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宗教音乐欣赏

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宗教音乐欣赏

【摘要】:这是一份战斗的檄文,主要针对当时罗马教廷为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筹集资金而在德国各地通过卖赎罪券搜刮民财的恶劣行径。

一、宗教改革和新教音乐[5]

德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大事件,它对整个欧洲文化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宗教改革的领袖、德国维腾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在1517年向当地教会递交了《九十五条论纲》(传说他将此论纲张贴于教堂大门上)。这是一份战斗的檄文,主要针对当时罗马教廷为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筹集资金而在德国各地通过卖赎罪券搜刮民财的恶劣行径。路德此举引起了教会当局的愤怒,但得到了进步人士和广大百姓的支持。教廷对路德施加压力,要求他收回论纲,路德毫不退缩,进而在一系列新的论文中更加尖锐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对教会特权,反对教皇拥有圣经解释权和“宗教会议永无谬误论”等。路德最终被逐出教门,但他的思想却形成了强烈而广泛的影响,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德国各地建立起了新教教会,甚至引发了德国农民反抗贵族和教会的战争

路德的主要观点是要让每一个教徒直接和上帝“沟通”——通过自己解读圣经,领悟上帝的真理。出于这个目的,他将《圣经》翻译为德语,并且将他非常重视的教会音乐做了一番改革,包括:

其一,起初仍保留教徒们都熟悉的天主教拉丁文弥撒框架,但在弥撒的某些位置替换或插入德语的众赞歌(chorale)。之后他在1526年出版的《德文弥撒曲》中,仅保留了罗马天主教常规弥撒的基本模式,但全部采用德文并加进了德语赞美诗。

其二,将德语众赞歌作为礼拜仪式的核心音乐。他在1524年出版了一本众赞歌集,其中有改编填词的天主教圣咏旋律,有当时流行于德国的宗教歌曲改编曲,还有用民间通俗曲调填上宗教歌词以及新创作的歌曲[6]。这些众赞歌亲切简朴,起初是单声部,后来逐渐形成突出高音声部的四部合唱形式,各声部节奏整齐划一,通常有管风琴伴奏。因这种众赞歌具有群众性和民族性特点,因此很快就流传开来。在后来的17世纪音乐创作中,众赞歌成为重要的素材

谱例一:路德创作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

曲例九:路德创作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

德国宗教改革思想很快就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在法国和瑞士有加尔文(Calvin,1509—1564)领导的“加尔文宗”,英国有国王亨利八世创立的“安立甘宗”(也称作英国国教、圣公会)等。各国宗教改革的动因和实质不完全相同,音乐上的发展也各有特点。加尔文教非常激进,为了与天主教划清界限,他们曾经宣布废除一切礼拜仪式中的音乐,甚至毁掉了教堂里的管风琴。后来加尔文借鉴了德国新教的做法,为会众编出一套用法语演唱的单声部“格律诗篇”(metrical psalter)。英国也一度出现了类似的极端做法,后来出版了一本很简单的单声部赞美诗集。由胡斯(Jan Hus,约1372—1415)领导的捷克宗教改革早于德国,发生于14、15世纪之交。他们也曾取消了天主教的复调音乐,胡斯的追随者“捷克兄弟会”在1561年出版了一本赞美诗集,是将古老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民歌旋律填上捷克语歌词,还吸收了部分加尔文派的格律诗篇。[7]

二、反宗教改革和天主教音乐

面对宗教改革的巨大浪潮,罗马天主教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从1545年到1563年间,罗马教廷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目的是反对分裂,遏止新教发展,同时整顿内部。他们强硬地重申罗马教会的所有教条和仪式正确无误,甚至还继续出售赎罪券,对新教的活动从方方面面加以阻挠。这些举动被称作“反宗教改革运动”。

对于当时的天主教音乐,罗马教廷作了专门研讨,提出了如下原则:必须防止世俗因素的侵入,保证宗教音乐的纯洁性;复调音乐不应过分复杂,影响歌词的清晰表达。在这些原则之下,罗马天主教音乐形成了不同于过去、也有别于同代人的音乐风格。

图5-8 帕莱斯特里那肖像

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约1525—1594,见图5-8)是罗马天主教音乐在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为教皇的御前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必须严格遵守教会的规定,[8]于是他的作品现出一种与同时代新风格背道而驰的“保守”倾向。他的音乐纯净端庄,情感相当节制。旋律进行平稳和缓,很少使用同时代人热衷的变化音,且大多数采用无伴奏纯人声合唱形式。他的和声音响透明和谐,在重拍上大多使用协和的和弦,即使用了不协和和弦,也会尽快地将那种紧张度加以“解决”,因此尽管采用节奏错综的四或五声部复调织体,他仍然能使整体音响优美动听。帕莱斯特里那的音乐风格影响了一批作曲家,他们被称作“罗马乐派”。

