PPPEACH”的游客特地前往崆峒山,但很遗憾,因为“在崆峒山上没有看到有练武的道士[9]。“辉色心情”游客也具有相同的经历,他说:“此次不远万里来到甘肃平凉,我就是专程来寻崆峒山的。”上山后,他很奇怪,“偌大的崆峒山上,竟然未见一个习武之人。不像天水,城中到处都开设了武校,随时可见飒爽英姿的武者,就连伏羲广场上晨练的老头老太们,也是舞拳弄棒,喊声震天。而崆峒作为江湖第三大门派,怎会如此冷清静谧?崆峒派弟子都上哪儿去了?”[10]历史上崆峒武术是怎样的呢?现代崆峒武术到底如何?需要景区为旅游者进一步提供展示的空间与传播的载体。

崆峒山佛教、儒教与道教三教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和谐气氛,这也是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景象。可是佛教、儒教文化在目前开发中没有得到和谐体现,有游客认为,一些寺庙衰败,佛教文化没有更好地表现出来,亟须挖掘升华[11]

(二)旅游宣传营销有待进一步加强

崆峒山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既然知名度高,应该客流如潮。“高山流水”游客给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画面:“旅游的车辆几乎全是甘肃、宁夏、陕西、内蒙的,别的省份的很少。”他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甘肃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12]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谁先宣传、谁先营销,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游客“LIWEIPP”通过比喻将崆峒山、黄山、武夷山三者作了对比,“把黄山比作公主,武夷山和崆峒山为姐妹,好比大家闺秀”,为什么崆峒山还深藏在闺阁之中,“鲜为人知,这可能与宣传不力有关”[13]

旅游宣传营销不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旅游者获得的信息源减少。身在西安、网名为“甘肃平凉—崆峒山”的游客在出游之前居然不知道崆峒山处于何方[14]

本文分析的128篇游记样本中,有31篇交代了旅游者获得的崆峒山信息源。其中,道教传说11篇(占35.4%)、朋友介绍9篇(占29%)、金庸武侠小说7篇(占22.5%)、网络2篇(占6.4%)、书报1篇(占3.2%)、地图1篇(占3.2%)。崆峒山旅游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传统的道教传说、金庸武侠小说、朋友介绍等,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现代媒体。

(三)景区“冷”“热”不均,有待进一步改善

首先体现在景区的空间结构上。“葵花怒放”游客提到,崆峒山主要景点“八台九院十二宫”与“四岭”、“二峰”,大多集中分布在“五台”景区。五台景区是“热”区,香山景区、胭脂峡景区、弹筝峡景区拥有知名景点较少,是“冷”区[15]。即使在五台“热”景区里也有“冷”、“热”的问题。网名为“道教天下第一名山——崆峒山”的游客在中台看到景象是:“中台是一阔大的场地,停车场、餐饮、住宿、古玩摊点一应俱全,游客熙熙攘攘,热热闹闹。”[16]出了中台,游客不时会有“冷清”感。网名为“峒山游记”的游客写到,静乐宫名字很美丽,当他看到之后便惊呆了:静乐宫只有一间房,混凝土结构,旁有一排小屋,只有一位老妪正在做饭,感觉没有人气[17]。(www.chuimin.cn)

其次在季节分布上。有节事活动时“热”,景区人山人海。如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崆峒山庙会,陕、甘、宁三省十余县游客云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烟灯火数日不衰。非活动期间,景区游客相对稀少,尤其在冬季。正如网名为“FENGZHIGU123”的游客所描述的那样:“在冬天的这个时节,上山的人大约不会多于四五十人,显得更加孤独。”[18]

不同类型的景观,冷热也有差异。在128篇游记中,涉及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12篇,佛教25篇,道教86篇。明显可以看出,游览崆峒山道教景观人数较多,较“热”;游览佛教、儒教景观人数较少,较“冷”。

(四)服务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

通过游客的游记,我们感觉到崆峒山尽管是国家5A景区,但在旅游服务上还有不少值得改善的地方。如门票优惠厚此薄彼。崆峒山旅游景区对持老年证的60岁及以上老人和持学生证的学生实行门票价格优惠政策,这本是件好事,体现了人性化的经营环境。但具体实施起来,该政策仅对甘肃省老年人和学生有效。游客“胡杨林小松”对这现象进行如下评价:“老年证、学生证外省的不管用。只有本省的老年证、学生证才优惠半价。国家5A景区不执行国家标准,却执行甘肃省的标准,这是啥标准?”[19]崆峒山要创国内旅游知名品牌,要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其管理制度就要与国家管理制度接轨,与国际管理接轨,任何经营管理政策都应当公平合理。

