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共情与沟通:烛光照亮梦想

共情与沟通:烛光照亮梦想

【摘要】:但是他说得虽然多,却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客观事实,只是愤怒。“那您是想说体育课也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健康情况,对吗?”但校医多年来敬业、热心,估计是家长过于敏感了。我似乎明白小宇爸的担忧和敏感之处了——作为一个父亲,一切肯定是为了最好地保护孩子。“对对对!是是是!”

高微微

入学报到时,他神秘地将孩子的健康调查表悄悄交给我并千叮咛万嘱咐:“请多关注我的孩子,别让孩子知道……这份材料不会让其他人知道吧?”

开学第二天,他问:“开学典礼几点结束?”我答:“上午就能结束。”他追问:“没有具体时间吗?”我赶紧给他确定到分钟……

开学第三天,年级主任正在台上发言,他从最后排毫无征兆地大声抗议:“说慢点儿!听不清!”让所有人既惊愕又反感。

开学第四天,他气势汹汹要将校医投诉到校长那里,而校医却完全不知道哪里激怒了他。我到现场时,校医正找不到症结地辩说着,场面混乱,毫无头绪。于是我只能请校医先离开,再慢慢寻找那个激怒这位家长的“开关”在哪儿。

校医离开后,我真诚地看着他的眼睛说:“小宇爸,您能告诉我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吗?”

小宇爸大声地说:“我们刚刚在谈孩子上体育课的事,她怎么就那样的态度了!她怎么能这样!我要见校长……”他情绪激动,反复说着指责的话,愤怒地宣泄着。为了解决问题,我必须要弄清楚他气愤的地方在哪儿。但是他说得虽然多,却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客观事实,只是愤怒。此时我想,既然他说不清楚,那么只能把主观陈述题变成选择题,由我将事实整理出来。

根据有效沟通理论,对方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我们该主动引导对方理清思路,并且在对方有明显的情绪失控和抵触心理时,尽量引导对方多说“是”,让他进入无意识的认可状态。

于是我说道:“小宇爸爸,您刚刚是不是和校医打电话了呀?”

他说:“是。”

“您和她沟通孩子身体的情况,对吗?”

“是。”

“您是不是和她说孩子曾经有过癫痫发作,希望学校能够多方面关注孩子一些?”

“是,是,是。”

“那您是想说体育课也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健康情况,对吗?”

“对对对!”

“校医和我说过,根据以往经验和您孩子的身体状况,孩子需要开具免上体育课证明,然后体育课他可以不参加运动,是吗?”(www.chuimin.cn)

“是,……不是。不能不让我孩子上体育课!小宇要上体育课!校医怎么能嫌麻烦,不让我孩子上体育课呢?又不是我们故意让孩子生病的!”

此时,我才明白,原来家长生气是因为校医触到了他内心敏感脆弱的弦——他觉得校医“嫌他小孩麻烦”。但校医多年来敬业、热心,估计是家长过于敏感了。于是我赶紧说道:“您别着急,校医不会嫌麻烦的,您可能误会了。可能是校医还不太明白您希望怎样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您能和我说说您是怎么想的吗?小宇现在正在治疗,而我对医学这块儿不懂,不知道小宇的医生怎么说,医生说他能上体育课吗?”

“有时候能。这个……”他犹豫着,突然压低了声音,怕被别人听见似的,“还是得让他上体育课,不要特殊。如果他不上体育课的话,同学们会发现不对劲的……您要体育老师多关注他……但是也别让其他学生知道。”

我似乎明白小宇爸的担忧和敏感之处了——作为一个父亲,一切肯定是为了最好地保护孩子。是的,不是“更好”,是“最好”,因为在家长的心中一定是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的,何况他的孩子还比较特殊,这也许正是他支吾的原因——要特殊关爱却又不能因为过分或者特殊而刺激到孩子。

于是我试探着说:“小宇爸爸,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您是不是担心孩子不上体育课会显得特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从而心里感到难受?所以您希望孩子正常上体育课,是吗?”

“对对对!是是是!”

“但是您又怕孩子运动过度,发生危险,是吗?”

“是是是!”

“所以,您希望体育老师和校医能够允许孩子上体育课,只是要多关注孩子的具体情况,避免危险,同时还要别让其他孩子发现小宇的情况,是吗?”

“对对对!是是是!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老师您一定要和体育老师说清楚这个情况。”

原来,小宇爸就是希望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不太会表达罢了。他很爱自己的孩子,很希望给他最好的保护,但是又不希望孩子因为这种保护而显得与众不同。他一直在“保护身体”和“保护心灵”之间来回奔波,疲惫而紧张,他努力地扮演一个强悍的角色,实际却如惊弓之鸟一般敏感而脆弱。

我诚恳地说,仿佛是一种承诺:“好的,我待会儿就去和体育老师说。但是,小宇爸爸,实话实说啊,医疗呢,我不太懂,还是要听医生和校医的,毕竟他们是专家。我待会儿再去问问校医,如果为了孩子的安全,必须要开免上体育课证明的话,那还得麻烦您按校医的指导去开相关证明,好吗?我特别明白您的良苦用心,您是希望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出席体育课,是吗?您真是一位好爸爸!真的挺不容易的。我会和年级说明您的担忧和期望,也会请体育老师在孩子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参与和锻炼的机会。”

“好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会去开证明的。也请您给孩子保密。”

看到小宇爸爸因被理解、被懂得而感动的脸,听到他充满感激之情的语气,我想我给出的方案应该能够达到家长的期许了。于是我试探着问:“那您还去找校长吗?需要我陪您去吗?”家长笑笑说:“不用了,老师,问题解决了,您代我去和校长说一声就好了。我这就走了。真的非常感谢您这么能理解我们家长!”“那行,那您慢走。”我还得解开家长和校医间的误会,于是补充道,“对了,关于孩子身体的情况,还得请您多和校医沟通,毕竟她专业。当然,其间您需要我做什么的,您可以随时联系我。照顾孩子不容易,您是位好爸爸。”“好的,老师,我会和校医联系的,谢谢您!”

后来,在我去校长办公室的路上,我一直有些难受:这位家长就像高度紧绷的、时刻准备为保护孩子而战斗的公鸡,他护子心切却又不得法,长期的自我担心使他的心灵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敏感而脆弱,所以他在沟通之时总会“假想”出一些敌意(比如嫌孩子麻烦等),使他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性,而他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包装”成非常强势的家长,让他人不敢对自己的孩子任意投射“眼光”或者“语气”。他们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好孩子!

其实,家长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保护,只是他格外敏感罢了。与他们沟通时,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共情,或许就能让矛盾迎刃而解,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