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西经》记载了古代海内西方的山脉、河流、部落和物产等。《海内西经》中明确说:“雁门山,雁出其间。”《海内西经》中有如下记载:贰负之臣曰危①,危与贰负杀窫窳。开题国就在疏属山的东南方向,是海内西方的一个小国。这个在《海内西经》中没有记载。姜嫄因此而有了身孕,生下了后稷。这段话的大意是: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
2023-10-29
《海内南经》记载了海内东南角以西的山川、部落、动植物和相关的神话传说。据现代学者考证,“海内南方”涵盖了今天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总体来说,它对一些地方物产、居民和环境的记载是相对写实的。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一些不太远的地方吧!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在东南角偏西的位置,有一个地方叫“瓯”,一个地方叫“闽”,它们都在海里。闽的西北方向有山。
还有一座三天子鄣山,在闽的西边,海的北边。
哦,“瓯”“闽”,这些地名我们现在多么熟悉呀!
“瓯”,在古代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一带,现在则是温州的别名。如今浙江的第二大河叫瓯江,经温州市注入东海。这么一说,我们就可以大体确定《海内南经》中记载的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地理位置了。
“闽”,曾是古族名,其族人大多居住在今天的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后来,人们借用“闽”来指代地方,今天我国福建省的简称就是“闽”。
在《山海经》中,不管是“瓯”还是“闽”,我们都可以将其定位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书中所说“瓯居海中”“闽在海中”,不是说这些地方都在海里,而是在海边的意思。不过,那儿也有一些小岛是真的泡在海里呢!
至于“三天子鄣山”,有人说它在浙江境内,有人说它在安徽境内。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见了什么?
哎呀,《海内南经》里说,“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桂林”这个名字,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因为这个名字我们太熟悉了。那么请问:书上说的“桂林”,就是指现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吗?
我们不能匆忙地下结论,还是要先简单地考证一番。
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顺便攻打岭南的百越等地,设置了桂林、象、南海三个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它的郡治(郡守的治所)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山海经》大约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初年,这里的“桂林”可不是一个明确的地名,而是桂树林的意思。这么一说,你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呢?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在读书,特别是读古代文献的时候,要考虑到图书创作的时代背景,不要拿现在的概念或者观点,生硬地套用在古代文献的解读中。要是真这么做,可能就“驴唇不对马嘴”了。
那么,“桂林八树”是什么意思?是说桂树林里有八棵树吗?
哎,既然称之为“树林”,怎么会只有八棵树呢?
后人解释说:“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哦,原来这里的“八”是虚指。我断定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树很大,即这片树林是由很多棵大树组成的;一个是说树的枝叶很茂盛,也就是说这片树林长得郁郁葱葱。
这个神奇的地方在哪儿呢?书上说得明明白白——“在番隅东”。
“番隅”也是个古地名,据考证在今天的广东番禺附近。我们根据这个线索,可以判断这片很大的树林就在今天的广东番禺一带。现在,在广东新会有一个河心小岛。那里有一些大树枝叶繁茂,蔚然成林;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儿,鸟树相依,被称为“小鸟天堂”。也许那就是《海内南经》中提到的“桂林八树”吧?
传说,那里本来是没有树的。有一些鸟儿衔着种子飞来栖息,种子落地生根,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大树又结成树林,招来数不清的鸟儿在那里繁衍生息。
如果这座小岛就是《山海经》中“桂林八树”所在的地方,那么根据《山海经》的成书时间,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小鸟天堂”的年龄——至少有两千年了。看来,这个罕见的奇观也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多亏了《山海经》,我们才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
然而,我这个说法还有一个问题。“小鸟天堂”上的树是水榕树,而不是桂树。不过它们都可以长出庞大的树冠,存活时间比较长,树叶的形状也类似,古人有没有可能把两者搞混了呢?这个问题就留待学者做进一步的探究吧!
