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和中国的发展脉络来看,都市中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和脱钩发展的概念融入城市化、工业化和消费方式发展中。......
2023-10-30
周勍 沈祖祥[1]
〔摘要〕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历经一百四十余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珍贵而璀璨的文化结晶。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杭州在挖掘南宋文化内涵、发展南宋文化旅游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这一命题,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路和策略以供思考。
〔关键词〕 杭州;南宋文化;融合;典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九百多年前宋代词人柳永的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来形容杭州这座美丽富饶的城市,至今都恰如其分。当时的杭州即临安,是南宋王朝的国都,倾全国之力所建,繁华兴盛;如今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华东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文化都会,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文物之邦。同时,她还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品质休闲之城”。
一、杭州南宋文化的历史镜像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北宋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南迁后建都临安,即现今的浙江杭州。自此以后的一百四十余年间,国都所在的这片土地被绚烂辉煌的南宋文化所浸淫,成就了今天杭州旅游文化之“魂”,也奠定了如今杭州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建筑文化
一个朝代的皇城往往是那个时代建筑工艺的精华。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必不可少的就是皇城的建设,虽然皇城在随后的战乱中被毁,但从挖掘出土的遗址和相关古籍的描述中,我们还是可以还原出南宋皇城当时的盛况。公元1138年,北宋康王赵构定都杭州,决定在城南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修建宫城禁苑,遂在隋、唐杭州州治和五代时吴越王钱缪修建的“子城”(宫城)、“罗城”(都城)基础上扩建宫殿。其范围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西麓,南起笤帚湾,北至万松岭,方圆4.5公里,共建殿、堂、楼、阁约130多处;此外,还有华美的御花园直到凤凰山巅。据史书记载,当时南宋皇宫,“宏伟瑰丽,工力精致,金碧流丹,华灿照映,望之真如天宫化成”。当然,除了精美绝伦的皇城之外,杭州城内还有遗存下来的其他南宋古建筑,如在御街里就保留了一些南宋的古建筑遗址。
如今皇城虽已不在,南宋古建筑遗留下来的也是一些遭受破坏的遗址,但其所包含的南宋建筑的精髓对杭州旅游来说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市民文化
南宋由于城市工商贸易的繁荣,封建城市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一个群体性的城市阶层开始萌芽,即市民阶层。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在明初逐渐壮大为新的政治力量,但其端倪却出现于南宋时期。
南宋市民阶层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休闲文化的形成,他们摆脱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别的活动。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茶馆、瓦肆、戏楼、酒楼等一并繁荣起来,杭州城内商贾云集,正如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所描绘:“万物所聚,诸行百市……无一家不买卖者。”[2]在当时皇城外的御街、清河坊都是著名的商贾云集之地,常常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直到一千年之后的今天,这两处依然是杭州城内热闹非凡的商贸街。
时至今日,虽然南宋商贸集市的繁华景象早已褪去,但由南宋而始的休闲文化却一代又一代地在杭州市民中传承下来。
(三)饮食文化
杭州以杭帮菜为主要特色菜式,而杭帮菜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近一千年的南宋。当时临安作为繁华的京都,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各方商贾云集于此,带来了各地不同的菜式,人们取其长处,再融合本地的特色,形成了著名的杭菜。杭州菜历史上分为“湖上”、“城厢”两个流派,前者用料以鱼虾及禽类为主,专攻清炖、嫩熘、生炒等烹饪技法,讲究清、鲜、脆、嫩的口味,注重保留食料的原汁原味;而后者用料以肉类居多,烹调方法以蒸、烩、氽、烧为主,讲究轻油、轻浆、清淡鲜嫩的口味,注重鲜咸合一。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杭州菜吸纳各方特色,融合南北口味,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杭帮菜,成为江浙著名的菜系之一,并成为杭州城内的一种特色文化。
(四)名人文化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南宋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史上,也是一个文人武将辈出的时代。文有范成大、周必大、陆九龄、朱熹、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文天祥、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武有宗泽、李纲、岳飞、岳云、牛皋、张宪、韩世忠、梁红玉等。而杭州作为当时南宋的国都,集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于一体,必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英雄豪杰相聚之地,因而杭州城内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他们历史的印记。
(五)艺术文化
南宋作为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后世流传下来的诗词佳作甚是繁多,其中与杭州相关的也是数不胜数。其中一首《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就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惆怅不已。
另外,已有八百年历史,最具杭州特色的地方曲艺——杭州评话[4]也起源于南宋。它采用杭州地方方言表演,评说历史、讲述故事,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富有浓郁的杭州地方特色,生动反映了杭州的世风民俗。
除了诗词与曲艺之外,南宋的瓷器也是文化的瑰宝。南宋建都杭州之后,在殿中省修内司[5]按北宋旧制度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称为内窑[6];后来又在郊坛建立新官窑。修内司郊坛官窑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黄三色,有冰裂纹,隐纹如鹰爪。明初曹昭《格古论要》曾对官窑瓷做了描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7]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坦斋笔衡》[8]中提到“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为南宋初期设立的第二座官窑,称“郊坛官窑”[9],也位于杭州。
