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称,先秦诸子皆有其名学(逻辑学),没有单独的所谓“名家”。胡适特别强调,名实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22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以名学思想为核心,依此叙述大纲,说明先秦诸子是如何通过讨论名实关系,确立其哲学方法的。在胡适看来,《易》之“易”“象”“辞”,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大旨”。......
2023-10-29
不同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全以逻辑为根本内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仅在涉及名学问题的相关章节,讨论中国哲学的逻辑问题[243]。
儒家正名述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因名不正而乱,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当以正名救时之弊,因此,“正名主义”对孔子而言极为重要。而正名之道,即在于使君臣父子之定义(“名”)皆如其实、尽其义,终致“天下有道”。冯以为,《春秋》之“耸善抑恶”诛乱臣贼子,不过是古代史官纪事之史笔成法。孔子不过是赞成并沿“取”(而非“作”)其义而已,“正名主义即孔子自《春秋》及其他古史官之书法中所归纳而得之理论”[244]。冯进而总评先秦儒家正名观,曰:“孔孟之正名,仅从道德着想,故其正名主义,仅有伦理的兴趣,而无逻辑的兴趣。犹之苏格拉底之‘以归纳法求定义’,亦原只有伦理的兴趣也。柏拉图讲概念,其伦理的兴趣,亦较其逻辑的兴趣为大。至亚力士多德始有纯讲逻辑之著作。荀子生当‘辩者’正盛时代,故其所讲正名,逻辑的兴趣亦甚大。” [245]冯论孔子及儒家正名主义,接续胡适所起论题而深入讨论之,与胡适论点颇多异同。
冯友兰认为,战国时惠施、公孙龙等辩者[或谓“刑(形)名之家”]之学为当时显学,其学说之大体倾向“专决于名”即全在名理上立根据,故汉人称之为名家。辩者可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及公孙龙之“离坚白”二派。“惠施之观点注意于个体的物,故曰:‘万物毕同毕异’,而归结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公孙龙之观点,则注重于共相,故‘离坚白’而归结于‘天下皆独而正’。二派之观点异,故其学说亦完全不同。战国时论及辩者之学,皆总而言之曰:‘合同异,离坚白’。或总指其学为‘坚白同异之辩’。此乃笼统言之。其实辩者之中,当分二派:一派为‘合同异’;一派为‘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 [246]冯又说:“惠施之观点,注重于个体。个体常变;故惠施之哲学,亦可谓为变之哲学。公孙龙之观点,注重于共相。共相不变;故公孙龙之哲学亦可谓为不变之哲学。二人之学说虽不同,然皆用理智观察世界所得之结果也。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感觉所见不合。辩者盖用理智以观察世界,理智所见之世界,固可与感觉所见者不合也。”[247]冯友兰后来自豪地说,分辩者为以惠施为首的“合同异”派及以公孙龙为首的“离坚白”派,是“发前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248]。
冯友兰反对胡适《墨辩》“别墨”立论基础。“晋人鲁胜,称《经》上下,《经说》上下,为‘墨辩’。胡适之先生因之,称《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为‘墨辩’;又以作‘墨辩’者为‘别墨’。按《墨经》中虽亦有‘坚白同异之辩’,‘觭偶不件之辞’,然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墨学,反对辩者。‘墨辩’之名,鲁胜以前无有也。墨家各派,‘倍谲不同’,‘相谓别墨’,即互相指为非墨学正统,非自谓‘别墨’也。然皆‘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则纷乱之中,仍有统一存焉。盖墨者之铁的组织,尚未崩溃也。”[249]形式上,冯据汪中《墨子序》,认为胡适所谓《墨辩》六篇当谓之《墨经》;内容上,冯以为“别墨”只是墨子后学相互贬抑之辞,绝非胡适所谓包含惠施、公孙龙在内的墨学后学。胡适以《墨辩》、“别墨”立其中国哲学史之根基,冯之挑战,无疑动摇了胡的学理基础。(www.chuimin.cn)
于上可见,冯友兰名学观与胡适颇有出入,是对胡适名学观批判性回应。但二人的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以西方逻辑学原理为据,反观并发掘中国传统名学之西方逻辑学(科学)意义[250]。谢无量名学观则与二人截然两样:立足于中国传统名学之原意本意,述而不作地呈现名学“正名实以立治本”之哲学要旨。胡、冯论著与谢著全然殊途之名学观,也进一步说明了谢著是不同于胡、冯论著的另一种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
总而言之,谢无量中国哲学研究之“哲学”内容,不是“西方哲学在中国”为西方哲学作例证之所谓“中国哲学”,而是“以中化西”——借助西方哲学来“疏通发明”中国传统固有思想之“哲学”意义的“中国的哲学”及其发展历史。正如宋明理学虽借鉴佛法,但始终坚守儒家正统立场一样,谢无量“以中化西”之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也始终持“疏通文献、理性研究”之“释古”学术态度,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本位之基础与前提这一立场下,通过“借用” (borrow)西方哲学方法,以实现中国固有思想现代化。谢之西方哲学素养固不能与胡、冯相比,其具体论断也容有不当甚至错误的地方,但谢著的“释古”学术态度及“以中化西”研究立场,是其根本不同于胡、冯论著之所在,也是“谢无量范式”对当下开拓中国哲学新方向之价值和意义所在。
