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都面对一个共同的矛盾: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严格地说,这些我们只能认为是中国戏曲的萌芽,尚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品种。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到此时,中国戏曲方告形成。观众看戏在三面围观。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家家户户都在唱“收拾起”、“不提防”,可见当时戏曲之深入人心、流传广泛。......
2023-10-29
图8-16 斯美塔那肖像
图8-17 德沃夏克肖像
19世纪音乐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民族主义音乐的兴起。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音乐中的民族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自然而然地存在,但是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相结合,与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思潮”,并且广泛地出现于欧洲各地,这就是19世纪的特殊现象了。可以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音乐的主流是德奥的交响乐传统、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传统。一些在政治上相对软弱、经济上相对落后国家的音乐家们,基本上是这些传统的追随者。是19世纪后半叶各国的“民族乐派”把新的声音、新的精神带到了欧洲乐坛上,极大地丰富了欧洲音乐语言。
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美塔那(Smetana,1824—1884,见图8-16)和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见图8-17)。
斯美塔那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这位热爱祖国、渴望摆脱奥地利专制统治、向往真正自由独立的音乐家,不仅亲身参加过街垒战斗,更用音乐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正是从他开始,捷克音乐家挣脱了德奥音乐文化体系的局限,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响亮的声音。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全曲一共有六部交响诗,从不同的角度——历史、风光、传说——赞美祖国,其中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最受人们喜爱,在作品扉页上作曲家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
沃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逡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庄稼地,饱揽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曲在河水的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沃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巉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尔后,河水越加壮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现出它的全部瑰丽和庄严。沃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激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
乐曲先是从潺潺流淌的“小溪”开始,很快,河流的主题明朗地出现了,它带着快乐和自豪向前涌流,途经森林、村庄、峡谷,一边聆听着各种美妙的声音,一边成长壮大,直到成为气势磅礴的大河,令人心潮澎湃。
谱例三十八: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流”主题
曲例三十九: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流”主题
德沃夏克是斯美塔那开创的民族化道路的直接继承人。他写于美国的《自新世界》交响曲于1893年冬天在纽约首演之后,美国人兴奋地宣称:这是一部美国的交响曲!而德沃夏克的回答是:无论我在什么地方创作,我写的永远是真正的捷克的音乐。
德沃夏克继承了斯美塔那的道路,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仅有着浓郁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还融合了周边其他斯拉夫国家的音乐风格,如他的16首《斯拉夫舞曲》,是一组色彩绚烂、风格清新的作品,展示了东欧音乐独有的特色。
1892—1895年间,他被聘为美国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就是在对这片新兴国土的了解和对自己家乡的深切怀念之中,他写下了《自新世界》交响曲、“美国”弦乐四重奏,以及大提琴协奏曲等精彩的作品。对于歌剧体裁,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水仙女》是捷克民族歌剧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咏叹调《月亮颂》是所有喜爱歌剧和声乐艺术的人心中的珍藏。
《自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了勇士精神,它或许是德沃夏克对美国这个新生国家的第一印象:
谱例三十九: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曲例四十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第二乐章一下子把听众带到了暗淡、悲伤的情调中。这里的主题是德沃夏克在对美国黑人民歌作了深刻了解之后创作的,后来他的一个学生将它填上歌词,在美国广泛传唱,以至于被误认为是德沃夏克将美国民歌当作了交响曲的素材。这个乐章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美国黑人的深深同情。
