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旅游环境的界定是,以旅游目的地多主体需求为中心,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关注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提升,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鉴于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旅游目的地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改变自身结构与行为,推进旅游环境系统的演化。图2-1旅游环境系统的结构图 Fig.2-1The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system......
2023-10-29
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互动化、文化整合化的体现,代表区域范围内旅游城市逐步走向成熟。区域旅游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碎片化、网络化和一体化[206],如图8-12所示。
图8-12 区域旅游合作的阶段性特征
Fig.8-12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一体化阶段强调区域旅游差距逐步缩小,在跨区域竞争的基础上,谋求全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旅游流在区域内多向流动、区域范围内板块的均衡性,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的地区分割与旅游需求的整体特征,决定了以城市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以城市为代表的区域合作意味着各城市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涉旅企业的重新调整、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的全面统筹,必定对各城市原定的旅游利益关系有所冲击,使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者、当地居民、涉旅企业等主体,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委员会的统筹下,促进旅游目的地多主体的和谐共生与互惠。
图8-13中,A、B两个合作区域,曲线L1为现状下的旅游者规模,L2为合作情境下的旅游者规模,OK为平均利益曲线,Q为现有利益的空间分布,Q点到直角扇形QWA为区域范围内Pareto改进曲线。Q点—U点轨迹对应A区域旅游者数量增大、B区域旅游者数量减小,利润轨迹逐步远离平均利益线OK,导致A、B区域的市场差距逐步增大,是目的地客源市场的Pareto改进[207];反之亦然。
图8-13 区域旅游合作的Pareto改进
Fig.8-13 Pareto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促进区域城市的协作共生、优势互补、彼此相互促进,在与外界系统对接与互动中,实现区域整体效率的发挥。根据O-D对理论,区域旅游互动的系统包括引力系统、干扰系统和辅助系统,在“旅游资源-产品-市场”“旅游资金-资产-资本”“旅游管理-政策-制度”的重构、交融、渗透基础上,通过工作协议、旅游企业联盟、旅游企业集群、旅游企业并购等区域旅游整合路径,通过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形象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的共铸、客源市场开发、“畅通工程”的建立、区域多元互动合作运行机制的健全等,促进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如图8-14所示。(www.chuimin.cn)
通过Pareto改进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共享与相关要素的集聚、整合与优化,促进区域范围内旅游效率与效益的提升;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促成了区域资源相关信息的搜集,破除区域范围内的竞争、促成合作,区域主体合作与促销的契约履行等,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促进交易成本的节约成为客观要求;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涉及区域的管理与协调,导致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干扰;通过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空间扩展与地理空间延续、旅游资源条件与外部环境支撑,提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由于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资源差异,根据区域协作利益的追求,在地域交通、产品组合、市场组合、文化背景存在关联的前提下,根据决策者偏好,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组织形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导)与区域协作主题[208]。常见的区域旅游协作的组织模型有行政区域组织模式、经济区域组织模式、交通线路组织模式、旅游圈型组织模式、主题型组织模式等。打破地方本位主义与条块分割,以“大区域、大旅游”为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换、市场共建、利益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区域发展、推进机制发展、交通网络构建、制度推进、市场共享等角度,通过区域联动形成旅游特色,延长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品牌;构建区域范围内一个核心、多个中心的旅游网络,如图8-15所示。
图8-14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结构图
Fig.8-14 Dynamic system structure map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图8-15 我国西北旅游圈分布图
Fig.8-15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northwest tourism circle in China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遵循“点-轴-面”原则逐步展开,在重点轴线上对节点进行重点发展,逐步向级别低的轴线与节点展开,从省域与跨省视角确定兰州市区域联动的等级、发展轴线、重点区,以构建区域范围内有序发展的旅游空间格局。省域范围区域互动,重点以兰州、敦煌、天水为旅游核心区,围绕丝绸之路的主线,构建敦煌(佛教石窟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军旅文化、大漠奇观)、兰州、天水(始祖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的互补。与陕西省、青海、宁夏、新疆进行跨省(区)旅游发展的区域互动,如将陕西的关中文化、陕北的黄土风情、陕南的生态旅游区,青海的“一圈三线”(西宁旅游圈、祁连旅游线、三江源生态旅游线、青藏路沿线昆仑文化)“大美青海”,宁夏的“两沙(沙湖、沙坡头)、两山(贺兰山、六盘山)、一河(黄河)、两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新疆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古迹与建筑、休闲求知健身。以兰州、西安、西宁、宁夏、乌鲁木齐为中心展开辐射四省(区)的空间格局,带动相关节点城市的发展。
有关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研究的文章
本书对旅游环境的界定是,以旅游目的地多主体需求为中心,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关注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提升,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鉴于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旅游目的地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改变自身结构与行为,推进旅游环境系统的演化。图2-1旅游环境系统的结构图 Fig.2-1The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system......
2023-10-29
在兰州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弱势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避免个别主体的强势单边发展。以兰州市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的主体多赢局面是核心利益主体和谐发展的达成,最终通过利益均衡的形式表现出来[212]。旅游目的地多主体和谐发展是通过多主体利益共赢实现的,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均衡促成多赢的实现,以兰州市为例,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提升多主体参与力度,实现多核心主体利益的协调。......
2023-10-29
在没有全面分析旅游环境需求多主体构成的情况下,最终得出来的承载力“数值”必定存在泡沫。在特定地域背景下,应注重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地域性,有针对性地构建指标体系,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研究,由初始的关照旅游者感知或满意水平,扩展到对当地居民为代表的利益主体的关照。......
2023-10-29
图8-4政府主导下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治理模型运行图 Fig.8-4Government driven trave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model of destination从多主体角度分析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理论,通过分析进行兰州市旅游环境治理,解决主体结构失衡、多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通过合作、竞争、制衡的旅游环境治理机制,在持续进行制度改进的过程中,通过兰州市多主体角色的划分,深化参与协同机制,促进多主体在旅游环境治理中的相互依赖。......
2023-10-29
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构建中,遵循以下前提条件:第一,以城市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中涉及的部分指标需要满足多利益主体的需求,且多利益主体的相互和谐成为旅游环境的重要部分之一。......
2023-10-29
本书对兰州市旅游环境承载潜力设定四种情景,分别为“现状延续型、经济优先型、环境保护型、协调发展型”。鉴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旅游环境子系统协调发展,促进旅游环境供需系统的和谐共生。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得出现状维持情景与协调发展情景下兰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准则层指标的预测值,如表7-14所示。......
2023-10-29
众多的政府部门和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导致兰州市旅游环境管理效率欠佳。诸如此类问题的合理解决,有助于提升西部多民族地区民众的幸福指数,对兰州市社会旅游环境的打造也大有裨益。......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