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声音乐的形成和世俗音乐的发展-音乐欣赏指南

多声音乐的形成和世俗音乐的发展-音乐欣赏指南

【摘要】:在公元9世纪之前,西方音乐的形态和东方很接近,只是单线条的“单声音乐”。

一、多声音乐的形成

多声的“声”是指声部(voice part),一个声部即一个旋律线条,多声就是多个旋律线条的叠置。

在公元9世纪之前,西方音乐的形态和东方很接近,只是单线条的“单声音乐”。自从出现了多声思维,便向着全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了,这一步的跨出意义重大——对声音共鸣、音与音之间有机关系的认识,节奏的准确性,记谱法的进一步完善甚至“作曲”意识的形成,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更不用说后来的复调、和声技术了。

多声音乐的最初形式是出现于公元9世纪的奥尔加农(organum),它是在圣咏的下方(后来也在上方)附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构成两个声部的圣咏,它的音响和谐而空旷,仿佛是教堂四壁的回声一样,使原先单线条的圣咏增添了新鲜的趣味。在平行奥尔加农之后,出现了附加声部不严格平行于圣咏的现象:若一个声部保持不变,另一个声部向上或向下进行,这是斜向奥尔加农,附加声部与圣咏声部以反方向进行时,称作反向奥尔加农,更多的情况是几种形式混合使用。

谱例三:混合奥尔加农的圣咏

曲例二:混合奥尔加农的圣咏

出现于12世纪的华丽奥尔加农是一个飞跃。圣咏的每一个音符都被拖长并置于下方,上方的附加声部以较快的速度唱一连串曲折委婉的旋律,以多个音符与下方的一个音符相对。下例是12世纪初的巴黎圣母院乐派作曲家莱奥南(Leonin,活跃于1163—1200)的一首华丽奥尔加农作品,两个声部中,下方是每一个音符都拖长了的圣咏的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词“Alleluia”(乐谱中的小长方形为时值不定的长音符),上方是流畅华丽的附加旋律。可以想象,当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引人注目的肯定是位于高声部的附加旋律,而圣咏在这里只是陪衬性质的低音,歌词的音节被拖长后其语义也变得含混不清了。

谱例四:莱奥南根据一首圣咏所作的华丽奥尔加农(片段)

这个例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作为艺术的音乐成长起来了,它在逐步脱离宗教的藩篱,寻求自身的美。而作为“正宗”的圣咏虽然还占有一席之地,但已不像过去那样突出了。

与华丽奥尔加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节奏较为明确、两个声部一音对一音并以反向进行为主的“迪斯康特”(discant)风格,莱奥南常把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写法交替使用,造成了音乐的对比。与莱奥南同属于巴黎圣母院乐派的是稍晚些的佩罗坦(Perotin,活跃于1180—1210),他的贡献是将华丽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从二声部扩展到了三四个声部,使音乐的音响更加丰富,各声部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这导致了和声概念的形成。

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和经文歌(motet)这两种新体裁表现出了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前者有个重大突破:各声部的旋律全都是新的、自行创作的,而不再保留圣咏。这种做法使作曲家们有了充分的自由,也使音乐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它的歌词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常采用格律诗体,因此在音乐结构上不像圣咏那样散漫,而是较有规律的分节歌形式。经文歌出现于13世纪中叶,它很快就成为最流行的体裁,其典型模式包含三个声部,最下面还是选用圣咏(后来也有选用世俗曲调的),每个音符都被拖长,平稳地唱着拉丁文的宗教歌词。上方两个声部则是快速、活跃的旋律,与下方声部形成鲜明对照,它们可以是新创作的,也可以选用现成的世俗曲调。非常有趣的是它们各有自己的方言歌词,而且是与拉丁文圣咏歌词南辕北辙的世俗内容——爱情或者玩笑。其中有些在含义上多少有点关联,比如圣咏是赞美圣母玛利亚,上方的歌词是赞美女性,但大多数都是毫无关系,这种情况让后人颇觉奇特。由于它的风格和内容都过于自由,教会曾一度禁止在礼拜仪式中使用,于是它成为世俗音乐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体裁。可以说,经文歌是世俗文化侵入宗教文化的一个生动例证。