谱例四十: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
曲例四十一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
第三乐章非常活跃,其中的好几个主题都带有捷克民间舞曲特色,这是作曲家怀乡情绪的寄托。第四乐章是辉煌的终曲,德沃夏克将前面几个乐章的主题结合到了一起,在更加热烈的高潮中结束了整部作品。
图8-18 格林卡肖像
图8-19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是格林卡(Glinka,1804—1857,见图8-18)。当他的第一部带有民族色彩的歌剧《伊凡·苏萨宁》[21]出现在俄罗斯舞台上时,被那些崇尚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贵族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国内的进步知识分子给了他有力的支持。接着,第二部以普希金诗歌为基础而创作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更加鲜明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登上了舞台,它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大力发展。由此,格林卡为俄罗斯音乐的民族化道路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继承格林卡创作道路的一个作曲家群体被尊称为“强力集团”,也叫作“五人团”。其中除了巴拉基列夫(Balakirev,1837—1910)是以音乐为专业,另外四个成员都是业余出身、业余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22]
鲍罗廷(Borodin,1833—1887),是圣彼得堡医学院的化学教授,有杰出的专业著作,同时他更是一个成功的作曲家,业余时间创作了交响曲、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曲、歌剧,精力之充沛令人惊叹。他的歌剧《伊戈尔王》是一部色彩绚烂的杰作,在音乐会上常可听见其中脍炙人口的段落,而管弦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则是一部令人遐想的音画(详细介绍见本书上编“音乐的结构”)。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见图8-19)曾是一位海军军官,在经过勤奋的自学和创作之后,得到了专业音乐圈子的承认,27岁时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的旋律写作相当出色,最精彩的作曲技法是配器[23];他写有多部俄罗斯童话题材的歌剧,像《金鸡》、《萨尔丹沙皇的故事》等。最受人欢迎、演奏最多的是根据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的几个场景而写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浩瀚无垠、变化多端的大海和冒险家辛伯达一往无前的航船,几位出家王子惊险的遭遇,青年王子和公主纯洁的爱情,巴格达集市的喧哗以及辛伯达最终的遇难,在他的笔下是那样传神,听者会不知不觉地跟随着他的音乐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非常精彩的是这些风格迥然不同的乐章,其材料基本上都是派生自全曲引子中的两个主题,一个是严峻甚至粗暴的“苏丹王”主题:
谱例四十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苏丹王”主题
曲例四十二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苏丹王主题(www.chuimin.cn)
另一个主题是聪慧的王妃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旋律娇媚柔婉,就像是她讲故事时娓娓道来的口吻。它是在竖琴陪衬下的一段小提琴独奏,与苏丹王的冷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谱例四十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王妃”主题
曲例四十三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王妃”主题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1839—1881,见图8-20)是五人团中最具个性的作曲家。作为贵族,他率先解放自己的农奴,后来竟因破产而穷困潦倒;作为音乐家,他关注的是普通农民的生活和他们吟唱的朴素曲调,他从不追求赏心悦耳,反倒把人民的痛苦和呐喊写进了作品中。他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以普希金的历史诗剧为基础创作的,围绕着发生在1600年的一桩谋杀皇位继承人的事件,深刻揭露了沙皇时代的黑暗政治以及老百姓贫穷痛苦的生活。穆索尔斯基用辛辣而沉重的笔调把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农民的深深同情统统写进了这部歌剧,音乐相当独特,在精神上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它不仅被认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歌剧,同时也是欧洲歌剧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之作。
图8-20 穆索尔斯基肖像
