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哲学”“哲学史”正名,既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根本,又比较、借鉴西方哲学内容,“以中化西”地确立了中国“哲学”“哲学史”之内涵。谢著以传统学术史范式为据讲述中国哲学史,完全贯穿了上述哲学史之标准和体例,成为“谢无量范式”核心内容。胡适、冯友兰关于哲学、哲学史看法,与谢无量不同。胡适虽列举了哲学研究诸种内容,然而,就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主体内容来看,实不过以先秦诸子名学思想贯穿始终而已。......
2023-10-29
(1)论朱陆、朱王之异同。谢无量多以西方哲学理性论与经验论之分殊,辨析理学与心学异同。“盖陆学尚简易直截,朱学重学问思辨;朱学在即物穷理,陆学言心即理。一主于经验,一主于直觉;一主于归纳,一主于演绎。此其所以卒异也。”[191]论朱熹与王守仁(亦称王阳明)之不同:“阳明与朱子之异,亦如西洋哲学中理性论者与经验论者之异。惟阳明所谓‘理’,视朱子所谓‘理’范围稍狭。朱子以人间一切行事,乃至天地间一草一木,莫不有理;阳明所谓‘心即理’,则似专指道德律言之而已。”[192] “晦庵、阳明之立言,固各皆以矫一时之弊,亦如今世所谓哲学者,有经验派与直觉派之殊也。” [193]
(2)以西方经验论、进化论、心理学理论,说明王阳明良知说。阳明良知不同于经验论、进化论之良心说:“泰西经验派之伦理学者,每不以‘良知固有’之说为然。谓:‘良知全系后天所生。如人婴儿之时,良心未具。及渐次长大,谈事物之经验,而良心(即良知)于是乎见焉。野蛮人与文明人之比较,亦复如是。’然兹说亦有不可立者。天下无无因而生之物,春艺其根,而后秋获其实, 自然之理也。婴儿之良知,虽长大始可见,然其根必植于先天。猿猱虽被以冠裳,而终不能教化使知礼义者,本性所无也。故‘良知固有’之说,未可非也。晚近进化论者,信人类与生物一系,以‘人类既进至高等动物,则不当复存遗传之良心’。此其说自与儒家不同。儒家严人、禽之别,以为‘人者,人也,与天壤而无穷’,不谓‘由劣等动物进化’。则所谓良心者, 自其人类固有之良心耳,不涉于他生物。惟佛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略近良知固有之说云。(泰西学者每称‘良心’,即良知之义,故间错举之。)”[194]谢举猿猱不知礼义,非议西方伦理学以为良知非人先天固有,而为后天生成之说;又以儒家严人兽之别,说明良知仅为人类所有。总之,阳明良知说,基于儒家思想之要津——人之异于禽兽者。(www.chuimin.cn)
以知情意理论为据,详析王阳明良知说:“近世心理学者,以心之作用,有知情意三种。今更即知情意以求阳明所谓良知:(一)心之意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全书》二十二)此谓良知之动则为意也。又曰:‘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全书》二)又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全书》三)盖良知能戒慎恐惧,能制遏邪念,皆意之事也。(二)情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只是一个天理, 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全书》二)良知之真诚恻怛,是情之见于行事之前者。又曰:‘人于寻常好恶,或亦有不真切处,惟是好好色,恶恶臭,则皆是发于真心, 自求快足,曾无纤假者。’(《全书》五)好恶是情之并见于行事之前后者。又曰:‘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全书》二)掩其不善,是惭沮之情之见于行为后者也。又言充良知恻隐之情则为仁曰:‘见孺子将入井,必有恻隐之理。’(同上)又曰:‘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全书》一)(三)知之作用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常觉常照。’(《全书》二)觉照所以觉善恶,即前云知善知恶是良知者也。又云:‘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同上)又曰:‘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同上)又曰:‘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全书》五)又曰:‘这些子看得透彻(些子指良知),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全书》三)又曰:‘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全书》二)此并知之作用矣。由斯以谈,则凡心体之作用,无不具于良知之中。孟子虽言良知,要至阳明始加以精密之解释。能致其良知,则亦何所不尽乎?”[195]良知本讲论人心,谢著以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疏良知知、情、意三个层面内涵,将良知说可能具备的人类思想之一般意义加以发明。谢著此说,既立足于良知说本意,又以西方理论将王学原本“散乱而不成系统”的内容归纳整齐,可谓“谢无量范式”“以中化西”研究进路之一个典例。
有关未来中国哲学导论:范式与方法论的文章
谢无量“哲学”“哲学史”正名,既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根本,又比较、借鉴西方哲学内容,“以中化西”地确立了中国“哲学”“哲学史”之内涵。谢著以传统学术史范式为据讲述中国哲学史,完全贯穿了上述哲学史之标准和体例,成为“谢无量范式”核心内容。胡适、冯友兰关于哲学、哲学史看法,与谢无量不同。胡适虽列举了哲学研究诸种内容,然而,就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主体内容来看,实不过以先秦诸子名学思想贯穿始终而已。......
2023-10-29
谢无量的王充哲学研究,是最早试图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一次思想实验。该书明确地以唯物史观研究王充思想,深入剖析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谢无量思想之多元化与先进性[187]。总之,谢无量整个论述过程,无不贯穿着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2023-10-29
◇王守仁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王守仁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无论是贝克莱,还是王守仁,他们都把心灵当作最根本的实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心产生出来的,他们信奉的其实都是“心外无物”的哲学。......
2023-12-04
黄俊杰以中国传统孟子学解释史为中心,考察、分析了历代释孟言论之诠释学含义,以“中国诠释学三个面相”之框架,试图建构起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诠释学类型。[187]黄俊杰又从“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维度,辨析中国诠释学的性质。中国诠释学实以“经世”为本。系列丛书中,黄俊杰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中国诠释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还可关注林安梧“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之说所欲达成的“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2023-10-29
1998年至2001年,汤一介先后发表数篇论文,表述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198]。今后中国哲学发展,应该自觉、系统地研究、利用丰厚的经典注释资源,并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汤一介还具体探索了先秦、汉代、魏晋及佛教经典解释学的一些问题。景海峰进一步讨论了诠释学与中国哲学、儒家哲学的关系问题。景氏的中国诠释学研究,大体可以看作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2023-10-29
夏商二代“文献不足征”,亦无从深究。章氏深发“六经”不出于“周文”之意,可谓不刊之论。详究“六经”“周文”,实不出礼乐之学。“六经”“周文”及其注疏学史,无疑是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本、命脉、核心之所在。诸子之说,亦不出“六经”“周文”之范围。......
2023-10-29
要之,谢著中国哲学史所据文献,以儒家及儒术为正统,一本传统学术正脉,论述皆不出中国传统主流经典文献,始终在中国传统学术“大道”上论说。谢著上述论述,以正史《儒林传》《道学传》经术发展脉络为主线;又以《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为资,详尽辨析宋明理学之实情。谢著既立足于中国传统历代正史正论、经学主脉,又不避二教异端之论。中国传统学术史之原貌和全貌,因此得以呈现。当新见不极多极新时,仍可装于经学之旧瓶内。......
2023-10-29
[4]当我们从方法论层面反思百年中国哲学发展史时,会发现既往主流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共同底色,即此“选出而叙述之”范式。正本清源,从中国哲学史学科发端处比较谢无量与胡适、冯友兰之异同,就会发现: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山之作”,谢无量《中国哲学史》所呈现出的“谢无量范式”,是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选出而叙述之”范式完全“不可通约” 的另一种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