法国著名汉学家贾克·谢和耐(Prof.Jacques Gernet)曾在自己所著中如此评价南宋的文化成就:“十三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丝绸、瓷器),各地出产的专业化等等。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10]由此可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南宋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作为南宋的都城,杭州无疑继承了南宋文化的精髓,是承托这个文化明珠的绝美托盘。
二、杭州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伟大实践
(一)杭州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事例
1.宋城景区
宋城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西南方向,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杭州宋文化旅游的杰出代表。宋城景区立足于杭州这个南宋古都,因而在其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南宋文化的挖掘与体现无疑在其中占据了相当显要的位置。
宋城景区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在景区内打造南宋市井街、《宋城千古情》、“佛山祈福”、南宋美食节、南宋民俗节等具有南宋文化精髓的旅游项目,在建筑样式、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复制模仿,并生动再现了南宋时代的杭州城市生活,可谓形神兼备。特别是大型歌舞演出《宋城千古情》,以千年前南宋鼎盛时期杭州为历史背景起点,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载体,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震撼地再现了千百年前辉煌一时的南宋都城——杭州的盛世场景。据统计,《宋城千古情》每年有300万游客争相观看,推出至今累计演出13 000余场,接待观众3 000余万人次,是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与拉斯维加斯“O”秀、法国“红磨坊”比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11]。宋城景区自1996年5月18日开园以来,运营近十七载,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而2011年接待游客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600万人次。
杭州宋城景区的成功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成功与其说是“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模式的成功,在更深层次上,不如说是将南宋文化与杭州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它不仅是杭州将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更是两者融合发展的佼佼者。
2.南宋御街
御街又叫“天街”[12],专供皇帝车驾通行,显示的是封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杭州临安城的御街南起南宋皇宫北门和宁门外,也就是现在的万松岭南侧的凤凰山脚路口,经过朝天门,也就是现在的鼓楼,往北到达现在的武林门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
作为重要的南宋历史古迹遗存,杭州市市政府从2008年开始就对南宋御街(现杭州市中山路)进行保护性开发规划,要将其打造成“南宋建筑历史博物馆”,再现南宋御街的繁华喧闹。2009年9月30日,经过一年多的保护性开发,精心修缮的南宋御街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游客体验市民生活、品味南宋文化的又一去处。漫步御街,游客与市民可寻访、体验、悠游,细细品味每一栋建筑。“老字号”、青石板、小桥、流水,再现了御街具有南宋特色的古朴韵味,在这里可以体验原汁原味的杭州人生活,感受南宋市井生活的氛围。
南宋御街(中山路)无疑是杭州市又一个重要的南宋文化旅游点,它将南宋御街遗址的保护性开发与休闲品质生活第一街的打造结合起来,赋予历史文化古迹更多的现代旅游要素,这样的结合既有利于南宋遗址的保护,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3.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
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是杭州市将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又一次尝试。作为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杭州在南宋时期无疑迎来了其城市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即杭州)之后,在北宋州治旧址修建宫城禁苑并倾全国之力建造都城临安(即杭州)。后虽因元代的一场大火,南宋的宫城禁苑成为废墟,但留存的遗址依然给后世保留下了一笔可以开发利用的巨大历史财富。
在不断考古挖掘的基础上,杭州市市政府计划以南宋皇城遗址为核心,以南宋杭州城市风貌为主体,兼收并蓄各历史阶段杭州城市的发展情况,将南宋皇城遗址公园打造成一个全方位展示杭州城演变发展的建筑历史博物馆。
在不迁移原住民、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保护性开发建设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将南宋文化融入杭州上城区的城市建设中去,既有利于保证南宋皇城历史文化遗址的规模完整性和原真性,又能够与当地的社区良性互动,实现旅游的良性发展。
当然,除了以上详细列举的三个例子之外,其他诸如清河坊、城隍阁、岳庙等历史文化遗迹近些年来也相继被开发出来,并成为热门的旅游点。从杭州旅游市场的反应来看,毫无疑问,这几年来杭州有关于南宋文化的旅游开发、建设以及运营是相当成功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引人深思的经验。
(二)杭州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杭州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1.文演相融
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文演融合经验,即:寻找一种新的载体。
开发有关历史文化的旅游项目,往往让规划者难以动笔。如何找载体,怎样去展示,都是规划者所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样,杭州南宋文化的旅游开发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www.chuimin.cn)
“宋城模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将古老的南宋文化进行主题文艺的包装,以主题公园和文娱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在宋城景区中全方位地演绎南宋文化。它没有南宋文化的历史遗迹,没有南宋文物的集中展示,甚至它里面所有与南宋有关的东西和事件都是仿制、模仿出来的。但是,它依然取得了成功,因为它有南宋市井街、南宋美食节、南宋民俗节,更有《宋城千古情》。在缺少实体资源依托的情况下,宋城创造性地将南宋文化融入文娱表演之中,将南宋城市风貌以古街、古城的形式再造出来,模拟出南宋的城市意境。
毕竟南宋的繁华已是近千年之前,经过时间的洗礼,能够留存下来的实体资源已是少之又少。要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利用,没有如此庞大的资源载体,就必须去寻找一种新的方式作为依托。宋城模式通过为虚化的南宋文化资源寻找新的载体,以再造古城和文娱演出的方式将南宋文化要素完美地融入旅游之中,这对杭州接下来进一步开发南宋文化旅游资源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2.动静相契
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静相契经验,即:注入活力,将静物盘活。
