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敏、经、迭、柳为五音的别称,他们所以命名的原因,汉代刘歆曾经有过解释。瑟为弦乐器,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琴也为弦乐器,传说为神农所创制,五弦、七弦不等。琴瑟同时弹奏,音色和谐,故也以琴瑟比喻男女和好,如《诗经·周南·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箫为竹制管乐器,故从竹旁。《说文》卷五上竹部:“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小箫声扬而小,因以为名。......
2024-01-09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姜夔《过垂虹》
姜夔(约1155一约1221),南宋词人、诗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见图1-5)。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湘、鄂等地。终身布衣,为人狷介清高,时人评论他是“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像魏晋时的高人隐上,不仅气质像,长相也是“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如神仙中人”。他的诗词作品多是吟咏湖山、感喟身世、追怀旧游、眷念情遇,也有反映南宋偏安、中原残破的忧时之作。前人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非常高,有人将他比“如盛唐之有李、杜”,“文中之有昌黎”,也有人评其词格“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细读姜白石的诗词,还可以感受到他在“终身布衣”的掩盖下,不时流露出怀才不遇、渴望施展才华的强烈愿望。如“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玲珑四犯》),“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一萼红》),“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卜算子》)。这些都是文学史上的事情。也许有人还不知道,除了擅长诗词、书法,姜白石还精通音律,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他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圣宋铙歌鼓吹》等著作,论述当时的乐器、乐曲及乐制。他传世至今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收有减字谱琴曲《古怨》、律吕字谱《越九歌》十首、工尺谱词调十七首。这部六卷本的歌曲集,为我们了解“清歌妙舞,急管繁弦”的宋代音乐面貌,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图1-5 姜白石肖像
我国诗歌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很密切的。无论是“以乐从诗”、“采诗入乐”,还是“倚填词”,都说明了这一基本特点。唐诗、宋词原本都是能唱的,前面引用姜白石写的《过垂虹》,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那是1191年的冬天,姜白石去苏州看望另一位著名词人范成大,并在他那里住了一个多月。一天,漫步在花园中赏梅,范成大请白石谱一曲新腔咏唱梅花。姜白石一口气写了两首,范成大看后赞不绝口,随后交给家中的歌女习唱。由于曲和词都写得非常美妙动人,再加上歌女中有一个叫小红的声情并茂的演唱,更是锦上添花。除夕之日,白石要回老家,范成大以歌女小红相赠。是夜,大雪纷飞,船过垂虹桥,白石就船中情景,写下了这首《过垂虹》诗。
除夕之夜,小红的低唱,伴以白石道人幽咽的箫声,这有声有色的情景令人神往。“韵最娇”的两首“新词”,一首是《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曲例三:《暗香》
“暗香”,顾名思义应是咏梅的,语出北宋词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其实表面上看是咏梅,描写的是梅边月下、笛韵悠扬的美景,而实际上则是在赏梅之时触动了旧情,忆起了西湖旧事,通过咏梅来怀念旧人。另一首是《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曲例四:《疏影》
这两首词的含义究竟是指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好在艺术欣赏见仁见智也是极正常的事情。作为咏物的名篇,其灵活的引用、清婉的音节、新颖流畅的词句,已经足够了,到底要表现什么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宋代学者张炎评价这两首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是绝唱”,应是恰如其分的。诗人杨万里称赞姜夔的歌曲创作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
图1-6 《白石道人歌曲》
有人可能会问,和着白石道人“吹箫”,小红是怎样“低唱”这“韵最娇”的两首“新词”的呢?今天我们可以从《白石道人歌曲》一书中找到答案,这可是一本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书啊(见图1-6)。(www.chuimin.cn)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音乐历史悠久、辉煌灿烂。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看,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特色,只是在某一个阶段这种结合密切些,而有些时候则不然,但总的趋势是音乐性越来越强。其实不仅诗歌,就是连文章也是有这种要求的,原因之一恐怕应该是汉语的四声、音韵等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了。