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田园牧歌: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田园牧歌: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是世俗音乐空前的繁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体裁是牧歌。蒙特威尔第是跨越了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对音乐史来说,他最突出的贡献在歌剧领域,但实际上他也是文艺复兴末期牧歌艺术高峰的代表。这些现象正是文艺复兴向巴罗克时期过渡的典型例证,从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风格又在酝酿并逐步形成了。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是世俗音乐空前的繁荣。大量优秀的作曲家把他们的眼光从宗教音乐转向世俗体裁,从而使这个在中世纪不受重视的领域展现出一派生机。同时各国音乐家还致力于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使欧洲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景象。

一、意大利世俗声乐作品

意大利的世俗音乐在16世纪极其兴盛,主要体裁有以下几种:

弗罗托拉(frottola)是轻快单纯的声乐体裁,采用分节歌形式,主调织体,人声演唱最高的声部,有乐器伴奏。它是牧歌的前身。劳达赞歌(lauda)是一种非礼仪的宗教内容歌曲,用于民间组织的宗教活动如游行、节日聚会等,在形式上和弗罗托拉相近。维拉内拉(villanella)、小坎佐纳(canzonetta)和芭蕾歌(balletto)也是16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世俗体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体裁是牧歌(madrigal)。14世纪意大利已有称作牧歌的世俗体裁,但那时比较简单,在风格和形式上都与16世纪的截然不同。文艺复兴牧歌的繁盛与当时文学诗歌领域的“彼特拉克运动”有密切关联,由于人们对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优雅、抒情风格的推崇和模仿,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激励着作曲家的灵感。他们努力用精美贴切的音乐语汇来表现诗歌中的意境,传达其中或深沉细腻或热烈激动的情感。在形式上,牧歌主要是无伴奏合唱,一般为四或五个声部,采用模仿式复调手法。

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这一百多年里,有许多优秀的牧歌作曲家,其中最杰出者是后期的马伦奇奥(Marenzio,1553或1554—1599)、杰苏阿尔多(Gesualdo,约1561—1613)和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

马伦奇奥具有优雅的古典气质,他选的歌词大多是田园诗,对诗中的每一个情景、词句都用音乐给予细致的表现。杰苏阿尔多是一位亲王,他的特点是情感非常强烈,尤其是悲剧性情感在他笔下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自己的生活也极具悲剧色彩——第一个妻子在婚后不久就和他人发生了恋情,杰苏阿尔多将他们双双杀死,这使他一度以谋杀者名噪天下。他喜欢采用大量的变化音和不协和音响来表现痛苦不安的情感,其手法大胆新颖让20世纪的人也大为赞叹。

蒙特威尔第是跨越了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对音乐史来说,他最突出的贡献在歌剧领域,但实际上他也是文艺复兴末期牧歌艺术高峰的代表。他的牧歌融合了复调和主调风格,除了四或五声部的重唱形式以外,还有一些是带有伴奏的独唱和二重、三重唱,采用宣叙调风格的旋律,强烈的情感具有戏剧性效果。这些现象正是文艺复兴向巴罗克时期过渡的典型例证,从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风格又在酝酿并逐步形成了。

下面这首牧歌选自蒙特威尔第的牧歌第八卷,先是以一个女高音为主,男声重唱给予陪衬,乐器不断地重复一个下行音型,然后结束在男声的感叹式乐句中。全曲有很鲜明的悲伤情绪。

曲例一:蒙特威尔第的牧歌《仙女的悲歌》(Lameneto della Ninfa)

二、法国及其他国家世俗声乐作品

法国最著名的世俗音乐体裁是尚松,在14世纪这个名称已经出现,马肖等作曲家写有不少这种世俗歌曲,但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风格还是受到法-佛兰德作曲家的影响,没有形成真正的法国特色。16世纪初,尚松开始变得明快清新,这和当时法国诗歌追求语言直白生动、亲切朴素有极大的关系。