一方面,旅游交通配套服务不够及时周全。网名为“辉色心情”的游客写道:“网上自助游崆峒山的那些攻略几乎都是陈旧过期的。”他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有不愉快的崆峒旅游经历:“按照那些攻略的介绍,上崆峒山应先乘坐13路公交车至后山终点站,然后转乘景区电瓶车上中台(20元/人),再从中台自行选择上山顶的路线。可是,这次我乘公交车到了后山,却被告知景区电瓶车的乘车地点更换到崆峒古镇正门了,现在后山只有步行山路,无奈只得悻悻然乘车返回崆峒景区大门,白白浪费一个多小时,真是害人不浅。”[20]特别是在旅游淡季,停开平凉市区到景区的直通车,给外地来崆峒山自助旅游的游客带来很大不便。游客“PPPEACH”是在旅游淡季去崆峒山的,由于旅游班车没有了,他只好花了“几倍”的费用打车前往。

还有当地人私自拉客现象。进入景区买门票是件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当地有些居民乘着旅游景区上下班时间,利用当地人身份,以较便宜的价格拉游客进入景区。网名为“老顽童—悠哉游中国”的游客就看到了这一幕:“在景区门前,有不少游客和上山进香的当地人等候在那里。看来,又是来得有点早了。这时,在景区旁的一些小面的又在开始拉生意,送到山顶,不用买门票,每人30元。景区车只能到中台——又在骗人吧?反正我是不会去坐的。有几位外地游客,挡不住诱惑。和他们侃起价来,最后25元,成交。”[21]私自拉客不仅让景区收益受损,而且还破坏了景区的旅游形象。

四、崆峒山旅游进一步开发的策略

(一)文化提升策略

游客“凡丁”曾经这样指出:“准确定位崆峒山的文化内涵,对于加快平凉整个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要准确定位文化内涵,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文化,对没有利用的文化要挖掘,对已开发的文化要进行提升。

文化挖掘提升的基本原则是以旅游者的旅游感知特征为导向的。崆峒山历史上曾经培育了一批学者、文人,如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符、医学针灸鼻祖皇甫谧、明代前七子李梦阳、“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等。这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因此,有必要挖掘励志文化,把崆峒山打造成青年励志文化基地,鼓励青年奋发读书,立志成才。崆峒山还集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体现了和谐共处的精神。故而挖掘和谐文化,倡导民族、单位、家庭、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型关系,也是崆峒山旅游开发的方向之一。崆峒山山势险峻,高不可攀,树木葱茏,是野外探险爱好者的理想之地。“上天梯”和“通天桥”是著名的有惊无险景点,也可以挖掘其探险文化。

提升崆峒山文化,创意开发是一条重要举措。建议成立崆峒山创意组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如崆峒山文化创意社区、崆峒山艺术之窗、崆峒山艺术家村,以吸引以崆峒山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从事旅游产品研发、景观设计、旅游策划等业务。

(二)多元化的营销开发策略

关于崆峒山旅游宣传问题,游客“高山流水”已经发出“别让像崆峒山这样的美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呼喊声,加强崆峒山旅游宣传营销,刻不容缓[23]。采取多元化营销,是强化景区在旅游者心目中形象的必要举措:

其一,实施特色产品营销。崆峒山旅游景区要依据自身旅游资源条件,依据市场需求,宣传特色旅游产品(如崆峒武术文化之旅、道教文化之旅、养生体验之旅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崆峒山旅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二,实施广告与公关营销。充分利用面向大众型新闻媒体,在中央和各省主要娱乐休闲专栏投放崆峒山旅游广告;同时,积极做好公关营销,依据需要,请国内知名人士做形象代言人,到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上门推介。

其三,实施网络营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社交、营销的重要平台,崆峒山景区尽管已经建立了宣传网站,但主要以介绍为主,内容很简单,缺少与游客互动的栏目。崆峒山除要加强自身的网站建设外,还应在其他著名网站上设置专区,通过开发广告、3D虚拟景区、景区旅游游戏、网络有奖征文比赛等,让游客在网络上体验崆峒山。

其四,实施景区资源整合与联合营销。针对游客在崆峒山滞留时间短及季节性差异大这一特点,崆峒山应和周边旅游景区(如柳湖公园、云崖寺、田家沟生态区以及天水市伏羲庙、麦积山、宁夏六盘山等)联合策划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组成的旅游路线,实施不同的主题旅游,并进行联合营销,以实现各景区景观上的优势互补和客源上的共享。

(三)产品带动景区策略

崆峒山旅游景区之所以存在被旅游者所感知的“冷”“热”不均,究其原因,一是旅游资源禀赋的不均衡,二是人为因素。为促“冷”变“热”,充分利用五台景区、香山景区、胭脂峡景区、弹筝峡景区资源优势,结合季节因素,实施产品导向策略,将各个景区连成一片,应是可行之道。

五台景区是崆峒山较成熟的景区,可以开发如下产品:建立影视基地、定期举办崆峒山饮食文化节、召开国际崆峒武术争霸赛;开发平凉高考状元文化基地;成立崆峒山运动俱乐部,开设滑草、障碍摩托车越野、攀岩等多种运动项目。

香山景区是崆峒山最高峰所在,站在山顶,崆峒山美景尽收眼底。可主要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组织游客在香山观日出、看日落,建设“升仙台”,开发热气球漂流,让游客感受“升仙”快乐;建设“天街”,让游客走在“天街”、住在“天街”、乐在“天街”,有享受神仙生活之感。