穆索尔斯基的另一部杰作是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24],这是他在看了好友哈特曼的遗作展之后获得的音乐灵感,十几首小曲各具特色,仿佛是一幅俄罗斯风景画长卷。英年早逝的哈特曼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遗作包括素描、水彩、工艺设计、服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穆索尔斯基的音乐笔法出神入化,使哈特曼的画作栩栩如生,那个外表丑陋内心悲戚的《侏儒》,在拖沓摇曳的步伐节奏和崎岖怪诞的旋律声中,向着我们走来;而那架笨重的《牛车》则在隆隆的轮子滚动声中从远处走近又走远,沉闷的音色和叹息般的曲调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俄罗斯农民贫穷、暗淡的日子;处于社会阶层两极端的《两个犹太人》,一个由音响饱满的齐奏、蛮横的旋律塑造得肠肥脑满,颐指气使,另一个则被单薄颤抖的音型刻画得瘦骨嶙峋,泣不成声,分明是一幅令人深思的市井图。《古堡》有种伤感美,《鸡雏的舞蹈》充满了诙谐的情趣,《墓穴》令人深思,《鸟爪上的小屋》气势汹汹,终曲《基辅的城门》则是气势恢宏、庄重肃穆,令人不禁对俄罗斯的伟大传统肃然起敬。如果听得仔细,会在这一段段的“音乐图画”中“看”到作曲家本人的形象,听到他的思索——这是从一开始就出现并贯穿全曲的“漫步主题”,有时闲庭信步,有时驻足凝神,还有时阔步前行,把作曲家的心态和每一个音乐段落中的情感、气氛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同时也使全曲获得了有机的联系。
谱例四十三: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漫步主题”
曲例四十四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漫步主题
五人团的创作以及他们活跃的社会活动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其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建立了一个音乐教育学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而穆索尔斯基极具个性的音乐语汇对于20世纪欧洲音乐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
图8-21 柴科夫斯基肖像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见图8-21)这个名字几乎就是浪漫风格音乐的代名词,他那舒展悠扬的旋律、起伏不断的情感浪潮总是会给听者带来充分的心灵激荡。他又是悲剧艺术家的典型,那部辞世之作《悲怆》交响曲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使他们泪洒衣襟。他从来没有像五人团的成员那样宣称自己的创作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目的,但我们分明在他的音乐声中,听到他那颗忠实于俄罗斯的心灵所唱出的最深情的歌。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可能是世界上所有作品中上演率最高的。其中最可爱的音乐是三部童话题材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鲜艳的色彩、活泼的节奏、如梦般的飘逸,会把观众带到幻想的境界中去体验纯真无邪的情感。明朗多姿的钢琴组曲《四季》,把他对俄罗斯大自然由衷的热爱表现得生动而令人陶醉。气势磅礴的钢琴协奏曲,温暖亲切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所有演奏家都不会放过的经典曲目,歌剧《黑桃皇后》、《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看做是俄罗斯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辉煌热烈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庄严的《1812年序曲》、令人肝肠寸断的交响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音乐会上管弦乐体裁中最有现场效果的作品。“如歌的行板”是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一个乐章,它用了一条古老的俄罗斯民歌作主题,朴素而深情的旋律用那种温柔的声音演奏出来,据说曾让大文豪托尔斯泰潸然落泪,他欷歔道:我触摸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内心。
六部交响曲中,第四交响曲题献给了始终未曾谋面的挚友、知音、“我最好的朋友”梅克夫人,这位高贵的妇女曾在柴科夫斯基最困难的时期伸出慷慨的手,使他得以专心投入创作。在给这位夫人的信中,他写道:
我们的交响曲是可以有标题的,也就是说,它的内容可以用语言来解释。所以我想为您——单独为您——解释全曲各乐章的意义。⋯⋯引子是这部交响曲的核心、精髓、中心乐思。它代表命运,亦即追求幸福的阻碍,它是破坏宁静与安慰的力量⋯⋯就像“达摩克利斯的剑”悬在头顶,不断地威胁着人的灵魂。⋯⋯第一主题象征着无论人们怎样抗争,还是不能逃脱它的淫威,只能逃避于梦幻之中。第二主题是一个温柔甜美的梦,光明的世界仿佛在向我召唤。然而它只是个梦,命运将我们唤醒,让我们再度面对残酷的现实⋯⋯
第二乐章呈现了悲哀的另一面。一个疲劳的人深夜回到孤独的家中,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忧愁包围。他想读书,书却从手中滑落,万千思绪纷涌,一幕幕往事掠过眼前,令人伤感,虽然也有一丝甜蜜。⋯⋯不再有面对新生活的意志和勇气,生活对我们而言,的确是太疲倦了。
第三乐章的情绪并不明确,这里只是浮现出一些飘逸不定的形象,就像人们喝醉的时候脑海中的模糊景象。时而明朗快活,时而悲叹忧伤,迷惘之中,突然传来农民们的歌唱和远处军队的奏乐声。
第四乐章,⋯⋯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出快乐的理由的话,就放眼四周,到人群中去吧,看,他们是何等快乐!这是对民众狂欢场面的描绘。然而,在我们忘情之时,命运主题又一次出现了,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的寂寞哀伤,他们仍在纵情狂欢。⋯⋯为人类的幸福而高兴吧,或许那样你能获得新生。
谱例四十四: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引子(“命运”动机)
曲例四十五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引子(命运,动机)
谱例四十五: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副题(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棵小白桦》)
曲例四十六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副题(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棵小白桦》)