16世纪的尚松是四声部无伴奏重唱或合唱,复调与主调手法并用,节奏律动鲜明。在云集巴黎的尚松作曲家中,最出色的是雅内坎(Jannequin,约1475—约1560)。他擅长用音乐来模仿各种声音和描绘情景,如一首名为《战争》的尚松描绘了战场上激动人心的场面,《饶舌的妇人》是对女人天性善意的嘲讽。下面这首《鸟之歌》是他最精彩的作品之一,生动地用人声模仿了大自然中各种各样鸟儿的歌唱,它的节奏轻快,情绪明朗,表现出作曲家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曲例二:雅内坎的尚松《鸟之歌》(Le Chant des oiseaux)

德国在16世纪出现了一种音乐行会,其成员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中擅长歌唱和创作的“名歌手”(meistersinger),他们是14世纪恋诗歌手的后继者。获得“名歌手”称号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还分成不同的等级。他们的歌曲叫作利德(lied),起初是单声部的,后来逐渐有了四声部,采用复调技法。

西班牙这个时期盛行的世俗歌曲维良西科(Villancico)是以西班牙同名诗歌体裁为歌词,内容大多是田园生活和爱情,除了三或四个声部的重唱以外,还有些是带伴奏的独唱。

英国世俗音乐的繁荣出现较晚,16世纪末叶意大利牧歌的传入激励英国作曲家从宗教领域转向世俗音乐创作,很多人开始写英国风格的牧歌,一时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牧歌作品。与此同时还盛行“琉特琴歌曲”(lute song),这是用弹拨乐器琉特琴(lute)伴奏的独唱歌曲。与意大利牧歌不同的是他们不大讲究对歌词具体内容作细致的表现,而是以“纯音乐”思维使音乐保持规整的形式。著名的英国牧歌作曲家有伯德(Byrd,约1539—1623)、莫利(Morley,1557—1602)、威尔克斯(Weelkes,约1576—1623)、威尔拜(Wilbye,1574—1638)等。

下面这首莫利的牧歌《现在正是五月》(Now is the month of maying)非常著名,它是段落清晰的分节歌形式,几个声部节奏整齐划一,形成和谐的共鸣,并采用了英国牧歌里最常用的衬词“fa la la la la”。这首歌表现的是在五月和煦的阳光下人们快乐地唱歌跳舞的情景。

曲例三:莫利的牧歌《现在正是五月》

Now is the month of maying,

When merry lads are playing,Fa la la⋯

Each with his bonny lass

Upon the greeny grass.Fa la la⋯

The Spring,clad all in gladness,

Doth laugh at Winter's sadness,Fa la la⋯

And to the bagpipe's sound

The nymphs tread out their ground.Fa la la⋯

Fie then why sit we musing,

Youth's sweet delight refusing?Fa la la⋯

Say dainty nymphs and speak,

Shall we play barley break?Fa la la⋯

下面是威尔拜的牧歌《哦,可怜的人》(O wretched man),速度很慢,表现出哀伤的情感。几个声部层层叠置,相互交错,正像那难以排解的忧愁。

曲例四:威尔拜的牧歌《哦,可怜的人》

O wretched man,why lov'st thou earthly life,

Which nought enjoys but cares and endless trouble?

What pleasure here but breeds a world of grief?

What hour's ease that anguish doth not double?

No earthly joys but have their discontents;

Then loathe that life which causeth such laments.

法-佛兰德乐派的拉索(Orlando di Lasso,1532—1594,其名字也写作Lassus,故又译拉絮斯)是一位国际性作曲家,他娴熟地驾驭各种写作技法,对各国音乐的独特性也能充分掌握,除了创作各种体裁的宗教音乐以外,还写有大量法语的尚松、意大利语和英语的牧歌,德语的利德。他的音乐极富灵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拉索的法语尚松《那是谁?布谷鸟!》(Chi chilichi?[英]Who's there?Cuckoo!)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既有快活诙谐的玩笑,又有动人的爱情表露,听来令人愉快。这里是英文译词:

Who's there?

