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摘要】:上海是中国近代革命、近代工业、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和旅游保护。目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因此,基于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市场视角,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外滩为实证研究案例,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郭英之 欧阳怡 金喜永[1]

〔摘要〕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政府、学界、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的重视,本研究论述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对比,提出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和原则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研究综述

一、引 言

历史文化风貌区不仅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缩影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具有该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近年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政府、学界以及当地居民的重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城市中具有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街道、民俗以及民风;另一方面更可以利用合理的开发和规划赋予历史文化风貌区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效益上更新的定位。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本身就是对立的,所以如何使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和谐统一并且相互促进将决定历史文化风貌区在未来的发展,甚至申遗的成功。因此,科学合理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使旅游开发为旅游保护创造必要的先决条件,更能令旅游保护为旅游开发提供原真性强的旅游资源载体(马晓龙等,2005)[2]

上海是中国近代革命、近代工业、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和旅游保护。目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2003年批准确定了中心城12片,约27平方千米,2005年批准确定了郊区32片,约14平方千米。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12片。

(一)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背景

第一,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经历了时代变迁和岁月的沧桑逐步积累而形成的,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具有的独特历史和传统文化,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和信息代码,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向人们展示着城市的个性和气质,是保持城市活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都市旅游的优质资源。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大规模开发,怎样保护这些历史脉络,保护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区,成为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拟在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导向的意义和模式,归纳和总结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和旅游开发保护存在的困难;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风貌区开发保护的成功经验,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各种利益关系,研究推出能够打造上海旅游新亮点、新名片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组建方案,提炼和归纳出对其他历史风貌区开发保护的思路、坚持的原则、难点的破解等相关的对策和推进步骤;从而走出一条在市场化开发背景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新路子。

第二,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合理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趋势。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成功开发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同样重要,只有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并在开发后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维护,才能使得历史文化风貌区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不仅是旅游市场的需要,也是其自身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既是为了将有历史价值的城市肌理、街区格局和建筑保护下来,也是为了激发区域活力,使过去和现在能够和谐共生,促进城市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保护和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最终实现“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带动旅游业的开发,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这一良性循环(左炀,2011)[3]

第三,面对城市竞争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城市大力打造和提升“城市名片”、“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从盲目追求所谓“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市政广场、景观大道,到重拾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发展各个时期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质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品牌资源之一,得到日益重视(王敏,2012)[4]。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包括43个街坊,总用地面积为100.8公顷,多处繁华的市级商业中心在此集聚。外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心城优秀近代建筑最集中、历史风貌特征最为显著、风貌价值最高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徐立勋,2010)[5]。作为上海重要的都市文化遗产,外滩延续了城市景观的符号性和识别性,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也是城市形象品牌塑造的有力工具。因此,基于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市场视角,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外滩为实证研究案例,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了喜人的进步,其中公民出游机会和出游率的增长就是一个显著的证明,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迅速发展起来以后,得到了更加有力的表现。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步,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了社会性的重大调整变革,旅游业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和理论要求也随之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吴必虎,2001)[6]。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强烈文化特色,可以作为景区供各地游客拜访的城市区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有利于国外游客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地各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丰富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也意义重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旅游开发,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并为保护提供内生性的经济支持,使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意义

首先,本研究对于提升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市场竞争力会有所裨益。本研究可有助于提升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市场竞争优势,避免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边缘化、盲从化或西洋化,提升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远程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本研究有助于增加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形象营销力。此外,本研究有助于从战略的高度,保留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朴实性和传统性,为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文化形象营销战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其次,本研究有助于吸引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中外客源流。本研究可强化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整合力,增强上海国际旅游城市的文化亲和力,极大地提高中外游客对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旅游到访率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本研究立足于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和梳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资源分布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立足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提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对策和总体方案。

