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智慧旅游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挖掘模式的进一步演进,旅游传播原本圆桌式的平等互动特性逐步转变为因诸多利益集团介入而引发的内涵颠覆式的变革。而旅游由于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从一开始就迅速地成为和互联网同步发展的产业。在这个网络的发展史上,中国难得地以几乎和世界同步的节奏和步伐,进入了因互联网而创造出的全新空间。旅游虚拟社区里依然为“意见领袖”保留了传播的权威地位。......
2023-10-30
李有军[1]
〔摘要〕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紧密相连,产业要素的相互耦合,彼此影响,促进了两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在梳理前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关系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统计文件的指标,构建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值赋权法和耦合评价模型,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南京市2004年到2011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度变化时期分为耦合度快速变化和耦合度缓慢变化两个阶段。2004—2005年为耦合度快速变化阶段,从0.214 7上升到0.491 1;2005—2011年,耦合度变化缓慢,保持在近0.5的水平。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2004—2007年处于失调状态,2008—2011年开始慢慢进入协调状态。
〔关键词〕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耦合模型;协调度
一、引 言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建设,使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才能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这一点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尤为重要。诚然,城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旅游的支撑与促进。文化和旅游具有本质的内在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3]。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以提高附加值,这指明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文化与旅游之间关联性的研究:余洁(2007)认为旅游的商业化开发会制约文化的发展,应该将旅游开发置于文化产业的框架之下[4];陈柳钦(2011)指出文化与旅游具有必然的耦合性[5];朱桂凤(2013)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学理梳理,认为文化是两者耦合的核心因素,经济是表象因素[6]。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途径:朱海英(2013)针对云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面临的环境、机制、人才、创意和企业等难题,认为可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创新耦合机制及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途径为产业耦合发展提供保障[7];吴光玲(2011)以宁德市为例,提出了促进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8];黎洁、李垣(2001)和汪清蓉(2005)分别以云南大理和广东佛山为例,研究了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9]。以上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对文化与旅游之间关系、产业融合发展做出的理论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学者从实证数据的角度出发,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探讨了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性问题。张琰飞、朱海英(201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10]。鲍洪杰、王生鹏(2010)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对甘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11]。张琰飞、朱海英(2012)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1999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12]。高楠、马耀峰等(2013)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3]。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产业概念的界定、特征描述和机制分析上,对两者之间协调关系的分析也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数量较少,针对某一特征历史文化名城的定量研究更是稀少。鉴于此,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评价模型,探讨了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并以典型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为例,对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文化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理 论 基 础
(一)基础概念
文化产业概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伯明翰学派对“文化工业”的学院式研究[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15]。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的界定。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互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动的集合[16]。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同属第三产业,两者皆具有服务行业的特性。旅游产业主要以旅游系统的三个方面——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主体为核心。因而,旅游产业并非传统单一性的产业,而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理解为借助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赖于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因素的支撑,需要旅游产业双方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方能逐步创造新的产品形式或新产业[17]。
(二)协调发展机制
协调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协调发展体现在系统进化的潜力、生机和较强的适应性[18]。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个系统内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共同构建了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张琰飞、朱海英(2013)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依赖于旅游产业的地理空间和市场,体现在两个产业的耦合产品与耦合企业在旅游区域空间的发展。他们分别从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角度论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19]。阎友兵等(2011)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具有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和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20]。吴光玲(2011)从文化与旅游之间不可分割的角度探讨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认为产业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21]。综上所述,文化和旅游两者存在天然的关联性,密不可分。文化既是旅游的最初动机,又是旅游的最终目的。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这在基础上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此外,两者系统中的要素也紧密关联,文化和旅游双方市场的渗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共生、文化传播和旅游营销的互动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两种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思路
在梳理和分析前人关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为了深入判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各自的发展状况以及协调程度,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构建产业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度模型,最终得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度数值,利用它来评价区域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程度。为了更具体客观地反映现实状况,本文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指标体系
产业发展水平反映了产业在不同时期所达到的规模和发展程度,也是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评价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方面,张琰飞、朱海英(2013)针对文化产业构建了文化产业收入、文化产业经营收益、文化产业机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4个一级指标以及14项具体指标,针对旅游产业设定了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企业效益、旅游产业机构、旅游从业人员4个一级指标以及14项具体指标[22]。鲍洪杰、王生鹏(2010)选取了文化产业总增加值、文化企业数等7项文化产业指标,旅游总收入、旅游企业数等6项旅游产业指标来核算产业发展情况[23]。高楠、马耀峰等(2013)在评价旅游产业和城市化协调情况时,选取了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效应4个一级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来评估旅游产业系统[24]。生延超、钟志平(2009)构建了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产业效应4类指标来衡量湖南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25]。由此可见,收入指标和产业相关指标是反映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