如远在齐、梁时,沈约等人便主张“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到唐代出现了近体诗以至绝句,其产生也是受了音乐的刺激。而晚出的词、曲,其音乐性更是强于以往的任何诗歌体裁。不要说唐诗、宋词能够演唱,就是诗经、楚辞、乐府,在过去也多是能和着乐器演唱的。《史记》中就有“《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意思是说,《诗经》中的这三百多首诗,孔子都是能够边弹琴边演唱的。但遗憾的是,那时候的记谱方法没有保存下来;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古代中国音乐的传承,很少将精力放在去完善记谱的方法上,而多是靠“口传心授”、“心领神会”来薪火相传。因此,先秦的音乐是什么动静,我们只有面对着出土的钟、磬,而发思古之幽情;魏晋的歌舞大曲是怎样表演的,也只有透过现存文献的字里行间,再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甚至连隋、唐时期的音乐是什么模样,我们说起来都难免底气不足。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两点,一是不重视记录音乐的手段,二是这不完善的手段还因了兵火战乱、改朝换代、民族迁徙而失传颇多。再加上中国的音乐与文学结合得太紧密了,讲中国音乐史,很多时候是围绕着诗经、楚辞、乐府、唐宋诗词、元明散曲等打转转,一不小心,就将“中国音乐史”讲成了“中国音乐文学史”;即使小心,也难免被人指责为“没有音乐(声音)的音乐史”。而由于有了《白石道人歌曲》,这种尴尬就部分地得到了扭转。因为收入这本集子的所有诗词作品,都配有俗字乐谱(是近世工尺谱的前身),识得乐谱便可知晓其音乐面貌。但是这种谱字毕竟是近千年以前的了,虽然一直在流传,可变化是非常大的,以至于普通人已无法识别。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在20世纪50年代曾将《白石道人歌曲》全部翻译为五线谱,更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面貌扫清了障碍。宋元以后,词的曲谱基本上就失传了,后人的创作只是按照格律来填词,完全脱离了音乐,成为了纯粹的文学形式。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这便是宋代词曲演唱繁盛情况的真实写照。与乐府、唐诗中的五言、六言、七言等方整性句式结构相比,宋词极富于变化,灵活性强,所以又称长短句。这种长短相间的乐句结构,更适合于表现细致复杂的情感变化,因此它很快就被新兴的说唱、戏曲所吸收,对我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的创作方式分为旧谱填词与自创新曲两种。前者一般是利用隋唐以来流传下来、影响较深远的民歌或歌舞大曲的片段(也就是词牌)填入新词;后者就是词人(音乐家)另创新曲了,如姜白石、范成大、周邦彦等人的“自度曲”。据记载,宋代也曾经刊印过几种大型的乐谱集,但除了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其他的都已经失传了。宋词在演唱时,由歌者手持“拍板”击拍,有时还有箫、筚篥或琴、琵琶等其他乐器伴奏。我们今天在读宋词的时候,总会在词牌中见到令、慢、近、引、犯等字眼,这几个字实际上都是音乐结构术语。下面分别来说一下。
“令”又名小令,分单叠或双叠,是宋词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就是酒席间的一种文字、文学游戏。如今我们从唐人的诗文中,尚可体会出唐代酒令技艺的丰富多彩,但具体情形如何,很可惜,到北宋时便已“皆不能晓”了,仅从繁多的名目、律令看,其宗旨是想使酒筵区别于一般的狂饮,而更加富有文学和艺术的意味,想来应是很文雅别致的。如【调笑令】、【浪淘沙令】等。
“慢”又名慢曲,曲调较长,最短的也要八九十个字,如【卜算子慢】,长的有一百三十多字的,如【声声慢】、【木兰花慢】。
“近”又名近拍或过曲,其规模一般界于令和慢之间。最短的【好事近】是45字,最长的【剑器近】是65字。
“引”在速度和规模上与“近”相似,一般较慢,原是歌舞大曲中歌唱开始的部分,如【祝英台引】等。
“犯”又称犯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句法相犯,就是把原来分属于几个曲牌的乐句联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曲牌;另一种是指转调,即宫、商、角、徵、羽间不同调式的转换,如宫犯商、商犯羽之类。我们在读词的时候,还会遇到诸如“减字”、“偷声”、“摊破”等词汇,说的也都是词调在音乐上的变化。
宋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最经常碰到的一对概念就是“豪放”与“婉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主要指的是音乐风格的不同。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两种风格的代表人物苏轼和柳永的词,前者要“关西大汉,操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后者应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铜琵琶、铁绰板、红牙板都是伴奏乐器,可见词是能唱的。
应该指出的是,一部分宋词过分沉湎于纸醉金迷,沿袭了晚唐五代那种“倚红偎翠”的陋习,是不值得提倡的。即使是享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之盛誉的柳永,早年的创作也是“好为淫冶讴歌之曲”。除了以上提到的诸位,宋代的很多词人都是优秀的音乐家,晏殊、陆游、李清照等,都常常沉醉于“清歌妙舞,急管繁弦”之中。
中国传统音乐的面貌,是从多个侧面反映出来的,这和西方的情况不同。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其音乐成就多反映在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独奏曲、歌剧音乐、舞剧音乐等领域;而中国的情况,如果不将曲艺、戏曲一起加以考察,就很不全面了。