有关历史文化遗址的旅游总是给人一种只能静止游览的感觉,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游览国内大部分的历史文化遗址,游客只能参观而不能体验和互动。如何给古老的文化以新的活力是摆在杭州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山路和河坊街在南宋时期即是著名的御街和清河坊,是酒楼、茶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南宋古建筑残缺的遗址。如果仅仅是将这些古建筑遗址开发成遗址保护和参观点,这无疑只是南宋文化遗存毫无生命力的老套展示,并不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挑剔的眼光。
在原址上对南宋御街和清河坊复原性的开发,为这两条只剩下遗址的古街重新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南宋,两条古街对于新出现的市民阶层来说,既是一条采办货物的商贸街,也是一处游乐看戏的休闲地。在保证南宋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将这两条南宋古街开发成文化休闲购物一条街——既能够给游客带来时空置换的美妙感觉,感受南宋街市的繁华,又能够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南宋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对于南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来说,它以旅游购物的形式再现了南宋街市的繁华景象;而对于旅游者来说这在满足了购物娱乐需求的同时,又提供了一个接触南宋市民文化的机会。
模拟再现南宋时期的古街景,使“静”的街被赋予“动”的人文活动。这种融合模式既能够在遗存不多的情况下盘活南宋文化遗址,又能够为其增添更多的旅游要素。
3.古今相映
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古今相映经验,即:融入城市,使南宋文化旅游与现代城市协调发展。
作为南宋的都城,杭州有关南宋的历史遗存有很大一部分位于城区之中。如何在现代城市中开发利用南宋文化旅游资源,是杭州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能忽略的又一道尖锐难题。
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的规划开发给我们总结出一条很好的经验。南宋皇城的考古挖掘发现整个皇城及其周边的附属设施,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杭州市上城区的全境范围内,要在保持原貌、不破坏历史遗迹的原则下,开发建设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就必须把整个上城区纳入规划建设的范围。其实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是杭州,作为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古今相映也是一种美。在不迁移规划区内原住民,选择性保留原有建筑和社区的前提下,开发建设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较好地再现了南宋皇城的原址原貌,保护了开发挖掘的南宋皇城遗址;二是尊重和保护了原住民的利益,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使他们也享受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三是避免了大拆大建,没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大手笔的开发建设也需要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在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通过“古今相映”的模式促进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协调发展,是我们可以学习汲取的一种经验。
三、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
要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不应仅仅止步于此,我们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寻得突破:
(一)彰显南宋市民文化,打造自古休闲第一城
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延伸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就是南宋文化与杭州城市旅游的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中的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已露出这方面的端倪,但在力度和示范效应上还需要拔高提升,即要把一脉相承的市民休闲文化注入整个城市性格当中去。
由于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宋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初的市民阶层。这个阶层的出现,反过来又大大活跃了城市经济的活力。这种反推作用,很大一部分表现为新出现的市民阶层身上所具有的类似于现代休闲的一种气质,他们摆脱了传统的农业劳作,对“休闲”有更多的需求。而如今的旅游产业,即将跨入休闲旅游的时代,旅游消费者对休闲的需求越来越高。杭州应利用一脉相承的南宋市民文化的优势,顺应潮流,彰显南宋市民文化,打造自古休闲第一城。
在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中,将南宋的文化融入城市旅游的发展之中,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杭州的南宋市民文化资源,彰显了自古以来杭州所秉承的休闲文化,这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示范价值;二是顺应了休闲旅游即将迎来大发展的潮流,拥有潜能巨大的市场作为依托;三是丰富了杭州南宋文化的旅游要素,凸显了旅游的人文关怀,既照顾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关注了原住民的情感诉求。
(二)高举南宋文化大旗,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宋城”品牌
要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旅游大品牌必不可少,形成合力,方能凸显优势。如今,杭州的南宋文化旅游开发状况就是单体项目效果明显,但在整体品牌上劣势依然存在,不能起到整体的示范作用,这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因此,要打造杭州的“南宋之旅”品牌,还要在以下两方面集中发力:
一是“南宋之旅”品牌要做大,要有量的优势。虽然杭州这些年开发了一些南宋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也较为成功,但作为南宋王朝的旧都,杭州要打造成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就目前的规模来说,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小,就没有集聚效应,没有大品牌优势,打造典范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南宋之旅”品牌要做精,要有质的优势。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点多,规模就大,就有集聚效应;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质好,精品就多,就有示范价值。在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的过程中,大品牌的塑造对每个项目的要求就是要走精品化路线,防止旅游项目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
(三)丰富南宋文化内涵,营造南宋旅游氛围
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还必须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丰富南宋文化内涵,营造南宋旅游氛围。