下面,我们把脚踮得高高的,接着往远处看。
瞧,那里有一个叫枭(xiāo)阳国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长得非常奇怪:
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①,见人笑亦笑②;左手操管③。
①踵:脚后跟。②见人笑亦笑:有的版本作“见人则笑”。③管:竹筒。
你看,他们都长着人的面孔,努着长长的嘴唇,身上长着黑毛,脚后跟朝前,见了人就张开嘴巴哈哈大笑,左手握着一个竹筒。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种长相奇特的人实际上是一种野生动物—大猩猩;也有人说这种动物不是大猩猩,而是狒(fèi)狒。大猩猩和狒狒都是灵长类动物,形体跟人类似,古人对它们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山海经》中多次记载过类似的动物。我认为枭阳国的人在这里是狒狒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大猩猩是最大的类人猿,身长跟人类差不多(雄性高约一百六十厘米),躯体魁梧,据说能跟狮子、老虎搏斗而不落下风,古人想捕获它很不容易。相比之下,狒狒形体较小,雄性体长多为七八十厘米,易于捕捉;《尔雅》*中说它“被发”,就是披散着头发的意思。雄性狒狒自头部两侧至肩部都披有长毛,这一特征和书中“黑身有毛”的描写也相符。
枭阳国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形成于汉代,是考证上古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被列入“十三经”。
据说,为了防备狒狒伤人,古人会在手臂上套两个竹筒,一旦被它抓住手臂,就可以从竹筒中抽出手来,趁它仰面大笑的时候,把它厚厚的嘴唇翻上去,盖住它的眼睛。如此一来,人们反倒把它活捉了。
书上说狒狒“见人笑亦笑”是怎么回事?实际上,这是说狒狒的叫声很像人的笑声,古人根据自己的听觉做了这样的记录。其实,狒狒不见人也“笑”。
我们接着往前看。
在湘水的南边,有一种青黑色身子的怪牛,脑袋上只有一只角,叫兕(sì)。这种动物我们在《千万里江山》中介绍过,是古代的一种犀牛。你看,它们正在那里悠闲地散步呢。
在苍梧山附近,有一大片森林浮在水上,叫泛(fàn)林。
什么是“泛林”?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解释的吧!古人说,泛林“鼓于浪巅”(见《太平御览》*)。意思是泛林漂浮在波浪的上面,随着波浪一起一伏。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不就是一片水上森林嘛!《海内南经》说这一片水上森林方圆三百里,面积还不小呢!
*《太平御览》简称《御览》,成书于宋代,是一部类书。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以便于查找、引用的工具书。《太平御览》共1000卷,引用了1000多种古书,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www.chuimin.cn)
那么请问:什么森林能在水上漂浮?
请你仔细想一想:树木的生长大多需要土壤提供养分,它们怎么会一直在水上漂浮呢?除非这是一片没有生命的森林,是被洪水冲到海里去的。但是,《山海经》中多次出现关于泛林的记载,可见它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长期存在的。我认为,古人说的浮在水上的森林,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海岸泥滩上常见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它们都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在萌发成小苗后,插入淤泥中发育为新的植株。请注意,红树林植株本身可以随风左右摇摆,但是摇摆的幅度不大;然而,随着潮涨潮落,它们一会儿在水中,一会儿在滩上,远远望去,忽隐忽现,就像在移动。所以,古人才感觉这片森林好像长在海浪上呢!殊不知这是人的视觉引起的误会。
红树林在南方沿海一线十分常见,我国福建、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均有分布。有的地方借此开辟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或者红树林公园,供人们观赏或者做科学研究。
红树林
有机会,你也可以到海边红树林公园里去游览一番,没准儿还能抓住几条小小的“跳跳鱼”*呢。
好了,让我们把目光从红树林上移开,接着往西看,那里还有狌(xīng)狌和窫窳(yà yǔ)。
*“跳跳鱼”学名“弹(tán)涂鱼”,也叫“泥猴”,栖息于海水或河口附近,常出水跳跃,退潮时能在湿漉漉的泥地上蹦蹦跳跳。
我在《千万里江山》里介绍过狌狌,它可能是猿猴一类的动物。不过那里的狌狌和这里的狌狌是有差别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南山经》中的狌狌
其状如禺①而白耳,伏行人走。
《海内南经》中的狌狌
