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挑战极限,烛光梦想-烛光照亮梦想

挑战极限,烛光梦想-烛光照亮梦想

【摘要】:例如,给欧美国家完全不懂中国文化的初高中同学上书画交流课,你不了解学生,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应对突如其来的教育任务。2020年暑期,我遇到了一个意外的“极限”挑战:突然接到科研任务,为某远郊区县中小学教师团队做“美术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学讲座,时长一整天,上下午一共六个小时,仅有三天准备时间。总结几年以来的成长,我体会到,任何一位普通老师,教学之余都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

陈 默

做“名校”老师,你要随时应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挑战。例如,给欧美国家完全不懂中国文化的初高中同学上书画交流课,你不了解学生,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应对突如其来的教育任务。2020年暑期,我遇到了一个意外的“极限”挑战:突然接到科研任务,为某远郊区县中小学教师团队做“美术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学讲座,时长一整天,上下午一共六个小时,仅有三天准备时间。这对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不得不说是个巨大考验。

近十年以来,科研意识和课题驱动让我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组织研究能力快速提升。我参加了科研种子教师培训,经历课题的申报、研究、学习,关注有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近两年,海淀教科院入住101中学,接受了科研专家近距离指导、培训。作为101“学科阅读”项目的负责人,我带领老师们密集梳理初高中美术教材,编写美术学科读物。20多万字的文本,既要结合课标和教学大纲,又要深谙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精神。刚做完这个任务,我确实对美术课标有更深的理解。这个不熟悉又不寻常的任务,是对我学科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对我学科专业理念的系统梳理,于是我愉快接受讲座邀请。

怎样使六小时的科研培训不那么枯燥呢?怎样在我和老师们之间搭建起一座轻松沟通的桥梁?我用到了日常教学和课题研究的一些经验,设计了35分钟讲授、10分钟讨论、15分钟分享的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将中小学课标解读结合学段案例设计与分析,抛出讨论题,请老师们即兴分享;在备课过程中,把受众当成我的教学班学生。美术课标涵盖小、初、高,以鉴赏和实践两个方向划分成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由浅入深依据一定的条理、程序,知识、技能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我把这次理论讲座当成我的一节现场教学大课,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

我以“未来已来”导入我的讲座,强调了“见识”的高度和广度对于当代教师的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美、德、法、日、韩、新加坡等国家美术教学的基本状况和各自特点;其次谈了未来教育对于美育教师的要求;最后谈了美术教师面临的挑战。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学习力,才能够应对即将发生的一切。

第一节,我围绕“比较2001年版课标,修订后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展开讲座。解读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其中特别强调了美术的视觉性特点,并列举出两个没有突出美术视觉性特点的教学案例,请老师们讨论“成功的美术课不能偏离美术的基本性质”。我安排现场老师分组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凸显美术的视觉性”,并要求每位老师列举自己难忘的一堂成功的课与大家即兴分享。分享讨论过程中,老师们滔滔不绝,意犹未尽。(www.chuimin.cn)

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循着美术课程标准的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目标解读、框架要求落实、具体的课堂进行深度分析。中间的讨论分享环节,我分别让老师们分享自己教学中最失败的案例,反思失败在哪里。有一位老师谈到了自己和一个孩子之间的“爱恨情仇”:课堂上的捣蛋鬼最终爱上了美术课,多年后考上了美术大学。讲到这里,老师的表情无比自豪。还有几位年轻老师分享了他们课堂所经历的困惑、不安,甚至焦虑。许多老师对于分年级课标的实施充满疑问,我指导他们把握住课标的关键词,掌握方法,结合教材深度理解艺术教育精神。“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关于欣赏—评述类型课的讨论时,老师们都说美术鉴赏很难讲,主要是把握不住深度,拿捏不准导赏的方法。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淀,以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首的《清明上河图》为媒介,翔实地演示如何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鉴赏法”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并结合欣赏—评述课程标准,指导老师们如何根据各年级学生进行难度调整、设置合适的问题,并指导教师们进行深度的鉴赏研究。

我的科研讲座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像是我给学生们上了一节超长的综合实践课。课堂既有理论知识,也有案例分享,有讨论,有分歧,有碰撞,有交流,有收获。上午三个小时,基本没有特定休息,看着老师们会心的微笑,我的内心无比愉悦。我想,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完成的创造性活动,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调整内容和教学策略,这堂大课虽然是讲给教师的,只不过对象变了,内容变了,但和我的日常教学没有什么两样。初高中教学对比小学,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差异,对内容目标进行合适的难易度调整,更要密切关注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每时每刻。教师要做一个随时支配和调整教学的有心人。

考虑到上午三个小时非常密集的知识量,下午我有意放慢节奏,依据课标和年级任务点,增加丰富的讨论问题,加强课堂互动。教师们积极参与讨论,争先恐后发言。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中学老师,她谈起多年来一直为农民工的孩子上美术课,带他们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利用身边所有易于获得的廉价材料,带领学生在造型的世界里寻找快乐。她的每一个教学案例都是那么生动、丰富,会后她还给我发送了大量学生作品图片。她说:“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一颗心。”她的话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有一位年轻刚入职的老师,他谈起自己第二天就要上起始课,大脑一片空白,他没有教学经验,面对四十多位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非常忐忑。环视了一下台下大多数年轻的面孔,我即兴将“怎样上起始课”这个问题加入。老教师们纷纷支着,谈自己的起始课授课经验,如以自己的才华打动学生,以丰富的手段吸引学生,以有趣的作品抓住学生,以新奇的美术现象拿住学生。总之,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美术起始课,谈课堂管理规则、严格落实工具材料才能做到乱中有序、快乐中又收获。看到年轻老师脸上满意的笑容,我倍感欣慰。

这次培训,老师们从头至尾都非常开心。他们大呼太有收获了,这一天来得太值了。培训会后,大家纷纷加我的微信,与我进一步交流执行课标的一些细节问题。科研思维拓展了我作为普通教师的教育空间,我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骨干。这堂大课的成功,源于我多年来的科研积累和对学科的深度钻研。总结几年以来的成长,我体会到,任何一位普通老师,教学之余都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但教学成果的总结和输出需要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教育思想的外化可以影响到更多的教育者,学科虽然不同,但教育技术是相同的。这也是我在科研讲座上跟其他老师们所传达的一个观点: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队人可以走得更远。一颗教育的种子能影响学生,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能辐射到诸多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一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