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思潮百年流弊所及,造成了传统和现代关系之断裂,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彻底崩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有家难回”“无家可归”之现状。因此,在当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更生和复兴现实要求之下,学术创新首要之务,必须清除此蔑弃传统之“疑古”态度。......
2023-10-29
未来中国哲学创新之首要问题,是如何“走出疑古时代”,转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1]。如前所述,“选出而叙述之”范式一秉“疑古”态度,在此态度之下,传统思想文化经学主体被蔑弃,中国思想之“经义”“礼义”根本被肢解、抹杀。其流弊所致,竟使得礼乐经学等“真正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几无任何正面意义、现代意义。冯友兰虽然提出了看似公允、持平的“释古”之说,并自认为以此“科学合理”态度,定能“融会贯通”,得古史之真相。而正如本书前列所论,能秉持冯氏“释古”态度者,实为谢著及其“谢无量范式”。冯著则取较之胡著更为偏激的“疑古”态度,其最终呈现的,不过是“选出而叙述之”范式下既不“中国”也不“哲学”之所谓“中国哲学史”而已[2]。回顾中国哲学史学史,不难发现,“疑古”态度是断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体及灵魂之总根源,当下仍以此态度讨论传统文化之“返本开新”,实乃缘木求鱼,断无前提与可能。恢复和弘扬中国固有传统思想文化,转换中国哲学之研究范式,首先必须改弦更张,彻底舍弃“疑古”态度。未来中国哲学研究,应当以赋予新意的孔子“述古”态度找寻“回家”方向,唤醒真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而求其“归根复命”“旧邦新命”之现实出路。
冯友兰“信古”“疑古”“释古”之说,其起点和根本内容,是如何对待及处理古书的态度问题。“疑古”思潮,导源于胡适。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论及写作“可靠的”中国哲学史,特别强调须下“述学”这一“根本工夫”。所谓“述学”,分搜集史料、审定史料、尽去不可信史料、贯穿条理可靠史料等四步。冯友兰“释古”所谓“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要不出胡适“述学”内容,其根本即为史料辨伪问题。胡适“述学”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料,“十分之八九,都不曾保存下来”;中国古代哲学重要材料,“差不多没有一部是完全可靠的”;“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3]上古史不可信,诸子之说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如此一来,审查古书的结果,便是否弃古书、怀疑古史,号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只有两千五百年哲学史可讲。等到顾颉刚发扬师说,倡言“疑古”,流风所扇,以西化为目的,以所谓“科学方法”为标榜,痛骂及丑化传统,断裂并支离破碎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便成为我们百年来认知传统的常态和“正统”。(www.chuimin.cn)
事实上,“信古”“疑古”“释古”态度之最终落实,是为古书辨伪问题。从本书上篇研究不难得出结论:谢著著述态度既不盲目“信古”,更不轻率“疑古”,而确乎施行了“科学合理”之“释古”态度。通览谢著,其对传统成说,始终抱持尊信之态度。因此,在论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时,谢氏就能够既按照中国传统主流经典文献权威说法,安排论著体例,又能依从传统学术固有脉络、问题及方法,条列呈现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固有内容。必须指出,谢之尊信,不是盲目信从,而是始终秉持客观理性之“释古”态度。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谢著辨析伪书这一问题上。如前所述,谢无量在征引所谓伪书时,既不一概抹杀,也不盲目信从。其去取伪书原则是:尊信古征,否弃臆说;考辨精义,伪中求真;信则传信,疑则阙疑。谢氏《孔子》《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等著作,对孔子删述“六经”之原委及方法,知之颇深,论之甚详,深谙孔子“删述‘六经’”之旨。深究可见,谢对待古书的态度与方法,不仅仅限于“科学合理”地“审查史料、融会贯通”之“释古”态度,而是更进一步取法孔子删述“六经”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态度。缘此态度,谢氏才敢于并善于伪中取真,深入细致、征实不诬地呈现了五千年“整全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史[4]。
有关未来中国哲学导论:范式与方法论的文章
“疑古”思潮百年流弊所及,造成了传统和现代关系之断裂,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彻底崩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有家难回”“无家可归”之现状。因此,在当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更生和复兴现实要求之下,学术创新首要之务,必须清除此蔑弃传统之“疑古”态度。......
2023-10-29
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还剩下些什么呢?主持人:我总结一下您刚才说说的大概意思,我们中国传统思想不要以西方标准哲学概念去定义,因为中国哲学,像老子有他的系统性,庄子有他的系统性,这是不一样的系统。......
2024-10-02
随着人的具体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哲学范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工具的制造也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也好,都既是这一转变过程的产物,而又反转来成为加入并促进这一过程的条件。......
2024-10-29
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生、发展相同步,整体思维方式贯穿于传统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整体思维方式就是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人的身心,每一个动物,每一个植物,都看作一个整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气”“道”“理”等哲学范畴是这一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庄子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32]其中,“道”是“混成”的,是一个整体。......
2023-08-30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没有一本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却孕育出了极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理论。尽管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并不具有古希腊美学思想的思辨性理论特征,但同样贯彻着道德主义的原则和形而上学的追索。......
2023-11-20
审美教育哲学把音乐教育定义为感觉教育,但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有所不同,审美教育哲学理论将情感扩大到了感觉尺度上,并将情感和感觉定义为局部和总体的关系。......
2023-07-04
本文明确提出争论的核心问题并阐明笔者的基本立场,即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截至目前为止,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中借助中国传统思想的很多,但研究得深刻的较少,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能系统性地运用在实务研究之上的研究典范,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结合不足。......
2023-11-30
譬如说,现在所谓“国学”是否就等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早人们提出的是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只能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或一大项。从目前重视国学的情况来看,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络程度,以及儒学之聚升到显赫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情况造成的。......
2024-0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