图5-9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威尼斯(见图5-9)是一个贸易发达、文化氛围开放的城市。这里的教堂壁画比罗马的要艳丽、活泼得多,回响在四壁间的音乐也是华丽而辉煌。这里有法-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和他的意大利弟子、后继者加布利埃里叔侄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被称作“威尼斯乐派”,他们最突出的创举是使用双重合唱队,即在教堂里安置两个唱诗班席位,分别由两架管风琴和其他乐器伴奏,据说最多的时候曾有过五个安置在不同方位的唱诗班,它们之间相互呼应,使音乐在巨大的穹顶下流动,可想而知其效果有多么辉煌了。与罗马教堂纯净肃穆的无伴奏合唱(或最多使用管风琴伴奏)不同,威尼斯教堂音乐使用很多乐器,各种管乐、弦乐加上管风琴,形成了色彩绚丽的音响,会众们去教堂做弥撒就像是去听一场音乐会

下面这首G.加布利埃里的经文歌采用了三个组合:第一男高音和第二男高音分别与一把木管号、一把中提琴、三把萨克布号构成两个小组,混声合唱队与两把木管号、一把萨克布号构成第三组。此外还有演奏通奏低音的小组(短双颈琉特琴,管风琴、库塔尔双簧管curtall,低音弦乐器维奥龙内)。起初只用了独唱与乐器的两个小组,最后一个段落合唱组加入进来,形成丰满的音响效果。全曲的风格是端庄凝重而又温柔亲切,速度徐缓从容。

曲例十:G.加布利埃里的经文歌《温柔的耶稣》(Dulcis Jesu)

由于欧洲各国的音乐逐渐兴盛并成熟起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法—佛兰德作曲家的影响在16世纪相对减弱了。但有一位作曲家不容忽视,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拉索,他被誉为最后一位伟大的法-佛兰德作曲家,是当时与帕莱斯特里那相比肩的大师。和帕莱斯特里那一直服务于罗马教廷不同,拉索一生周游列国,创作的体裁极其广泛,包括宗教和世俗音乐中的各种形式,数量也是大得惊人,据统计有两千多首。总体来说,拉索的音乐风格是生动、易感的,与帕莱斯特里那庄重肃穆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章学习重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勃艮第乐派

2.法-佛兰德乐派

3.主调织体

4.复调织体

5.意大利牧歌

6.尚松

7.名歌手(www.chuimin.cn)

8.琉特琴

9.琉特琴歌曲

10.维奥尔

11.众赞歌

12.罗马乐派

13.威尼斯乐派

二、说出下列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代表作和历史贡献

1.蒙特威尔第

2.雅内坎

3.帕莱斯特里那

4.维拉尔特

5.加布利埃里(叔侄)

6.拉索

三、思考题

1.文艺复兴精神与中世纪思想有何重要差别?音乐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文艺复兴精神的影响?

2.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与歌词的关系是怎样的?

3.罗马乐派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有何异同?

4.德国新教与天主教音乐有哪些不同?

[1]西方音乐史上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把15、16世纪一大批出自低地国家的音乐家称为“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s)(尼德兰一词狭义为荷兰,广义为低地国家),并区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尼德兰乐派,分别以迪费、奥克冈和若斯坎为首。20世纪30、40年代对这些音乐家的称谓发生了变化,一些音乐史家为了使这些名称与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地理更加吻合,开始以“勃艮第”和“法-佛兰德”取代“尼德兰”一词来指称这一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于是原第一代“尼德兰乐派”被称作“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乐派”。参见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第58页脚注,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canon.一种复调形式,其中一声部由另一声部或另几个声部进行模仿,同一旋律在依次进入的各声部中上下交叠。摘自《外国音乐词典》,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汪启璋等编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3]有人称这种手法为“绘词法”(word-painting)。

[4]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又称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是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种作曲和演奏法。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5]传统基督教在中国被称作天主教,16世纪出现的新教则被称作基督教。

[6]路德本人有一部分创作,此外还有作曲家沃尔特(J.Walther.1476—1570)等人的创作。

[7]胡斯领导的捷克宗教改革被教皇和德国皇帝联手镇压,胡斯本人在1415年被判火刑处死

[8]他曾有一度因写了牧歌而被教廷严厉批评,为此他不得不做忏悔并从此放弃对世俗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