知人名,其为兽如豕②而人面。
①禺:兽名,猴类。②豕:猪。
由上表可知,《南山经》中的狌狌外形像猿猴,耳朵是白色的,既能匍匐前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海内南经》中的狌狌则长得像猪,有着人一样的面孔。这两种动物都叫狌狌,可它们的样子差别很大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参考了好多资料,发现它们尽管名字相同,实际上却是两种动物。根据郭璞的考证,《海内南经》中的“狌狌”也可以写作“猩猩”,生长在交州封溪,是当地一种特有的动物,“状如豚(猪)而腹似狗”。这种动物很聪明,“知人名”,意思是说它知道人的姓名。有的故事甚至说它能和人对话,还会骂人呢。它是我们今天在动物园里见到的猩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讲到这里,请你注意:“交州封溪”是个古地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这一地理范围和我判断的“海内南方”的地理范围大体一致。
说完了狌狌,我们再说说窫窳。书中记载:
窫窳龙首,居弱水①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①弱水:古人认为水弱不能胜舟的河流。
这段话的大意是:窫窳居住在弱水里面,在狌狌的西边,它长着龙的脑袋,是一种吃人的怪兽。
窫窳
传说中,窫窳本来是一个天神,蛇身人面,后来被别的神灵所杀,才变化成现在的样子——“其状如龙首,食人”。还有一个传说,上古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窫窳趁机钻出来危害人类,结果被大英雄后羿用箭射死了。
在窫窳出没的地方以西,出现了一棵奇怪的大树:
有木,其状如牛,引①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②,其实如栾③,其木若蓲④,其名曰建木。
①引:拉、扯。②罗:网。③栾:树木名。④蓲:树木名,疑为刺榆。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种树,它的形状与牛相似,牵拉它时能扯下树皮,扯下的树皮像缨带和黄蛇。它的叶子像网,果实与栾树的果实相似,树干像刺榆,这种树名叫建木。
建木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是一种非常有名气的大树,传说它生在天地的中央,非常高,没有影子,众多神灵通过它上下往来于天地之间,可以说它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梯子(相关记载见《淮南子》*)。
根据后代学者的考证,建木是古巴蜀先民崇拜的一种神树,它已经深深地融入巴蜀文化之中了。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等造型或花纹。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建木;也有专家说,这种神树的原型可能是扶桑(东海中的神木名)。
*《淮南子》言:“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其中“都广”据说是上古巴蜀农业文明的中心,也就是成都平原。
在建木旁边,有一个氐人国。这里的人都长着人的脸和鱼的身躯,没有脚(“人面而鱼身,无足”)。
哎呀,这是生活在水里的一种怪人,还是长得像人的一种怪鱼?这是人变的鱼,还是鱼变的人?
告诉你吧,氐人国很有可能是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落,据说这里的人还是炎帝的后代呢!
修复后的青铜神树(局部)
巴蛇吞象
《海内南经》中记载了一种奇怪的蛇,叫“巴蛇”,它有一个令人震惊的能力——“食象”,就是能吞下大象的意思。“巴”在这里应该是个地名,大约是指今天的重庆与湖北的交界地带。周代西南地区有巴子国,那里曾有大蛇出没。
根据《海内南经》的记载,巴蛇能吃掉大象,三年后才吐出象骨。君子吃了它,就不会得心脏和腹部的疾病。这种蛇身上有青、黄、红、黑几种颜色。还有一种说法:巴蛇的身体是黑色的,脑袋是青色的,住在犀牛栖息地的西边。
什么样的蛇能有这么大的“胃口”,吞食整头大象呢?《说文解字》中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有学者认为,“食象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一种巨蟒。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潮湿,丛林密集,有蟒蛇存在不足为奇。但是在古人看来可就不得了了,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蛇,尤其是能吞食象(很有四海有奇闻可能是小象)的蛇。所以,《山海经》中才特别提到了“巴蛇”。
郭璞注释说,南方有一种大蛇,能吞鹿。鹿在大蛇的肚子里消化后,骨头会从蛇的鳞甲之间钻出来。我认为,这种蛇与巴蛇应该属于同一种类。