北欧音乐文化比起西欧来,曾明显滞后,这与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很长时间以来他们的音乐是在追随西欧、模仿德奥传统。局面的改变是在19世纪中叶,两位作曲家的成就使北欧的音乐文化开始受到瞩目。
图8-22 格里格肖像
像所有的音乐学子一样,挪威作曲家格里格(Gireg,1843—1907,见图8-22)在少年时期就被送到了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正规的训练,完整的德奥音乐体系使他获得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回国之后,他的兴趣就转移到了挪威民间音乐上,在农民们唱歌跳舞的篝火旁,在乡间愉快的聚会场合,总是可以看见他热切的眼神。经过一段时间的采风和研究,他找到了一条与前辈们不同的道路,这就是将民间音乐独特的语汇与西欧传统技法融合到一起。从他善良温和的性格出发,小型器乐曲和抒情歌曲成为他最恰当的表现形式。为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在编成两部组曲之后,成为受人喜爱的音乐会曲目,其中的《朝景》、《阿尼特拉之舞》、《在山大王的宫中》、《索尔维格之歌》等,虽然都只有几分钟的篇幅,但都是管弦乐中的精品。他全部创作中最大型的体裁是一部钢琴协奏曲,与德奥风格相比,它更多的是抒情性,其浪漫的诗意和高雅的格调使它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优秀的协奏曲之一。
图8-23 西贝柳斯肖像
作曲家西贝柳斯(Sibelius,1865—1957,见图8-23)是芬兰人民的骄傲。在他的音乐中,你可以“看”到他所深深热爱的浩瀚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大海,那种在北欧大自然中培养出来的沉静与激情相交织的性格有着非凡的魅力。芬兰民族充满神秘感的民间传奇和沉重的历史在西贝柳斯作品中是永恒的主题,他的交响诗《图翁内拉的天鹅》等四部曲是来源于芬兰古老的史诗,而《芬兰颂》则是一篇战斗檄文,是对当时统治芬兰的沙皇政府的抗议,其强烈的情绪使它一度被禁演。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浪漫精神的典型代表,独奏部分的旋律写得恣意汪洋,在沉郁的暗色调的乐队背景之上显得格外迷人,对演奏者来说这部作品既是挑战又是极大的享受,对听者而言,它会引起心灵深处强烈的激荡。
有关音乐欣赏的文章
“戏”,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都面对一个共同的矛盾: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严格地说,这些我们只能认为是中国戏曲的萌芽,尚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品种。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到此时,中国戏曲方告形成。观众看戏在三面围观。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家家户户都在唱“收拾起”、“不提防”,可见当时戏曲之深入人心、流传广泛。......
2023-10-29
前者的歌剧以发挥意大利美声唱法达到极至为特点,高难度的炫技令人吃惊。意大利真正的歌剧高峰,或者说19世纪欧洲歌剧艺术的高峰,是在威尔第笔下达到的。威尔第一方面保持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即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以及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充分发挥,同时他赋予歌剧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心理力量。他以美丽的旋律、抒情的气质被看做是威尔第的继承人,但相......
2023-10-29
在下一节课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进行汇报,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并且学生对冼星海的认知和对其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断加深。在交流后,笔者组织学生再一次欣赏冼星海的几首代表歌曲,此时学生对于歌曲有着全新的理解,对冼星海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也充满敬佩之情。......
2023-07-0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提问:你最喜欢的茶具是什么?茶具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元素。(五)生活建议,品味体验在茶体验区摆放不同材质的茶具,举办一个小型的茶具博览会。......
2023-07-26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似乎皮钦尼在很多时候获得了支持,占了上风,但是笑到最后的还是格鲁克。毫无疑问,他的改革代表了新的文化精神,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第一部喜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的《女仆作夫人》。......
2023-10-29
我们常说的“乐感”即是音乐的感受力,它一方面含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凝聚着后天培养的结果,因为大量事实证明,这种能力在音乐实践中具有可塑性,主观上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对于音乐感受力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自己真正拥有一副“有音乐感的耳朵”,就必须经常地、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听觉的感受领域,在千百次聆听、欣赏中逐渐提高和完善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2023-11-01
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