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师生关系的艺术:烛光照亮梦想

师生关系的艺术:烛光照亮梦想

【摘要】:每天都有新的烦恼、新的疑惑,每个疑惑下都要问出一连串问题,而其中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作为老师的我,应该与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在这两种略显极端的状态下徘徊一阵之后,我渐渐领悟了,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状态其实是非常微妙的,关键就在于“度”的把握。师生相处,更应该是看似若即若离,实则形影不离。从学生的描述里,我似乎已经找到了师生关系的“度”。

朱 洁

如果要分享教育故事,作为入职刚两年的新教师,我的故事并不多,也不够夺目。但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与学生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印象深刻。

2018年,我从学校毕业,离开了一间教室,走进了另一间教室,但这次的角色变了。我从坐在讲台下的学生,变成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如今再回忆工作的第一年,“问题”绝对是我那一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主任,我有一个问题”“组长,我有一个问题”“师傅,我有一个问题”,好像我的第一年就是在提问中过来的。每天都有新的烦恼、新的疑惑,每个疑惑下都要问出一连串问题,而其中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作为老师的我,应该与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在每个前辈给出的不同回答之前,我也有自己的设想。虽然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但无论是自己作为学生的体验,还是受影视剧中塑造的教师形象影响,我对教师形象的认识无外乎两种:不苟言笑近似于长辈的“保守派”,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开明派”。能与学生成为朋友,甚至“无话不谈”,差不多是每个新老师的“终极理想”。至于我,当然也不例外,从第一次站在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成为他们的“知心大姐姐”,成为学生口中“别人家的老师”。

拉近距离的第一步当然是从了解对方的喜好开始。虽然与学生的年纪差距不大,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三年一个代沟”真不是老一辈用来自嘲的玩笑话。想知道学生都对什么感兴趣,已过青春期多年的我又开始关注起了明星、流行音乐等青少年感兴趣的“快餐文化”。斗表情包、玩“梗”,放学值日的时候跟学生分享我对“练习生”“女团”的理解,这些努力确实为我积累了一众“粉丝”。我能感觉到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在他们面前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权威。那时我欣慰地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地融入他们的小天地了。(www.chuimin.cn)

但在我第一次因为课上学生纪律不好,课堂教学几乎要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又对自己看似聪明的策略产生了疑惑。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三,上午第一节课,那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如何描述他人的外貌特征。因此课前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特意问了几位同学最近在看什么电视节目、喜欢什么明星。做过前期调查的我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也是用心良苦。我从网络上分别找来了两位影视明星的照片,一位是长发的迪丽热巴,另一位是短发的古力娜扎,打算以此来介绍长发和短发的表达方法。课前我信心满满,心想着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明星感兴趣,枯燥的知识点结合活泼的形式,学习效果绝对加倍!但最后的课堂效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幻灯片刚闪出她们美丽的脸庞,本来沉闷的课堂立刻就被点燃了,但大家的关注点不在怎样用英语描述迪丽热巴那一头乌黑的长发,而是两派“粉丝”争论谁的偶像更漂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争论越起劲儿。我几次试图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声音却被讲台下一浪高过一浪的辩论声淹没。讲台上有些无助的我开始后悔没有听从一位前辈作为“过来人”的苦口婆心:“新老师就要严肃点。”确实,年轻新老师被学生“欺负”的故事听过一些,心理不免发怵。为了达到镇住场面的效果,开学前一天,我甚至还在考虑第一节课穿什么样的衣服才能让自己看起来“老成一点”。但当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不断拉近的那个时刻,我才发现无论怎样老成的装扮,学生也不再“怕”我了。学生的思维少了边界,开始自由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而我的角色却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为此,我打算悬崖勒马。我用很短的时间换上了一副“保守派”的面孔。渐渐地,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出现了,而课上的欢声笑语少了。我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却极少收到学生的反馈。我树立了权威,却失去了一批“粉丝”。

在这两种略显极端的状态下徘徊一阵之后,我渐渐领悟了,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状态其实是非常微妙的,关键就在于“度”的把握。走得近,会失去边界,让学生“自由过了火”;离得远,会把自己架在权威的高楼上,而听不到楼下的声音。师生相处,更应该是看似若即若离,实则形影不离。刚柔并济是方法,亦师亦友是理想的状态。但最终还是要捧着一颗真心走进另一颗心。继续在课下分享流行音乐的是我;因为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苦口婆心跟其“聊人生”的也是我;时不时地跑个题,讲个段子的是我;排查不认真背诵课文的学生,并进行严厉批评教育的还是我。

2019年的最后一周,临近元旦,我给班里的每个孩子写了一张贺卡,还“私人订制”了各种祝福语。可以说这是我企图融入群体的小心思,却得到了最让我感动的回应。一位学生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这样写道:“您就像水,有时会结成冰,有时会发生海啸,但多数是波光粼粼,水光潋滟。”从学生的描述里,我似乎已经找到了师生关系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