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冯友兰名学观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影响

冯友兰名学观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影响

【摘要】:不同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全以逻辑为根本内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仅在涉及名学问题的相关章节,讨论中国哲学的逻辑问题[243]。冯友兰认为,战国时惠施、公孙龙等辩者[或谓“刑(形)名之家”]之学为当时显学,其学说之大体倾向“专决于名”即全在名理上立根据,故汉人称之为名家。

不同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全以逻辑为根本内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仅在涉及名学问题的相关章节,讨论中国哲学的逻辑问题[243]

儒家正名述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因名不正而乱,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当以正名救时之弊,因此,“正名主义”对孔子而言极为重要。而正名之道,即在于使君臣父子之定义(“名”)皆如其实、尽其义,终致“天下有道”。冯以为,《春秋》之“耸善抑恶”诛乱臣贼子,不过是古代史官纪事之史笔成法。孔子不过是赞成并沿“取”(而非“作”)其义而已,“正名主义即孔子自《春秋》及其他古史官之书法中所归纳而得之理论”[244]。冯进而总评先秦儒家正名观,曰:“孔孟之正名,仅从道德着想,故其正名主义,仅有伦理的兴趣,而无逻辑的兴趣。犹之苏格拉底之‘以归纳法求定义’,亦原只有伦理的兴趣也。柏拉图讲概念,其伦理的兴趣,亦较其逻辑的兴趣为大。至亚力士多德始有纯讲逻辑之著作。荀子生当‘辩者’正盛时代,故其所讲正名,逻辑的兴趣亦甚大。” [245]冯论孔子及儒家正名主义,接续胡适所起论题而深入讨论之,与胡适论点颇多异同。

冯友兰认为,战国时惠施、公孙龙等辩者[或谓“刑(形)名之家”]之学为当时显学,其学说之大体倾向“专决于名”即全在名理上立根据,故汉人称之为名家。辩者可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及公孙龙之“离坚白”二派。“惠施之观点注意于个体的物,故曰:‘万物毕同毕异’,而归结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公孙龙之观点,则注重于共相,故‘离坚白’而归结于‘天下皆独而正’。二派之观点异,故其学说亦完全不同。战国时论及辩者之学,皆总而言之曰:‘合同异,离坚白’。或总指其学为‘坚白同异之辩’。此乃笼统言之。其实辩者之中,当分二派:一派为‘合同异’;一派为‘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 [246]冯又说:“惠施之观点,注重于个体。个体常变;故惠施之哲学,亦可谓为变之哲学。公孙龙之观点,注重于共相。共相不变;故公孙龙之哲学亦可谓为不变之哲学。二人之学说虽不同,然皆用理智观察世界所得之结果也。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感觉所见不合。辩者盖用理智以观察世界,理智所见之世界,固可与感觉所见者不合也。”[247]冯友兰后来自豪地说,分辩者为以惠施为首的“合同异”派及以公孙龙为首的“离坚白”派,是“发前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248]

冯友兰反对胡适《墨辩》“别墨”立论基础。“晋人鲁胜,称《经》上下,《经说》上下,为‘墨辩’。胡适之先生因之,称《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为‘墨辩’;又以作‘墨辩’者为‘别墨’。按《墨经》中虽亦有‘坚白同异之辩’,‘觭偶不件之辞’,然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墨学,反对辩者。‘墨辩’之名,鲁胜以前无有也。墨家各派,‘倍谲不同’,‘相谓别墨’,即互相指为非墨学正统,非自谓‘别墨’也。然皆‘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则纷乱之中,仍有统一存焉。盖墨者之铁的组织,尚未崩溃也。”[249]形式上,冯据汪中《墨子序》,认为胡适所谓《墨辩》六篇当谓之《墨经》;内容上,冯以为“别墨”只是墨子后学相互贬抑之辞,绝非胡适所谓包含惠施、公孙龙在内的墨学后学。胡适以《墨辩》、“别墨”立其中国哲学史之根基,冯之挑战,无疑动摇了胡的学理基础。(www.chuimin.cn)

于上可见,冯友兰名学观与胡适颇有出入,是对胡适名学观批判性回应。但二人的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以西方逻辑学原理为据,反观并发掘中国传统名学之西方逻辑学(科学)意义[250]。谢无量名学观则与二人截然两样:立足于中国传统名学之原意本意,述而不作地呈现名学“正名实以立治本”之哲学要旨。胡、冯论著与谢著全然殊途之名学观,也进一步说明了谢著是不同于胡、冯论著的另一种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

总而言之,谢无量中国哲学研究之“哲学”内容,不是“西方哲学在中国”为西方哲学作例证之所谓“中国哲学”,而是“以中化西”——借助西方哲学来“疏通发明”中国传统固有思想之“哲学”意义的“中国的哲学”及其发展历史。正如宋明理学虽借鉴佛法,但始终坚守儒家正统立场一样,谢无量“以中化西”之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也始终持“疏通文献、理性研究”之“释古”学术态度,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本位之基础与前提这一立场下,通过“借用” (borrow)西方哲学方法,以实现中国固有思想现代化。谢之西方哲学素养固不能与胡、冯相比,其具体论断也容有不当甚至错误的地方,但谢著的“释古”学术态度及“以中化西”研究立场,是其根本不同于胡、冯论著之所在,也是“谢无量范式”对当下开拓中国哲学新方向之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