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音乐史长廊:音乐欣赏首章

中国音乐史长廊:音乐欣赏首章

【摘要】: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不仅孔子如此,推崇音乐的先哲还有很多,《乐记》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只有音乐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古人对“乐”的认识也很直截了当。音乐就是快乐,是人的感情生活的一部分,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大千世界的。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子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主要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伟大,比如说“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也一点不过时,不落伍;孔子的教育实践也令人称颂,他有“三千弟子”,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个中等规模的大学,那孔子当然就是“大学校长”了,而他自己却仍然“不耻下问”。他授课时从来不讲迷信的那一套(《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而是让人们积极入世、勇敢地面对生活。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居第二位的。孔子本人也弹琴、击磬、唱歌,即使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而“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时,仍然是“弦歌不绝”,——不停地弹琴唱歌。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董“诗”、通“礼”,还不够,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不仅孔子如此,推崇音乐的先哲还有很多,《乐记》提出:“唯乐不可以为伪”,只有音乐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古人对“乐”的认识也很直截了当。战国时的荀子写过一篇《乐论》,开始就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音乐就是快乐,是人的感情生活的一部分,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大千世界(性术之变)的。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从先秦讲起吧。(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