鉴于以上基础,本文综合考虑现有指标体系以及相关行业统计标准,按照《南京统计年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旅游经济统计公报以及我国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等文件构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产业方面构建了财务状况、产业规模、业务活动、经济贡献4个一级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旅游产业上选取了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产业规模3个一级指标和9项二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鉴于本研究主要使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故采用熵值赋权法[26]来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评价,以避免一定程度上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具体过程如下:
1.数据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均有差异,所以为消除因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假定文化产业中第i年的第j个指标为Xij,指标中的最大值为Xmax,最小值为Xmin;旅游产业中第i年的第j个指标为Yij,指标中的最大值为Ymax,最小值为Ymin。那么,标准化后的数据X′ij和Y′ij分别为(为了行文方便,后文只提供文化产业指标X的算法,旅游产业Y类似):
其中,i为统计年份,1≤i≤m;j为指标序号,1≤j≤n。
2.指标权重确定
按照熵值法计算方法,首先计算标准化之后第i年的第j个指标X′ij和Y′ij分别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该项指标中标准化之后的比重Pij和Qij,方法如下:
然后,计算第i年的第j个指标的熵值Hj,并且算出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gj;最终,确定第j个指标的权重wj,方法如下:
3.产业发展评估值
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对于各个系统中各个指标的总贡献可以通过线性加权法来计算,因此,可以建立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公式为:
根据函数计算的产业评估值越高,表明该产业发展状况越好;评估值越低,表明该产业发展状况越差。
4.耦合度函数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及其系数模型得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函数,可以得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度函数,公式为:
其中,f(x)和g(y)分别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数值。
5.耦合协调度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发现,可能会存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但耦合度较高的情况,这是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27]。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真实地反映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实际情况,引入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其目的是客观反映城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公式为: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考虑到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来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α和β一般取值0.5。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参考生延超、钟志平(2009)引用的协调度分类标准[28],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度评价标准
(四)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1年的《南京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的南京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南京市旅游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件发布于2004年,因此,本文选择使用2004年开始统计的两产业的发展数据。
四、南京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一)案例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历经六朝,有着近2 500年建城史,如今拥有60多所高校,70多座文物博物馆、纪念场馆,820多家科研机构。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科教资源,使南京市成为知名海内外的“文化之都”。针对当地文化资源特色和文化经济潜能,南京相继出台了《“文化南京”纲要》、《加快发展南京文化产业的意见》、《南京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明确了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产业布局和主要目标。
以此为导向,南京市着力拓展新闻传媒、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工艺美术、会展博览、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传输、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印刷复制、体育健身12个文化产业门类。自2006年起,又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首批资助了31个文化产业项目。南京文化产业的集群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使其逐渐成长为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南京旅游发展状况良好,旅游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旅游规模逐渐扩大。2012年度,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 272.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5.1%;实现旅游创汇13.6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6%;接待入境旅游者162.7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8%;接待国内旅游者7 950.45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0.7%。南京市的旅游重心一直处于市中心,郊区在全市旅游业所占的比重在逐渐缩小。近些年,除了传统的旅游观光型产品外,南京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南京举办的十运会、名城博览会和国际梅花节等大型活动提升了南京的城市知名度,促进了南京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南京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十五”期间,南京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同时对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开发了一大批景区,明孝陵成功申遗,夫子庙、雨花台等七个景点也成功成为国家4A级景区。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景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同景区的整体保护和配套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加强。这些年,南京市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质量的酒店和旅行社数量增多,各项指标在全省旅游城市中名列前茅。
(二)实证分析(www.chuimin.cn)
根据上述分别计算得到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如表1。按照构建的耦合函数和协调度模型,最终得到南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值,以及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
表3 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评价
1.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表3中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评价数值可以得到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4—2011年期间,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两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高达0.991,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图1 南京市2004—2011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评价数值动态曲线
从旅游产业评价函数值变动来看,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现较快上升的趋势。其中,2004—2007年和2009—2011年的发展速度较快,2007—2009年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004年旅游产业评价函数值最低,只有0.003 7,除了星级饭店宾馆数之外,其余8项二级指标均为历年最低。2011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889 0,除星级饭店宾馆数指标外,其余8项指标均为历年最高。从文化产业评价函数值变动情况看,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函数值从2004年的0.072 7增长到2011年的0.914 5,历年的增长幅度几乎保持一致。这说明,在南京市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城市文化产业拥有了良好健康的发展状态。综上所述,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而且两者之间的发展相关性非常高。
2.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
根据表3中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可以得到图2。从图2和表3中可以看出,2004—2011年的耦合度一直处于0.2—0.5。根据图2中耦合度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将耦合度变化时期分为耦合度快速变化和耦合度缓慢变化两个阶段。2004—2005年为耦合度快速变化阶段,从0.214 7直接上升到接近0.5,而从2005年往后一直到2011年,耦合度数值几乎保持稳定在0.5的水平。从耦合协调度曲线来看,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处于0—0.7的区间内,从2004年的0.090 6上升到2011年的0.671 4。其中,从表3中得知,2004—2007年处于失调状态,2008—2011年开始慢慢进入协调状态,但是总体的协调水平还比较低。2008年可以看作耦合协调数值的分界点,2008年之前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比较低,在2004年出现极度失调状态,此后阶段两者协同效应不断增强,到2008年之后开始渐渐走向协调,到2011年呈现出初级协调状态。