宋代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写到:“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形象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夕阳洒满村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陆续从田间回来。村中硕大的古柳树下围满了人,原来是一位身背着书鼓的盲艺人正在中间唱曲。唱的内容是汉代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看来这位讲唱艺人的水平不低,所有来听的人都被他讲的故事打动了,以至于艺人走后多时,满村的人还在谈论着蔡中郎(伯喈)的是与非。在参考了其他文献以及能够反映那时民俗生活的绘画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表演,与今天仍在流行着的各类弹词、大鼓极为相像。在当时,这些被称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陶真。再往前追溯的话,隋唐时讲唱佛经的变文,也是其源头之一。实际上这种演出方式在民间从未中断过,明代的话本小说如《金瓶梅词话》等,在每一回的开始和结尾处的那段韵文,还很明显地保留着演唱的痕迹,如第四十九回的开始:“宽性宽怀过几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总由天。平生衣禄随缘度,一日清闲一日仙。”实与我们今天的曲艺唱词无异。
有关音乐欣赏的文章
重、敏、经、迭、柳为五音的别称,他们所以命名的原因,汉代刘歆曾经有过解释。瑟为弦乐器,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琴也为弦乐器,传说为神农所创制,五弦、七弦不等。琴瑟同时弹奏,音色和谐,故也以琴瑟比喻男女和好,如《诗经·周南·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箫为竹制管乐器,故从竹旁。《说文》卷五上竹部:“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小箫声扬而小,因以为名。......
2024-01-09
是的,如果这样说,“本书是关于如何在职场压力下成长的”或“本书会帮你改善焦虑的身体症状”,会更加容易。我写这本书的目标,是要提供科学证据、故事和策略,全面探讨我们定义的压力。人们很容易理解,工作上的一些压力,重大事件前的小紧张,对我们有益,这些压力,值得欢迎。这本书不是要说压力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要说,选择看压力好的一面,将帮你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2024-01-19
音级可分为两类: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图11钢琴键盘上半音、全单分布图②变音记号在乐音体系中,用以表示将音升高或降低半音的记号称为变音记号。多声部音乐中,变音记号只对一个声部起作用,对其余声部无效。这种音高相同,名称不同的音称为“等音”。......
2023-11-24
新中国成立后,舞剧事业获得较大发展。1958年7月1日,北京舞蹈学校首次上演了《天鹅湖》。1959年,新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鱼美人》诞生,以后,陆续涌现出《宝莲灯》《小刀会》《五朵红云》《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数十部大型舞剧。音乐赏析珊瑚舞这是第一幕第二场中的一段舞曲。1957 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曾任该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报仇心切,没有按照规定的战斗部署执行命令,使南霸天逃走。......
2023-11-01
我来《热线》的时间并不长,一年而已,然而,感触却很深。进人《热线》,更是一种偶然的必然。来到热线之前,我已经开始“替热线干活”,产假休完,隔一天撰写一篇《大民大声说》。于是,半年之后的频道改革,我也顺理成章来到《热线》,全职撰写《大民大声说》。我又转战微博,成为《都市热线》官方微博的管理员。《热线》的氛围是非常好的,很和睦很团结,同事之间也很亲密。......
2023-11-26
各班依据班级精神文化、学生特点,结合传统文化开发出适合孩子朗诵的晨诵课程,使晨诵课程系列化、规范化、个性化。每年的读书节,学校都会举行大型晨诵展示比赛,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悟、积累,在经典中涵咏、成长。“蒲公英班”朱秀华老师开发的晨诵课程的主题为“四季之旅”。“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蒲公英班”的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晨诵课程成了孩子们每个黎明醒来共同的期待。......
2023-10-30
我们常说的“乐感”即是音乐的感受力,它一方面含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凝聚着后天培养的结果,因为大量事实证明,这种能力在音乐实践中具有可塑性,主观上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对于音乐感受力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自己真正拥有一副“有音乐感的耳朵”,就必须经常地、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听觉的感受领域,在千百次聆听、欣赏中逐渐提高和完善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2023-11-01
解决办法是练习思维觉察——注意你现在的压力思维是如何在生活中运行的。压力思维还会影响你如何回应别人的压力。或者你视他人的压力为邀请,借机倾诉自己的问题,好像要竞争一下谁的生活压力更大?一旦你开始寻找,你会发现压力模式到处都是:在媒体上,在人们讨论生活问题的谈话中,甚至在利用减压承诺卖东西的广告里,从洗发水到办公家具。你开始了解关于压力的信念——你自己的和周围人的——如何影响你的感觉和应对方式。......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