水是弹筝峡景区、胭脂峡景区的优势。依据水的特点开发休闲、养生旅游产品,举办主题焰火晚会,开设智者乐水人家、“渔船人家”民俗风情体验区,建立垂钓区、游泳训练基地、水上爱情文化娱乐园、梦幻峡谷。众所周知,煤电、草畜、果菜是崆峒山所属甘肃省平凉市的三大产业,为体现平凉市的地方特色,在这两个景区应尽可能地利用煤电、草畜、果菜三大产业的产品,让游客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享受到当地的物质成果,从而做到以旅游促进煤电、草畜、果菜产业的发展,实现四大产业共赢。

(四)优化旅游软环境策略

旅游业是个具有高度敏感性与脆弱性的行业,旅游软环境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与重游率的重要方面。针对上述游记中所反映的问题,崆峒山及平凉市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接待日,定期进行行风检查评议、旅游投诉分析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景区的经营行为,持续开展“阳光价格”、“公平价格”和诚信经营活动,同时开展不同形式的旅游教育培训活动,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总体形象的进一步提升,是实现崆峒山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之,崆峒山旅游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知名度,今后的开发如能以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更加注重以旅游者的旅游感知为导向,加大挖掘崆峒山历史文化的力度,实施妥善的开发策略,崆峒山旅游一定能更上一层楼,崆峒山景区一定能成为旅游者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 巴兆祥,博士,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王新亮,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硕士,淮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

[2] 贾艳琴、高翔、黄银洲、田雪娇:《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行为研究》,《甘肃科技》2006年第7期。

[3] 贾艳琴:《张培栋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甘肃科技》2006年第7期。

[4] 贾艳琴:《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和客源市场调查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

[5] 党冰等:《平凉市崆峒山旅游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6] 蔡生虎:《深入挖掘崆峒传统文化资源 精心打造以崆峒山为载体的人文生态品牌》,政协甘肃崆峒山委员会,http://www.pingliang.gansu.gov.cn/zx/Detail.asp?Pre_id=0&ID=3&ZW_ID=5139。

[7] 蔡生虎:《平凉市崆峒旅游品牌宣传推介的对策研究》,《平凉日报》2009年12月16日。

[8] 烟雨竹茗:《道教名教崆峒山》,大麦旅游网,2009-08-03,http://travel.damai.cn/scene/note_609891_a0af7a06-d03a-4518-b63a-0be9db0cdc5b.html。

[9] pppeach:《阿里爷爷》,天行健远程智能系统,2009-06-03,http://www.aliyeye.com/article/1619。

[10] 辉色心情:《崆峒山游记》,桂林人论坛,2012-11-04,http://bbs.guilinlife.com/thread-7631926-1-1.html。

[11] 胡杨林小松:《进入我的空间平凉印象之崆峒山》,新浪博客网,2009-03-19,http://blog. sina.com.cn/s/blog_5bc6bd7a0100cee4.html。

[12] 高山流水:《崆峒山游记》,网易博客网,2007-04-03,http://yachanglw123.blog.163.com/blog/static/326668200733103359850/?mode=edit。

[13] LIWEIPP:《甘肃平凉、崆峒山游记》,liweipp的空间,2013-02-16,http://www.yododo. com/blog/0129373141CD4C2FFF8080812932EB2F。

[14] 佚名:《甘肃平凉—崆峒山、崆峒山游记》,汽油价格网,2007-07-08,http://www.qyoo.cn/travel/youjishow.asp?id=482472。

[15] 葵花怒放:《游览甘肃平凉崆峒山归来》,美亚旅游网,2009-06-22,http://www.57023.com/Content/5868.aspx。

[16] 赛马50:《道教天下第一名山—崆峒山、游览崆峒山》,驴评网,2006-07-27,http://www. 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917491.html。

[17] 佚名《峒山游记、崆峒游记三》,我游天下网,2011-09-04,http://www.51tianxia.com/kongtongshan/travel-notes/art2061.htm。

[18] FENGZHIGU123:《孤独旅人名人游记崆峒庙会》,天涯社区网,2012-02-23,http://blog. 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 ID=1902893&Post ID=22061961。

[19] 胡杨林小松:《进入我的空间平凉印象之崆峒山》,新浪博客网,2009-03-19,http://blog. sina.com.cn/s/blog_5bc6bd7a0100cee4.html。

[20] 辉色心情:《崆峒山游记》,《桂林人论坛》,2012-11-04,http://bbs.guilinlife.com/thread-7631926-1-1.html。

[21] 老顽童-悠哉游中国:《烟雨崆峒山》,游多多,2010-03-03,http://www.yododo.com/area/blog/012721F520450D03FF80808127207994。

[22] 凡丁:《说说崆峒山的文化与旅游》,平凉日报网,http://pl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7/10/10/010487227.shtml。

[23] 高山流水:《崆峒山游记》,网易博客网,2007-04-03,http://yachanglw123.blog.163.com/blog/static/326668200733103359850/?mode=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