图2 南京市2004—2011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曲线
依照各年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三种类型:f(x)>g(x),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型;f(x)=g(x),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步型;f(x)<g(x),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由表2和图1可知,除了2007年、2008年和2010年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型之外,其余年份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均为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这说明南京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阶段落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梳理前人关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关系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和两者融合发展的机制。并且,在现存体系和相关统计文件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值赋权法和耦合评价模型,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南京市2004年到2011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最初动机,又是旅游的最终目的。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相互耦合,彼此影响。文化和旅游双方市场的渗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共生、文化传播和旅游营销的互动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两种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第二,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91,说明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值从2004年的0.003 7上升到2011年的0.889 0,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值从2004年的0.072 7上升到2011年的0.914 5。
第三,南京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耦合度变化时期分为耦合度快速变化和耦合度缓慢变化两个阶段。2004—2005年为耦合度快速变化阶段,从0.214 7上升到接近0.5,2005—2011年,耦合度变化缓慢,保持在0.5的水平。耦合协调度上,2004—2007年处于失调状态,2008—2011年开始慢慢进入协调状态,但是总体的协调水平还比较低。
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研究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了初步的结论。由于产业范畴的不确定性以及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后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将指标细化,使得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 李有军,东南大学旅游学系硕士研究生。
[2]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课题组:《关于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调研报告》,《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3] 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4] 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旅游学刊》2007第10期。
[5] 陈柳钦:《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学习论坛》2011年第9期。
[6] 朱桂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因素之分析》,《学术交流》2013年第4期。
[7] 朱海英:《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第1期。
[8] 吴光玲:《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以宁德市为例》,《企业家天地》2011年第 期。
[9] 黎洁、李垣:《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子》,《思想战线》2001年第1期;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模式研究——以佛山市文化与旅游产业为例》,《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 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2期。
[11] 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8期。
[12] 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13]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旅游学刊》2013年第1期。
[14] 韩骏伟、姜东旭:《区域文化产业》,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15] 朱桂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因素之分析》,《学术交流》2013年第4期。
[16] 韩骏伟、姜东旭:《区域文化产业》,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17] 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12—16页。
[18] 马永红:《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5期。
[19] 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2期。
[20] 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1] 吴光玲:《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以宁德市为例》,《企业家天地》2011年第5期。
[22] 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2期。
[23] 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8期。
[24]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旅游学刊》2013年第1期。
[25] 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8期。
[26] 杨卫红、蔡琦、何永秀等:《北京电网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华东电力》2009年第10期。
[27] 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8期。
[28] 同上。
有关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的文章
由于智慧旅游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挖掘模式的进一步演进,旅游传播原本圆桌式的平等互动特性逐步转变为因诸多利益集团介入而引发的内涵颠覆式的变革。而旅游由于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从一开始就迅速地成为和互联网同步发展的产业。在这个网络的发展史上,中国难得地以几乎和世界同步的节奏和步伐,进入了因互联网而创造出的全新空间。旅游虚拟社区里依然为“意见领袖”保留了传播的权威地位。......
2023-10-30
上海佘山旅游度假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是上海目前仅有的两个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旅游功能区。中短期内,在上海客源市场规模增长既定的情况下,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乐园项目的开业,势必会对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造成客源分流。......
2023-10-30
而对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利于文化产业按照良好的形势发展。与此同时,相应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却没有与其同步发展。文化产业监管体系表现出分工不明确、监管滞后、缺乏活力等问题。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管理因其自身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美国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强调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高度......
2023-10-30
一个典型的事实是,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以年均约13%的速度迅速扩张,增长速度已超过年均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果成立,中国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是多少?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带动效应不强,因为这里囿于统计数据与统计口径的限制,我们无法统计到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带......
2023-10-30
王永刚2013年9月21日,“2013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前沿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这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近40位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或提交了论文。休闲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以“休闲”为中心的伦理观;休闲学的研究,是指向伦理学的。......
2023-10-30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宗教,其中佛教最为主要。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并留下了众多的世界性佛教文化遗产,但国内佛教文化旅游却未因此而风生水起,仍处于发展思路单一、同质化现象普遍、体验性缺乏,甚至存在诸多管理问题的境地。......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