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未来中国哲学导论:朱熹与王守仁之异同

未来中国哲学导论:朱熹与王守仁之异同

【摘要】:论朱陆、朱王之异同。[191]论朱熹与王守仁之不同:“阳明与朱子之异,亦如西洋哲学中理性论者与经验论者之异。惟阳明所谓‘理’,视朱子所谓‘理’范围稍狭。朱子以人间一切行事,乃至天地间一草一木,莫不有理;阳明所谓‘心即理’,则似专指道德律言之而已。”[192] “晦庵、阳明之立言,固各皆以矫一时之弊,亦如今世所谓哲学者,有经验派与直觉派之殊也。”[193]以西方经验论、进化论、心理学理论,说明王阳明良知说。

(1)论朱陆、朱王之异同。谢无量多以西方哲学理性论与经验论之分殊,辨析理学心学异同。“盖陆学尚简易直截,朱学重学问思辨;朱学在即物穷理,陆学言心即理。一主于经验,一主于直觉;一主于归纳,一主于演绎。此其所以卒异也。”[191]朱熹与王守仁(亦称王阳明)之不同:“阳明与朱子之异,亦如西洋哲学中理性论者与经验论者之异。惟阳明所谓‘理’,视朱子所谓‘理’范围稍狭。朱子以人间一切行事,乃至天地间一草一木,莫不有理;阳明所谓‘心即理’,则似专指道德律言之而已。”[192] “晦庵、阳明之立言,固各皆以矫一时之弊,亦如今世所谓哲学者,有经验派与直觉派之殊也。” [193]

(2)以西方经验论、进化论、心理学理论,说明王阳明良知说。阳明良知不同于经验论、进化论之良心说:“泰西经验派之伦理学者,每不以‘良知固有’之说为然。谓:‘良知全系后天所生。如人婴儿之时,良心未具。及渐次长大,谈事物之经验,而良心(即良知)于是乎见焉。野蛮人与文明人之比较,亦复如是。’然兹说亦有不可立者。天下无无因而生之物,春艺其根,而后秋获其实, 自然之理也。婴儿之良知,虽长大始可见,然其根必植于先天。猿猱虽被以冠裳,而终不能教化使知礼义者,本性所无也。故‘良知固有’之说,未可非也。晚近进化论者,信人类与生物一系,以‘人类既进至高等动物,则不当复存遗传之良心’。此其说自与儒家不同。儒家严人、禽之别,以为‘人者,人也,与天壤而无穷’,不谓‘由劣等动物进化’。则所谓良心者, 自其人类固有之良心耳,不涉于他生物。惟佛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略近良知固有之说云。(泰西学者每称‘良心’,即良知之义,故间错举之。)”[194]谢举猿猱不知礼义,非议西方伦理学以为良知非人先天固有,而为后天生成之说;又以儒家严人兽之别,说明良知仅为人类所有。总之,阳明良知说,基于儒家思想之要津——人之异于禽兽者。(www.chuimin.cn)

以知情意理论为据,详析王阳明良知说:“近世心理学者,以心之作用,有知情意三种。今更即知情意以求阳明所谓良知:(一)心之意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全书》二十二)此谓良知之动则为意也。又曰:‘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全书》二)又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全书》三)盖良知能戒慎恐惧,能制遏邪念,皆意之事也。(二)情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只是一个天理, 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全书》二)良知之真诚恻怛,是情之见于行事之前者。又曰:‘人于寻常好恶,或亦有不真切处,惟是好好色,恶恶臭,则皆是发于真心, 自求快足,曾无纤假者。’(《全书》五)好恶是情之并见于行事之前后者。又曰:‘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全书》二)掩其不善,是惭沮之情之见于行为后者也。又言充良知恻隐之情则为仁曰:‘见孺子将入井,必有恻隐之理。’(同上)又曰:‘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全书》一)(三)知之作用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常觉常照。’(《全书》二)觉照所以觉善恶,即前云知善知恶是良知者也。又云:‘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同上)又曰:‘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同上)又曰:‘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全书》五)又曰:‘这些子看得透彻(些子指良知),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全书》三)又曰:‘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全书》二)此并知之作用矣。由斯以谈,则凡心体之作用,无不具于良知之中。孟子虽言良知,要至阳明始加以精密之解释。能致其良知,则亦何所不尽乎?”[195]良知本讲论人心,谢著以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疏良知知、情、意三个层面内涵,将良知说可能具备的人类思想之一般意义加以发明。谢著此说,既立足于良知说本意,又以西方理论将王学原本“散乱而不成系统”的内容归纳整齐,可谓“谢无量范式”“以中化西”研究进路之一个典例。