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兰州城市旅游环境优化研究及改善方案

兰州城市旅游环境优化研究及改善方案

【摘要】:众多的政府部门和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导致兰州市旅游环境管理效率欠佳。诸如此类问题的合理解决,有助于提升西部多民族地区民众的幸福指数,对兰州市社会旅游环境的打造也大有裨益。

在旅游活动中,如何使环境得到保护,如何调节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连,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居民就业提供了良好机会[180]的同时,服务对象也逐步扩大。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明确以地区发展为宗旨,达到反贫困和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是其核心目标,在发展中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

与城市其他产业环境管理政策设计相比,兰州市旅游环境的管理还相对滞后。一方面的原因是出于政绩考虑,牺牲旅游环境换取旅游收益的提升;另一方面,旅游环境根据其依托的旅游资源处于“多头领导”,旅游环境的管理缺乏明确、权威的机构。众多的政府部门和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导致兰州市旅游环境管理效率欠佳。另外,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集中在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突出“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防治”的污染控制模式,而这种模式不适应旅游环境管理的特点,无法在旅游环境管理中发挥作用。从立法上看,我国旅游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生活环境立法很少涉及旅游环境,目前虽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但对旅游环境的涉及微乎其微。从旅游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看,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滞后,在于旅游环境受损后的负面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外显性和时滞性,在执法主体缺位或不明的情况下,旅游环境保护执法效力微乎其微。

7.3.2.1 自然环境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环境方面而言,旅游发展“二元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兰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气候干旱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演变又直接影响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安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兰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兰州市城区沿黄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城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使得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兰州市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率偏低,而且绿地的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尽管黄河穿城而过,为兰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湿地资源,但目前个别地方存在乱挖滥采、违章建设和污水排放,导致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在污染物排放方面,生活垃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易降解性材料的使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诸如此类的问题,“兰州蓝”的生态环境的治理来之不易,但面临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污染,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治理仍需进一步加强,应防止旅游发展“二元化”的马太效应结构,如图7-11所示。

图7-11 旅游发展“二元化”的马太效应结构
Fig.7-11 The Matthew effect structure of“Dual Sector”in tourism development

7.3.2.2 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www.chuimin.cn)

兰州市虽然近些年频繁推出主题旅游、特色旅游等专项旅游,但大众旅游仍占主体,部分旅游目的地通过大量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投资和劳动力投入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以数量增长为中心,通过数量扩散性的外延式增长来应对旅游者的大量进入。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了旅游者规模和数量扩张的同时,由于其消费支出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也相对有限。部分旅游城市盲目地应对超载行为造成外部不经济。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没有实现真正的严格把关,为旅游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

在发展中,“二元化”现象的存在对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利益的分配产生不良影响。“旅游飞地”现象的存在,导致部分旅游目的地的土地资源或旅游资源带动效应发挥有限。非本土旅游从业人员的涌入,造成对当地居民从事旅游活动的排挤,使兰州市旅游乘数效应减低。

7.3.2.3 社会旅游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

兰州市居民经济收入差距逐步拉开,对社会旅游环境的打造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多民族的融合与和谐;高等学校在校生学生数量的增幅比重低于中东部地区,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增幅弱于中东部地区,制约了民众的需求;鉴于兰州市在西北地区的重要位置,其科技医疗卫生环境需求压力大。

诸如此类问题的合理解决,有助于提升西部多民族地区民众的幸福指数,对兰州市社会旅游环境的打造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