“巴蛇吞象”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常用的词汇,比喻有的人很贪心,不知满足。人们在日常交流中还经常用到一个谚语——“贪心不足蛇吞象”,也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很贪心,不知满足。不管是“巴蛇吞象”还是“贪心不足蛇吞象”,都与《山海经》中“巴蛇食象”的记载有关系,由此可见《山海经》在古代流传之广。
有关少年读山海经·四海有奇闻的文章
《海内西经》记载了古代海内西方的山脉、河流、部落和物产等。《海内西经》中明确说:“雁门山,雁出其间。”《海内西经》中有如下记载:贰负之臣曰危①,危与贰负杀窫窳。开题国就在疏属山的东南方向,是海内西方的一个小国。这个在《海内西经》中没有记载。姜嫄因此而有了身孕,生下了后稷。这段话的大意是: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
2023-10-29
《海内东经》比较简短,主要记载的是海内东北角以南的一些地方,包括今天的山东半岛南端。难道《海内东经》中说的流沙,就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吗?海内东方中的另一角,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琅邪台。《海内东经》中还提到一个叫都州的地方,以及都州南面的韩雁、韩雁南面的始鸠(jiū)。但是,正如徐福预测的那样,几天后琅邪台海域东南风微起,雾气氤氲,远方的海面上果然出现了山峦、城郭、楼台的影子,似有人影绰绰。......
2023-10-29
在中国的菜系中,八大菜系被人们普遍认可,它们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一个菜系的形成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同时也是和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分不开的。中国的“八大菜系”各具风韵,菜肴之特色也异彩纷呈,各有千秋。鲁菜鲁菜即山东菜,主要是以济南和胶东两个地区的风味菜构成。......
2023-08-20
下面的内容,都来自《海外西经》。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海外西经》记载的是从海外西南角到西北角的山川、部落、物产和神话传说。那还等什么,让我们开启一次海外西方之旅吧!哦,海外的西南角有一只红色尾巴、青色身子的鸟,名叫灭蒙鸟。双方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夏启击败了伯益,夺得了王位。海外西方还有一个丈夫国。人们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惊,便把她记录在《海外西经》中。女子国在巫咸国的北边。......
2023-10-29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译文海内从东南角往西的国家地区、山川、河流、物产记述如下。译文瓯位于海中。另一种说法认为闽地的山在海中。译文三天子鄣山在闽的西边,海的北边。译文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都位于郁水的南岸。译文兕位于帝舜所葬之地的东面,湘水的南岸。译文苍梧山,帝舜就葬在这座山的南面,帝丹朱则葬在这座山的北面。其为蛇青黄赤黑。译文匈奴、开题国、列人国都在西北地区。......
2023-11-19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译文海内从东北角往南的国家地区、山川、河流、物产记述如下。译文大燕位于海内区域的东北角。另一种说法认为四国在海内设置的郡,不能称其为郡县,因为处在流沙中。也有说法认为指春秋时越王勾践修筑的琅邪台,用来观望东海。译文琅邪台位于渤海与海岸之间,在琅邪的东面。另一种说法认为湘水最终注入了东南方的西泽。......
2023-11-19
《海内北经》从海内的西北角开始,记述了海内北方的山川、部落、动植物等,神话传说相对较少。据现代学者考证,《海内北经》是人们对古代中国北方塞外地区的一次鸟瞰(kàn),它的一些记载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状况和民族风貌。海内的西北角有两个部落:犬封国、鬼国。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①。《海内北经》中的“妖魔鬼怪”真不少。《海内北经》美化了他,给他加了两条龙当坐骑,可以说是腾云驾雾、仙气飘飘了。......
2023-10-29
除此之外,山上有以下几种动物需要特别关注:瞿(qú)如——“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现在,我们大体了解这种动物的形状了。它是一种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栖息于河口和近海沿岸。现在,有人认为古人说的兕是独角犀牛,或者类似犀牛的其他动物。这些动物的出现,说明《南山经》中记载的山的确在我国南方地区。南方第三列山系有六千五百三十里长,记载了十四座山。......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