记谱法在这个时期又有进展,主要表现在节奏方面。由于复调是多个旋律的叠加,要想使它们相互谐调,构成令人满意的和声效果,确切的节奏是必需的。大约在11、12世纪人们发明出一套节奏模式(rhythmic modes),它们的广泛运用使音乐变得更加富有逻辑,14、15世纪的节奏则更加精确、细化。

二、世俗音乐的发展

被教会轻视甚至贬斥的世俗音乐,一直存在于民间生活中,它是普通人表达情感的最本能、最自然的需要。在11世纪以后,由于城镇的建立、宫廷财富的聚积,世俗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世俗音乐人才(见图4-5)。

图4-5 中世纪游吟诗人

戈利亚德(Goliard)是神学院里小守规矩且多才多艺的青年人,他们云游四方,行为放荡,不是谈情说爱、饮酒作乐就是抨击时弊、甚至反抗教会。他们创作的音乐就叫戈利亚德歌曲(Goliard songs),虽然保留下来的只有歌词而没有乐谱,但可以想象其风格是活泼自由的。[3]

法国游吟诗人(Troubadour或Trouvere)属于贵族文化圈子,他们大多是英勇潇洒的骑士,也有些是上层贵族甚至帝王。他们创作的音乐大多是情调高雅、写法细腻的爱情歌曲,充分表现出骑士精神特有的忠诚与多情。音乐体裁有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ndeau)和维勒莱(virelai)等,大多是单声部的歌唱旋律加上乐器伴奏,只有少量是复调织体。在他们的影响下,法国世俗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专业”性质,许多杰出游吟诗人的作品得到广泛流传,还有一些民间艺人组成了在各个城镇巡演的小团体,大大活跃了城市文化生活。

谱例五:法国游吟诗人亚当·德·拉·阿莱(Adam de la Halle,约1237—1287)的回旋歌([法] Robin m'aime [英]Robin loves me)(www.chuimin.cn)

曲例三:法国游吟诗人亚当·德·拉·阿莱的回旋歌

Robin m'aime, Robin loves me,

Robin m'a, Robin has me,

Robins m'a demandée Robin asked me

Si m'ara. if he can have me.

Robins m'acata cotele Robin took off my skirt

D'escarlate bonnet et belle, of scarlet,good and pretty,

Souskanie et chainturele. my bodice and girdle.

A leuriva! Hurray!

德国的世俗音乐家叫作“恋诗歌手”(Minnesinger),他们特有的“巴体歌曲”(Bar form)相对而言较为庄重。意大利人将舞蹈与音乐相结合,产生了轻快的巴拉塔(Ballata),西班牙人也有一种叫作坎蒂加(Cantiga)的歌曲。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世俗音乐比起宗教音乐来要活泼自由得多,内容相当丰富,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技术上则相对简单,基本上都是单声织体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基督教信仰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并没有我们今天以为的那样泾渭分明,它们常常相互影响和渗透,宗教歌曲中会有某些世俗因素,世俗歌曲中也含有宗教情感,这是很常见的。

被教会排斥的乐器在这个时期也有了发展。当人们在田野、街头、家中以及宫廷里唱歌跳舞的时候,乐器的伴奏是绝不可缺少的。除了从古罗马继承而来的弹拨乐器和吹管乐器以外,中世纪出现了拉弦乐器“维埃尔”(vielle),它是提琴的前身,弦数不定,形制各异,可架在颈间或放在膝上演奏。索尔特里琴(psaltery,见图4-6)是中世纪新发明的拨弦乐器。比较重要的还有弦乐器和键盘乐器结合的产物“轮擦提琴”(hurdy-gurdy,见图4-7)。声音和谐庄重的管风琴是唯一被当时的教会接纳的乐器,大型的管风琴与教堂建筑连为一体,是中世纪建筑和制造业的辉煌成果,还有些小型的管风琴用于民间,尤其是便携式的(见图4-8),用途极为广泛。

中世纪的乐器:

图4-6 索尔特里琴

图4-7 轮擦提琴

图4-8 便携式管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