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等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远远超过其拥有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落后的国家或城市,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国外此类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基于供给市场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如Callegari(2003)[7]探索了意大利沿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理分布特征、历史文化特征、线路开发可能性、最优化整合管理框架和规划。Xie(2006)[8]评估了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的吉普博物馆历史文化风貌区6大关键属性和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Al-hagla(2010)[9]评述了黎巴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潜力与相应策略。Litvin (2005)[10]则分析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历史街区查尔斯顿国王街的振兴项目进展、城市零售核心的保护与文化历史街区的吸引力。Choi等(2010)[11]通过选择模型法,研究了澳大利亚旧议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经济价值评估和管理政策建议。

第二,基于需求市场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即通过对旅游者、社区居民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不同细分群体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市场需求。如Ramsey和Everitt(2008)[12]中美洲的伯利兹为例,实地调研了玛雅遗址的考古开发和营销推广,分析了对旅游者的积极与消极影响。Nicholas等(2009)[13]以皮通山为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认为居民参与的明显缺失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Jimura(2011)[14]日本荻町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研究了社区居民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态度变化,提出了保护规划和综合旅游管理策略。

第三,基于保护视角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是国际性课题,世界各国和城市会依据不同国情采取相应的科学保护对策。国外此类研究主要分两类:一是关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开发的保护研究。此类保护研究始于20世纪中后期,研究内容主要在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政策(Strange, 1996)[15]、保护方法(Sutton,2002)[16]、保护规划(Kozlowski,2007)[17]、保护评价(Mazzanti,2003)[18]等方面。二是从保护与复兴角度,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如Bedate(2004)[19]、Doratil(2004)[20]分别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居民态度等不同尺度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形态、情感功能等方面的保护。

2.国内研究综述

第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开发研究。于莉、黄宏智(2006)[21]从规划实践角度探讨,以上海浦东高桥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研究了历史建筑在历史风貌区的更新途径。向晨曦等(2007)[22]研究了上海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空间形态,以及蕴涵的显性物质环境和隐性文化要素,认为对传统街区要素进行挖掘、整合和现代衍生才是根本出路。夏青、王婷娟(2007)[23]通过对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和上海“新天地”的案例分析,对重视人文因素的整体保护和偏重商业利益的开发机制两种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王辉、魏农建(2009)[24]基于对上海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实地调研,探讨了仓城漕运文化的商业化思路、文化蕴涵、整体营造、产品服务,以及对历史文化产业集群的商业化发展战略。王敏(2012)[25]分析了“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品牌特征,研究了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开发策略。

第二,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研究。金倩(2005)[26]、黄婧(2007)[27]从上海“新天地”开发入手,研究了“新天地”的遗产保护方式、经济价值、产品营销策略等。李萌、徐慧霞(2007)[28]探讨了上海石库门如何基于“内部功能转换”和“外部角色创新”两个方面,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陈佳■(2007)[29]认为保持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既可以延续城市历史风貌,也可以节约土地。周俭、陈亚斌(2007)[30]以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街区为例,探讨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概念的城市设计过程类型运用。朱雷、许清风(2008)[31]研究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历史风貌建筑现状、建筑评估、改造利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张松(2011)[32]分析了上海历史风貌区的形成过程、主要特征、意义作用和面临的问题。万勇等(2011)[33]进行了上海市五原路历史风貌与保护策略研究。谷志旺、高骏(2011)[34]对思南路历史风貌区别墅群的保护与修缮进行了探讨。总之,由于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复杂多样,每个风貌区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保护规划在统一的规划框架下,必须有不同的变化和侧重。分类比较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归纳总结,完善保护规划体系,使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更加易于推广(陈飞、阮仪三,2008)[35]

