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巴罗克音乐风格概述-音乐欣赏

巴罗克音乐风格概述-音乐欣赏

【摘要】:巴罗克建筑的总体风格是豪华、夸张。[2]巴罗克音乐到底什么样?我们先从听觉上来概括一下巴罗克音乐的总体特征:第一,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

提起巴罗克,通常最先想到的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的建筑。那个时代最辉煌的两大建筑成果是巴黎的凡尔赛宫(见图6-1)和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见图6-2、图6-3)。前者充分显示了皇家的财富和气概,后者则是基督教崇高地位的象征。

巴罗克建筑的总体风格是豪华、夸张。其高大壮硕的躯干、精细的雕饰、弯曲的线条、繁复的结构,使那些建筑物看上去既有高贵坚定的气概,又有一种旋律般的流动感,仿佛内部奔腾的激情被一种更加宏大的精神控制着。

图6-1 凡尔赛宫镜厅

这一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有着同样的风格。人物姿态常常是瞬间的动态,线条大多是扭曲的,使人感到其身体内部有非常强烈的力量(见图6-4、图6-5)。

巴罗克这个词(Baroque)源自葡萄牙语,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当初被用来形容欧洲的美术风格,实际上是一种贬义。与文艺复兴时期沉静平和的艺术风格相比较,巴罗克艺术的确显得很夸张。

图6-2 圣彼得大教堂俯视

图6-3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

图6-4 贝尼尼:圣特蕾萨的幻觉

图6-5 鲁本斯:劫持吕普西的女儿

音乐上的“巴罗克”之称起初也是贬义的。1733年,一位音乐评论家在看过了法国人拉莫的一部歌剧之后不满地写道:此剧音乐喧闹、旋律不动听,它的转调、重复和节拍随心所欲、滥用过度。[1]卢梭的《音乐词典》(1768)中,巴罗克音乐被定义为“和声混乱,充满转调与不协和音,旋律刺耳不自然,音调难唱,节拍僵硬。”[2]

巴罗克音乐到底什么样?真的像他们形容得那么古怪吗?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想一想,在此之前,中世纪教会的一些保守人士曾经反对多声音乐,在此之后,我们非常熟悉的古典大师贝多芬的音乐曾被认为“不好听、太强烈”,浪漫主义的音乐也被人抱怨“情感太夸张”,还有那些至今仍被很多人认为“难听”的20世纪音乐,就可以理解了:一种新的风格在出现之始,总是会被不习惯它的人拒绝,而音乐艺术发展的历程,基本上是沿着精神内涵越来越丰富、形式技巧越来越复杂这个大的趋向发展的。如果你没有听过巴罗克音乐,千万不要受到上述评论的影响,请你怀着欣喜的情感、探索的兴趣,走进这个艺术殿堂,在这里你会有非常愉快的经历。

我们先从听觉上来概括一下巴罗克音乐的总体特征:

第一,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气息很长,乐句长度不一,确实像卢梭所说的那样,比较“难唱”。(www.chuimin.cn)

谱例一: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咏叹调《一切山谷都应当填满》开头部分

曲例一: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咏叹调《一切山谷都应当填满》开头部分

第二,节奏律动总体来说比文艺复兴时期强劲、鲜明得多,富于推动力。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自由节奏——松散的、带有频繁的急缓变化,通常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规整节奏——恒定不变的拍子,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这两者常常前后搭配,如宣叙调和咏叹调、前奏曲与赋格这样的套式。谱例二是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的“托卡塔”主题,它是自由节奏,谱例三是“赋格”主题,节奏非常稳定、规范,这两个先后出现的段落形成了鲜明对比:

谱例二: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的“托卡塔”主题

曲例二: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的“托卡塔”主题

谱例三: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

曲例三: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

第三,大、小调体系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完整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被卢梭他们批评为“和声混乱,充满转调与不协和音”的,正是作曲家们的巧妙手法,他们利用不协和音以及调性转换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

第四,自公元9世纪发端的多声音乐在巴罗克时期形成了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高峰,有着严密和声逻辑的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同时,主调织体也获得了重要的发展。

第五,音乐的力度不像后来的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充满了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它表现的是一种客观的概括性情感。

第六,音乐的情绪变化虽然比过去丰富和强烈得多,但通常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不会有繁复而细腻的变化,如一个乐章或一首咏叹调之内基本保持一种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