有关未来中国哲学导论:范式与方法论的文章
胡适称,先秦诸子皆有其名学(逻辑学),没有单独的所谓“名家”。胡适特别强调,名实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22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以名学思想为核心,依此叙述大纲,说明先秦诸子是如何通过讨论名实关系,确立其哲学方法的。在胡适看来,《易》之“易”“象”“辞”,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大旨”。......
2023-10-29
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需要的养料和能量,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探究活动活动一咀嚼馒头,它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龋齿,俗称虫牙、蛀牙,一般是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牙齿损坏,主要表现为牙釉质受到腐蚀而变坏、变色,严重的会出现龋洞。日积月累1.人们常说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嚼”的工作主要由( )来完成。......
2023-08-07
阴阳和五行属于中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两个哲学范畴。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渐成为人们对事物运动变化根源探索的阴阳学说。总之,可以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一)阴阳学说说明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学说对于这一理论是有所认识的。......
2023-12-03
全祖望的案语围绕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透露了更多的历史信息。但朱熹、张栻对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也非定论,后世学人中仍有质疑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学者。两位学术前辈对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各有其据,自成一家。因为,就冯友兰与邓广铭有关周敦颐哲学历史地位的结论而言,仍存在继续辨析的空间。考论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对道学与理学应有所区别。......
2023-11-20
附录一学术自述我的研究主要是在中国思想史的新近流变“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早期源头“东周思想史”两个领域中展开的。近代中国由于遭遇到了一个高度的异质文明而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中,那个时代的人们常常把它描绘成从未遭遇过的大变局。外来的新事物需要接触了解,传统的旧事物需要重新审视,现实的危机必须摆脱,国家必须富强,这一切都构成了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对象。......
2024-06-16
中阿关系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院孔炜莉赵晓东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阿关系源远流长,双方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有着绵延不绝的接触与交流。本文就中阿关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综述。近年来,国内专门研究中阿关系的著述很少,论文则多是以阿拉伯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而中阿双边关系论述则相对较少。......
2024-08-08
进一步说明了君子在政治秩序中的重要性,强调君子既是礼义道德的承载者,更是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中流砥柱。女子、小人、普通百姓不能称作君子。到了孔子的口中,君子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两段对话中,孔子对“君子”德行品质有较为详细的概括。孔子主要是从内在的品质与外在的仪表两方面来规范、充实君子的内涵的。孔子明确指出君子不能去仁。孔子提倡见义而为的勇。君子主忠信,重义崇德。......
2023-11-01
屈强比是指材料的屈服强度σs与抗拉强度σb的比值,即材料的屈强比用表示。反之,小的屈强比值,即σs与σb之间的差值大,对所有冲压成形都是有利的。根据我国钢铁材料有关标准规定,深拉深用ZF级钢板的屈强比应不大于0.66,即σs/σb≤0.66。......
2023-0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