(二)国内外研究方法异同

第一,国外同类研究的述评。一是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开发、需求参与、历史文化真实性和保护性等研究,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点、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二是从研究视角而言,特别重视基于社区居民参与和旅游者态度等需求市场,从政府、企业开发商、社区居民、游客等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实证性研究;三是从研究方法而言,偏重于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不但有定性研究,而且有定量研究;四是从研究结果而言,依赖于市场抽样调查数据,运用理论建模、定量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五是从研究对策而言,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实质性保护细分目标与定位战略,其政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国内同类研究的述评。国内同类研究无论在研究内容的原创性,还是研究方法的学术性,都与国外同类研究有一定的差异。一是从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同类研究绝大多数是从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供给市场出发的定性研究,大部分建立在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二是从研究方法而言,多以文献研究理论分析为主,主要运用思辨性研究方法;三是从研究视角而言,鲜有客观性的客源需求市场抽样调查;四是从研究结果而言,主要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开发提出宏观发展战略及对策,其研究结果具有主观性;五是从研究对策而言,鲜有上升到宏观战略的角度,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对策建议和总体方案,进行客观而深入的可操作性研究。

三、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综合立体方案

(一)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第一,运用区域经济学。立足于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研究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是充分利用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江浙两省历史文化的互补性,联合制作具有上海和长三角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产品、线路和品牌;二是以江浙文化资源为圈层,带动长江黄金水道线上历史文化资源的立体开发;三是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可依托中华民族5 000年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宝藏的整合开发;四是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色文化可以充分吸收世界文化资源精髓,以增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华夏文明之都和世界文化之都的吸引力。

第二,运用三论综合法。立足于上海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方法论等三论综合法,以上海现代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为依托,以上海旅游城市环境、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特色资源为基础,突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六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绘好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画,办好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节,做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色篇,拓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生态游,连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产业线,挖深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会商路;实施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精品名牌工程,着力推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精品线路,使其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精品为龙头,以上海品牌级文化线路为主干,以长三角历史文化为联动,以民族历史文化为导向,以全球历史文化为背景,建立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立体格局。

(二)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第一,重视调研博弈主体诉求。在外滩的旅游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博弈作用系统的重要因素和节点,征询博弈利益相关方意见,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全面了解政府、开发商、居民、专业机构游客等各方真实想法,畅通信息通道,实现信息公开,为外滩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寻求最优化的开发与保护博弈方案。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选择中,要找寻各方博弈主体的均衡点,通过多方共赢来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第二,加强开发保护互融意识。建立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意识到开发与保护应该同时进行,而不是先开发后保护,甚至是只开发不保护,才能防止给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相关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历史文化风貌区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第三,促进开发保护法规建设。在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实践中,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保障。因此,制定并规范开发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促进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顺利进行,做到有法可依、便于管理。

第四,拓宽相关资金筹措渠道。在进行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过程中,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针对旅游保护这一环节,只有有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才能实施针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维护。

第五,化整为零促进社会进步。曹阳(2002)[36]提出,在中国大陆,区域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相当大,就正式的制度规则层面而言,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区域政府的小规则,“大政府”占用过多的社会经济资源,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设租”、“寻租”机会,加重了区域内生产者与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成本,挫伤了他们创造财富、创造利润的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大政府”为“小政府”,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祝光耀(2002)[37]指出,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地涌现了一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先进典型,并在其行业内外和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各地一些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有力地推动了有关问题的解决。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提出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地区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钟勉、刘家强,2002)[38]