引进来,丰富杭州南宋文化内涵,还原一个完整的南宋。杭州作为南宋的国都历经一百四十余年,自然保留了众多南宋文化的精粹。但要打造成典范,把范围仅仅限于南宋都城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杭州的典范打造,还需要更多丰富多彩的南宋文化来充实。这种充实既是对杭州南宋文化的补充,又是一种丰富和升华,如可以考虑南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引进。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我国南宋商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打捞出水。整船打捞出来的金、银、铜、铁、瓷器文物达6 000余件。目前这批南宋考古史上的最大发现存放于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杭州要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可以利用南宋都城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引进来。至于引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租借展览,也可以考虑相关项目的打造,从而实现杭州城内南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实体化。
走出去,营造南宋旅游氛围,展现一个独一无二的南宋都城。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必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使这个典范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就目前来看,一个可行的思路是文化上的联合营销,即北宋、南宋文化的联系和互动。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近些年来正在加紧开发北宋文化旅游;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南宋文化的集聚地,是北宋文化的延续和升华。在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其与开封的北宋文化联系起来,在两地的旅游线路和品牌宣传上着重体现。这种联系既可以烘托出一个完整的宋文化,更是可以放大杭州独一无二的南宋都城形象,这样有利于典范效应的扩大。
打造南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杭州典范,既是历史对杭州的赠予,也是时代的要求。在如此好的平台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典范价值体系下的杭州南宋文化旅游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1] 周勍,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硕士研究生。沈祖祥,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
[2]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团行》,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3]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
[4] 杭州评话俗称“大书”,为江南评话的一支。
[5] 官署名,北宋、金、元皆置。宋属将作监,掌宫殿、太庙修缮事务。
[6]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称“南宋官窑”。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7]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中华书局,2012年,第198页。
[8]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4年,第323页。
[9] 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凤凰山发现窑址。
[10]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9页。
[11] 数据来源:杭州宋城景区官方网站,http://www.showhz.com/。
[12] 最常用于指代唐代京城长安外郭城正门明德门与皇城正门朱雀门之间的朱雀大街,亦是唐长安城的中轴线。
有关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的文章
由于智慧旅游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挖掘模式的进一步演进,旅游传播原本圆桌式的平等互动特性逐步转变为因诸多利益集团介入而引发的内涵颠覆式的变革。而旅游由于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从一开始就迅速地成为和互联网同步发展的产业。在这个网络的发展史上,中国难得地以几乎和世界同步的节奏和步伐,进入了因互联网而创造出的全新空间。旅游虚拟社区里依然为“意见领袖”保留了传播的权威地位。......
2023-10-30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宗教,其中佛教最为主要。近两千年来,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并留下了众多的世界性佛教文化遗产,但国内佛教文化旅游却未因此而风生水起,仍处于发展思路单一、同质化现象普遍、体验性缺乏,甚至存在诸多管理问题的境地。......
2023-10-30
而对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利于文化产业按照良好的形势发展。与此同时,相应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却没有与其同步发展。文化产业监管体系表现出分工不明确、监管滞后、缺乏活力等问题。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管理因其自身特征以及发展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美国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强调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高度......
2023-10-30
一个典型的事实是,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以年均约13%的速度迅速扩张,增长速度已超过年均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果成立,中国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是多少?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带动效应不强,因为这里囿于统计数据与统计口径的限制,我们无法统计到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带......
2023-10-30
王永刚2013年9月21日,“2013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前沿问题研究·青年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这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近40位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或提交了论文。休闲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以“休闲”为中心的伦理观;休闲学的研究,是指向伦理学的。......
2023-10-30
本研究以第十四届福建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为契机,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相关理论和统计方法,探讨居民对该活动的感知状况及其形成机理,希望对旅游节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及其可持续发展和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福建妈祖文化旅游节于1994年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创办,至2009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该旅游节于2010年成为......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