Cuckoo!

‘O unhappy,O wretched,

O unlucky Lucia!

Martin,don't you hear

The cock crowing?'(www.chuimin.cn)

‘Let it sing,drop lead!

Let a pig piss on you,may you go blind!

I was asleep,you woke me up.'

‘Clear off,

I don't love you any more.

You slept all night

And never kissed me.'

Cuckoo!

For the pope knows

How to put birds into a cage.

Cuckoo!

Get up,take your bagpipe,

Go and play around here:

Diddlee-dee.

Sing if you want to sing!

Let them break their legs,

Leave Martin,leave Lucia;

O my lady,to you and your beard,

Oh,grind it all up.

Play,play,don't scream:

Diddlee-dee.

The wife of the sheep-seller,

Seven sheep for a pound;

If my Caroso were here,

Five sheep for three pounds.

Lift your leg,lady Lucia,

Stretch your hand,take the bagpipe,

Leap a little with master Martin:

Diddlee-dee.

曲例五:拉索的尚松《那是谁?布谷鸟!》

拉索的意大利牧歌《音乐,上帝至高无上的礼物》(Musica,Dei donum optimi[英]Music,gift of the supreme God)是深情安详的,各个声部的交融非常和谐。下面是英文译词:

Music,gift of the supreme God,draws men,draws gods.Music softens wild souls and raises sad minds,it even moves the very trees and the wild beasts.

曲例六:拉索的牧歌《音乐,上帝至高无上的礼物》

三、16世纪的乐器和器乐

这个时期的乐器种类比过去大大丰富了,管乐器从小到大、从低音到高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有六根弦、带品的拉弦乐器维奥尔(viol,见图5-5)也是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系列,它们已很接近后来的提琴家族

图5-5 维奥尔

出现于14世纪的古钢琴——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见图5-6)在16世纪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生活中相当普及。这两件都是键盘乐器,不同之处是楔槌键琴用一个小铜片敲击琴弦,而羽管键琴则是用羽毛硬管或簧片拨弦发声,后者在英国被称作“维吉那”(virginal),意为“处女的”,因为在当时这是少女出嫁前要学习的乐器。作曲家非常喜欢这两种和声性乐器,为它们写了大量精致的小品,如组曲、变奏曲、前奏曲、利切卡尔(ricercare,一译主题模仿曲,是赋格的前身)、幻想曲、托卡塔等。有些乐曲相当复杂,是由技巧纯熟的演奏家兼作曲家创作的,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加布列埃里叔侄(Andrea Gabrieli和Giovanni Gabrieli),是当时最优秀的古钢琴和管风琴大师。

盛行于16和17世纪的拨弦乐器琉特琴(见图5-7),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它被广泛用于声乐伴奏,同时也有非常复杂的独奏复调乐曲和较为简单的舞曲。

图5-6 羽管键琴

图5-7 琉特琴

下面是弗兰切斯科(Francesco da Milano)的第31琉特琴幻想曲(Fantasia31),采用模仿式复调手法,高低错落的各个声部形成对比,整体音响非常纯美,旋律具有歌唱性。

曲例七:弗兰切斯科的第31琉特琴幻想曲(Francesco:Fantasia31)

下面这首节奏轻快、音响明丽的乐曲由三个同样的乐器组演奏,都是一把木管号(cornett)一把小提琴和两把萨克布号(sackbut铜管乐器)。此外还有通奏低音[4]小组(短双颈琉特琴theorbos,管风琴、低音弦乐器维奥龙内violone)。

曲例八:G.加布利埃里的坎佐(G.Gabrieli:Canzon,木管、铜管弦合奏)

至文艺复兴盛期,乐器已经改变了过去完全依附于声乐的状况,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艺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