第六,借势媒体传播树立形象。张安(2001)[39]指出,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人们对任何已知的旅游地都有一定的感知、认识及评价,这种感知和信念形成旅游地形象,植根于人们脑海中,产生“先入效应”。旅游地形象实质是旅游地的历史状况、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在社会公众主观上的反映,属于观念形态,包括感知和评价两个层面。旅游地形象评价虽然以旅游地实态为客观基础,但同时又受到评价者的情感、兴趣和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在对具体实践进行形象概括的同时,投射了评价者的主观愿望和倾向。张生祥、何晶(2002)[40]认为,区域传播学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对区域传播问题的切入深化,这必然要求在研究中以区域作为独立的研究单元,体现出某种封闭性;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联系。Bello (2002)[41]指出,文化类型的旅游者关注艺术产品、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拜访历史及考古遗址,参加节事活动或民间活动等,反映了他们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游览动机。此外,可针对不同目的进行分类:根据日常生活方式进行人口分类;根据生活方式特征,对产品或服务的关注点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其中,生活方式的特征要素有:爱好、观点、活动等,其影响的旅游(短途或长途)行为要素包括旅游目的地、接待、交通方式、公司及动机等。依据旅游者行为细分的类型有:恋家者、理想者、自治者(独立者)、享乐者和保守者,应对每一类型的旅游者进行特征、旅游(短途以及长途)行为的分析。Berthon等(2001)[42]提出,互联网这类新的传播媒介在旅游产业价值链(目的地、国内旅游运营商IBTO、旅行社、旅游者等)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第七,愿景管理挖掘社区内涵。杨新军、刘军民(2001)[43]提出,如果致力于城市独特景观的营建,旅游将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充实具有号召力的、可信的、简单而颇具个性的、区别于其他目的地的形象。可以通过宣传口号、视觉形象特征或一系列节事活动传播给潜在的客源市场。城市旅游发展必须成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居民都能从城市旅游开发中获益,以促进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具有地方性和独特性,其中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与适当修复,重点在于把握其文化内涵,真正体现出能代表该城市文化的一些重要表征和风貌。张安(2001)[44]提出,旅游地形象评价和旅游地形象期望越高,社区成员越感到光荣和自豪,同时也就越珍惜,并自觉以自己的言行维护该旅游地的良好形象,产生“皮革马利翁效应”。例如,北京旅游业提出的定位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首都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目标是建成亚太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和具有东方特色的一流国际旅游名城,开发措施有:保持北京城固有的风貌;加强文化旅游的规划与研究;发掘、整理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项目,增加体现民俗风情方面的文化旅游项目;展销民间工艺制作,发展旅游商品生产;提高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及旅游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管理好文化旅游市场;景点建设要突出文化内涵(蒙吉军、崔凤军,2001)[45]

总之,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和旅游保护能够促进区域形成开放意识,使上海市的历史文化风貌这类旅游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并且与区域中其他类型的产业部门形成联动效应。在旅游开发中,应该首先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在进行各类型旅游开发时应认识到最大受益者应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居民;相应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居民应该有旅游开发的前卫意识,以及旅游保护的自觉意识。其次,传媒在旅游开发及旅游保护中应该进行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在报道时应时刻提醒伦理责任,避免社会群体认知产生错误影响或导向。最后,政府在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旅游开发和旅游保护中应积极引导,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社会消费的转型,历史文化风貌区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和文化特质而被商业资本重新发现,发生了空间与功能的重塑;而旅游是功能重塑的一个有效方式,对历史风貌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进行跨学科的讨论和探讨,将有助于实现历史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公共的城市文化空间,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多重共享。旅游开发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若开发商忽略保护这一环节,只是一味地注重眼前利益,将会严重地破坏历史风貌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若只注重旅游保护,而不对旅游进行合理的开发,也会使得历史风貌区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促进历史风貌区的良好发展。

[1] 郭英之,博士,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欧阳怡,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博士研究生。金喜永,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博士研究生。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HKXYB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54、71073029)、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旅游局资助,特致以谢意。

[2] 马晓龙、吴必虎:《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协同——以北京大栅栏为例》,《城市保护与更新》2005年第9期。

[3] 左炀:《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7期。(www.chuimin.cn)

[4] 王敏:《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更新的品牌策略——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3期。

[5] 徐立勋:《外滩12号大楼——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建筑代表》,《城建档案》2010年第3期。

[6]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地理研究》2001年第1期。

[7] Callegari 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Italian coastal cultural heritage:a Ligurian case study,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3,4(1):49-56.

[8] Xie P.F.,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Ohio,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321-1330.

[9] Khalid S.Al-hagla,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areas using the tourist trail approach:a case stud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development(CHUD)project in Saida, Lebanon,Cities,2010,27(4):234-248.

[10] Litvin S.W.,Streetscape improvements in an historic tourist city a second visit to King Street, Charleston,South Carolina,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421-429.

[11] Andy S.Choi,Brent W.Ritchie,Franco Papandrea,Jeff Bennett,Economic valu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a choice modeling approach,Tourism Management,2010,31(2):213-220.

[12] Doug Ramsey,John Everitt,If you dig it,they will come!Archaeology heritage sit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lize,Central America,Tourism Management,2008,29(5):909-916.

[13] Lorraine Nadia Nicholas,Brijesh Thapa,Yong Jae Ko,Residents’perspectives of a world heritage site:the pitons management area,St.Luci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 (3):390-412.

[14] Takamitsu Jimura,The impact of world heritage site designation on local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of Ogimachi,Shirakawa-mura,Japan,Tourism Management,2011,32(2):288-296.

[15] Strange I.,Local politics,new agendas and strategies for cultural change in English historic cities,Cities,1996,13(3):431-437.

[16] Sutton K.,Wael Fahmi,The cultural rehabilitation of Old Cairo,Habitat International,2002, 26(1):73-93.

[17] Kozlowski J.,and Vass Bowen N.,Buffering external threats to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reas:aplanners perspectiv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37(2):245-267.

[18] Mazzanti M.,Valu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a multiattribute frame work micro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Sociol Economics,2003,32(4):549-569.

[19] Bedate A.,Herrero L.C.Sanz J.A.,Economic valu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application to four case studies in Spain,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4,12(5):101-111.

[20] Naciye Doratil,An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n historic urban quarters:a case study of the Walled City of Nicosia,North Cyprus,Cities,2004,21(4):329-248.

[21] 于莉、黄宏智:《制约与促进:上海郊区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关系研究:以上海浦东高桥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第4期。

[22] 向晨曦、李冬冬:《传统·时尚街区空间形态研究》,《华中建筑》2007年第11期。

[23] 夏青、王婷娟:《对历史地段保护与开发的再认识》,《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4] 王辉、魏农建:《论上海仓城漕运文化的商业化及其效益》,《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5] 王敏:《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更新的品牌策略——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3期。

[26] 金倩:《试论城市休闲娱乐类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7]黄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价值:以上海“新天地”开发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8] 李萌、徐慧霞:《论城市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以上海石库门为例》,《学术交流》2007年第10期。

[29] 陈佳:《保持城市历史风貌区的建筑密度——以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为例》,《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第S1期。

[30] 周俭、陈亚斌:《类型学思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运用:以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街区城市设计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1期。

[31] 朱雷、许清风:《历史风貌建筑的评估、改造利用和保护》,《上海建设科技》2008年第5期。

[32] 张松:《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第4期。

[33] 万勇、李书音、沈志联:《上海市五原路历史风貌与保护策略研究》,《中国名城》2011年第12期。

[34] 谷志旺、高骏:《思南路历史风貌区别墅群的保护与修缮》,《上海建设科技》2011年第3期。

[35] 陈飞、阮仪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分类比较与保护规划的应对》,《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第2期。

[36] 曹阳:《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政府规模逆相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7] 祝光耀:《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2年第9期。

[38] 钟勉、刘家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39] 张安:《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及其实践意义》,《旅游学刊》2001年第3期。

[40] 张生祥、何晶:《试论区域传播学》,《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1] Laurentino Bello.The construct“lifestyle”in market segment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36(2):51-85.

[42] Pierre Berthon,Leyland Pitt,Michael Ewing,and Julie Napoli.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distribution value chain:the case of the South African tourism industry,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1,18(4):420-431.

[43] 杨新军、刘军民:《城市旅游开发中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4] 张安:《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及其实践意义》,《旅游学刊》2001年第3期。

[45] 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